吴佩孚是怎样从一个秀才做到北洋大军阀的?

消失的月光


吴佩孚是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被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

诚如此言,1924年,是吴佩孚人生最为辉煌时,他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一度被舆论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那个人。

仔细看来,吴佩孚的人生有三个关键阶段:

一、北漂少年到北洋军人

在那个“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年代,吴佩孚本来可能会像无数传统读书人一样,按部就班从秀才做起,到举人,再到进士,继而成为晚晴庞大官僚体系中的一名普通官员。

吴佩孚1874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896年,22岁时考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不过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风雨飘摇,他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开始了数年的“北漂生涯”。

吴佩孚初来北京,投靠的是老乡孙廷德,据孙的孙女回忆,“开业那天,吴佩孚一口气写了十几副对联送给了我的爷爷,而爷爷也给了吴佩孚一百个铜钱。”

这一百个铜钱,成了吴佩孚在北京的第一笔收入。

不过,光靠写春联,吴佩孚永远成不了“吴大帅”。

艰难“北漂”的吴佩孚决弃文从武,参加聂士成的天津新军。

有着秀才基础的吴佩孚很快就显示出来突出的能力,1901年2月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

没想到的是,这一年的9月,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平武备学堂也被迁往保定,改名为“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加入北洋军,是吴佩孚一生事业的起点。

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如果吴佩孚光有能力,但没有生在20世纪初的动荡中国,而是生在如今某个和平年代,那再亮的金子也发不了光。

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于东北人民来说不啻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吴佩孚来说,却是展现能力的绝佳舞台。

日本驻华使馆武官青木宣纯借助自己曾经当过北洋教官的关系,找到袁世凯,得到其同意后,在北洋军中精心挑选了几十名精干的士官,派往东北刺探俄军情报。

其中,就有担任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军官的吴佩孚。

在刺探情报过程中,吴佩孚所展现出来的出色能力逐渐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评价吴佩孚“能力卓越,心理素质过硬,而且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过,无论为哪一方当间谍,被捕获之后只有被处死的命运。

鲁迅就是因为在日本看到一部展示中国人被斩首的电影,转而弃医从文。

在一次情报活动中,因为同僚出卖,俄军以间谍罪判处吴佩孚死刑,并用火车押送哈尔滨枪决示众。

但他在押送刑场的途中,果断跳车,夜幕遮掩下的野草为吴佩孚提供了掩护。

俄国兵的刺刀一度扎在离吴佩孚不到20厘米的地方。

大难死不死的吴佩孚,被日本人授予吴佩孚六等“单光旭日勋章”,并被推荐给当时的北洋陆军第三镇大将曹锟。

前清秀才吴佩孚的政治生涯由此开始。

三、“救国将军”闻名全国

投入曹锟麾下后,吴佩孚的官运亨通。1915年2月,吴佩孚被曹锟提升为第六旅少将旅长。

这一年,吴佩孚才41岁。

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宛如上天赐给吴佩孚的机遇,这个前清秀才身上爆发出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

当张勋在京搞复辟时,吴佩孚担当“讨逆军”先锋,率军一路杀进天坛,一战成名。

1918 年,吴佩孚挥师南下,过襄樊,克岳州,夺长沙,所向披靡。

段祺瑞政府授予吴佩孚“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以及“孚威将军”称号。

如果仅仅这样,吴佩孚也不过是一名能打胜仗的普通北洋师长。

真正让吴佩孚名震全国的是他做的两件大事:

一是军队停止南下,并发电报通电全国,抨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导致“同种残杀、生灵涂炭”,痛斥安福国会“伪造民意,酿成全国叛乱”。

二巴黎和会之后,通电怒斥北洋政府镇压爱国学生,呼吁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痛呼“盖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并“请罢免曹、陆、章,惩办国贼”。

这两件事一做,吴佩孚登时声名鹊起,“革命将军”、“救时伟人”等名誉纷纷加身,并积累了极高的人气和雄厚的政治资本。

此时的命运女神已经对吴佩孚完全张开了双臂:1920年击溃段祺瑞、1922年击败张作霖。

1923 年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中,称“苏俄支持国共合作,以打倒最大的军阀——吴佩孚”

这是吴佩孚人生中最辉煌的顶点。


小奔说史



知识改变命运,物以稀为贵,跟对人。


以上三点尽管是老生常谈的老生常谈,但是用在吴佩孚发迹上却是非常准确的。


先说知识改变命运。


尽管北洋军阀里号称自己是“秀才”的将军不少,但是真正有据可靠的秀才就吴佩孚一个人。


如果不是吴佩孚年少成名(考上秀才才22岁)太过于得意忘形,吴佩孚是肯定不会去参军的。


虽然吴佩孚因为搅乱了当地官绅的堂会被革除了秀才功名,但是他通过科举所打下的知识底子可是实实在在的。


晚清时期中国识字率大概只有15%—20%之间,而在当时的北洋新军识字率不会超过这个比例,甚至可能会更低一点。


而近代军队所需的知识随着装备进化而急剧上升,体现在同时期的欧洲就是大批贵族军官都跑去当骑兵了,因为步兵太土,他们不愿意;而炮兵军官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这就涉及到专业技能了,而贵族是最讨厌所谓“专业技能”的,只好去做不需要技术含量,制服有非常好看的骑兵了。


这种情况在1900年以后的清朝就更突出,而在清朝社会还未完全崩溃的情况下,稍微有些知识和见识的人在北洋军里是非常好出头的,比如早期的冯国璋、曹锟,他们虽然考不上科举,但是好歹都受过一定程度教育,能识文断字,所以他们在北洋系统内上升的非常快。


吴佩孚也是这个情况,他是通过秀才的知识底子在一年的速成军校学习过程中真的掌握了地图测绘这么专业技能,在日俄战争以及随曹锟驻扎吉林期间,吴佩孚的测绘本领使得他在北洋第三镇脱颖而出。



虽然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如果吴佩孚没有之前考秀才的底子,他也很难在一年内就掌握测绘技术。


其次是物以稀为贵。


在清朝彻底废除科举以前,八股秀才功名还是很吃香的,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晚清社会对秀才的敬畏绝不亚于今天社会对北大清华理工科博士的敬畏;而且正如我之前所说,在清朝社会还没有彻底崩溃的时候,正经的八股秀才几乎很难去参军。


但是凡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这个时候加入北洋都能混的不错,比如徐世昌作为第一个加入北洋系的进士,他日后能做到东三省总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清代文官最高荣誉他一个人拿完,所凭借的无非是他是第一个加入北洋的翰林。


吴佩孚也是如此,虽然吴佩孚的秀才功名被革掉了,但是吴佩孚秀才不是花钱买的,是扎扎实实考上的,这在当时北洋基层军官里是凤毛麟角,因此出头也是极快;到了后来黄埔军校时期黄埔军校生里那一大堆大学生,甚至是海归大学生就不值钱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跟对人。


吴佩孚之所以后来能做到上将军,最关键是跟对人。



他的测绘技术正好是当时驻扎吉林的第三镇统制曹锟所需要的,而且曹锟也不属于那种完全的大老粗型将军,按照今天的标准,他在当时也算一个初中毕业学历,对秀才这种北清博士意味着什么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而且作为初中生,手下能有一个北清博士,当然是对自己自尊心极大满足,这和许多没什么学历的大老板都特别喜欢用985、211乃至北清毕业的学生是一样的;如果这个北清学生再能干一点,那肯定会被视作心腹的。


如果吴佩孚当时跟着的是徐世昌,可能他就没那么顺利了。毕竟徐世昌是翰林出身,绝不会认为小小秀才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吴佩孚跟着段祺瑞可能也不会那么如意,不但因为段祺瑞和吴佩孚一样自视甚高,更重要的是段祺瑞作为老淮军子弟,又留学过德国,对秀才功名不但不会重视,搞不好还会有点敌视。


兰台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这句话!因为它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能成为一个叱咤风云人物。吴佩孚六岁入私塾,小小年纪好学不倦,深得先生赏识!十多岁父亲病逝,家境渐寒。二十岁凭自己努力中秀才!因掀翻鸦片桌和指责男女同台演戏被除去秀才功名。因避祸投军。二十八岁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纵观吴佩孚的一生,他从一个秀才能成为常胜将军,成为一方大员,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无不跟他努力读书有关!直到现在,我想读书永远是改变命运的较好方法!吴佩孚不单单是旧军阀,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北,曾遭吴责问:“为什么不抵抗?”吴佩孚不无责怪地说张学良:“如果你爹知道这事,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晚年吴佩孚赋闲在家时,日本人极力拉拢,威逼利诱,吴都不为所动,最后被被日本特务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