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史上最大回購潮:490家公司花241億買自家股票

9月11日,上證指數觸及當日最低點2654.31點後被迅速拉昇,這比8月20日創下的30個月新低2653.11點僅高出了1.2點。

A股仍在磨底中,不少個股創出了多年來甚至歷史新低。很多上市公司不安於股價大幅下跌,紛紛拋出了回購方案。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計702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公告,其中490家已實施回購,合計回購資金達241億元。

在業內分析師看來,此輪掀起的回購潮除了提振投資者信心動機外,更隱秘的兩大動機包括:中小市值公司股價跌跌不休,大股東擔心控制權旁落;大股東質押比例過高,擔心爆倉風險。因此,投資者對回購潮,要仔細甄別回購動機。

自 9月6日證監會提出完善回購制度修法建議以來,截止到11日,已有多達71家上市公司刊發公告回購。其中33家實施回購,規模合計17億元。完美世界(002624.SZ)期間回購規模最大,為3.46億元;其次是捨得酒業(600702.SH)、理工環科(002322.SZ),分別為3億元、2.6億元。

今年以來,已有 490家公司實施回購,合計回購資金達241億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A股2015-2017年中間共計發生兩波大規模回購,這三年的回購金額分別為50億元、109億元、92億元,這也意味著今年不到9個月的回購規模幾乎是前三年的總和。

“今年A股回購規模已經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全年,而且主動大手筆回購也頻頻出現。隨著制度優化,未來股票回購數量與金額有望進一步走高。”安信證券研報指出。

從今年實施回購的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看,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醫藥生物、機械設備、電子和電氣設備、化工、傳媒等行業。

不過,表面看,上市公司們回購動機是股價下跌未能合理反映公司價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有信心、提振投資者信心等,不過更深層可能另有考慮。

“目前政策鼓勵回購,回購會越來越熱。不過也要甄選比較好的回購股,仔細分別回購動機。比如有些是中小市值公司跌得很慘,擔心控制權旁落,所以被動進行回購;有些則是擔心股票質押爆倉。”南方某上市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指出,回購股股權質押比例顯著高於A股平均值,持續下跌中爆倉風險加大,或為主要回購動因。

從今年上市公司的回購價看,絕大部分較二級市場價格溢價超20%,但仍阻不住股票的再度下跌。

以史上最大回購規模的美的集團(000033.SZ)為例,其於7月23日股東大會上通過了回購部分社會公眾股份的議案,擬以回購價格不超過50元/股進行不超過40億元的回購。此後其於7月26日-8月31日期間進行了四次回購,合計回購股份3933萬股、總交易金額18億元,成交區間為42.12-48.4元/股。粗略計算,其回購平均成交價為45.76元/股。

9月10日,因與小天鵝籌劃重組事項,美的集團停牌。停牌前一日,其股價跌至39.96元/股,創下近一年新低,較之前的回購平均價跌幅12.7%。這也意味著,斥資18億元回購的美的集團已浮虧約2.3億元。

另外,已實施14.5億元回購的均勝電子(600699.SH)、實施4.98億元回購的嘉化能源(600273.SH)等多家上市公司也處在回購資金浮虧的尷尬局面。

此外,A股仍在磨底,一些已公佈回購意願的上市公司也遲遲不見動靜。Wind數據顯示,今年發佈回購公告的公司中,有312家尚未有實質回購進展,有的涉及公眾股份回購,多數則是對限制性激勵股份的回購。

隨著回購潮持續,公佈回購方案的上市公司愈來愈多,中間難免有魚目混珠者,真、假回購的辨別也是個難題。

“回購是上市公司回饋股東的重要方式,但要分析哪些回購有真正意義,有些是為了回饋股東、提振投資者信心,有些則是擔心股票質押爆倉,通過回購抬升股價。因此對回購股要看執行的力度、回購金額大小以及結合基本面等因素綜合判斷。”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

“對於真假回購,可以從回購操作落地情況判斷。落地的話就是真回購,不然就只能當成假的。”上述首席策略分析師指出,有些上市公司發了公告遲遲不買,或者雷聲大雨點小,那大概率是做樣子的。另外,上市公司是否能實施回購的必要條件,還取決於現金流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