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介意別人摸妻子無毛的手掌,但介意摸有毛的手背呢?

為什麼不介意別人摸妻子無毛的手掌,但介意摸有毛的手背呢?


為什麼有男人不介意其他人握著他妻子無毛的手掌,但介意其他人撫摸她有毛的手背呢?

這當然違揹我國俗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所強調的手掌和手背無差別。其實,俗話流行乃因我們知識有限。

要驗證手心手背有無差別,可以“以手試法”:在握手掌時撫摸對方的手背幾次,看看對方和旁觀者會如何反應,如果當場不遭暴力,可能人家以後也不太想與你交往。

手掌、手背有何區別?為什麼可以通過撫摸安慰人和動物?

前不久出版的學術刊物《神經元》發表的文章,對此方面有迄今最詳細的述評。當然,文章並非針對社交禮儀,以上比喻只是為了吸引眼球。

長期以來,科學界研究的軀體感覺侷限於痛、溫、壓/觸,近十年研究了癢。對於癢的研究,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陳宙峰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董欣中貢獻很大。

最近,對觸覺的研究也逐漸明朗起來。觸覺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一般的觸覺,即辨別性觸覺,用來辨別物體;特別的觸覺,即情感性觸覺,用來交流感情。

我們大家常被手掌和腳掌“一葉障目”。手掌的作用特別強,我們一不小心就以為它就代表全身。其實,手掌、腳掌無毛,其觸覺只有辨別性,無情感性。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男人不介意其他人握著他妻子無毛的手掌。但是,全身更多的部位有毛,對觸覺的空間辨別程度遠低於手掌,起著情感交流的作用。撫摸的愉快不能通過手掌,只能通過有毛區的皮膚感受到,比如手背。這就是為什麼一個男人介意其他人撫摸他妻子的手背,雖然他無需知道其中的生物學道理。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麥克隆等提出,情感性觸覺與辨別性觸覺從分佈在皮膚的第一級神經元就不同,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通路不同,最後到達的大腦皮層區域也不同。辨別性觸覺最後到達初級感覺皮層,情感性觸覺到達島葉等情感性區域。

這兩種觸覺模式有多個差別。辨別性觸覺所用的神經屬於比較粗、傳播速度較快的Aβ類,情感性觸覺所用的神經屬於傳播速度慢的C類。辨別性觸覺的神經末梢在有毛和無毛的皮膚下都有,在手掌的分佈密集,所以手掌對觸覺的空間分辨率較高。情感性觸覺的神經末梢在無毛皮膚中缺乏,只存在於有毛皮膚中,所以只有後者能夠感受情感性觸覺。辨別性觸覺對他人和自我來源的觸覺無差別,有同樣的分辨率;而情感性觸覺在他人撫摸時候的效果遠優於自我撫摸。這需要大腦中有相應的機制分辨他人和自我,可能是當自我撫摸時,大腦同時把神經脈衝傳到情感系統告訴它不要受騙了,這是來源自我、無情感交流意義的撫摸。

據此,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觀點,皮膚是社交器官,而且是面積最大的社交器官。有些病症也可能與此有關。比如,有些人大叫“不要碰我”,這可能是正常人避免交往的一種信號,也可能是患者的一種病症表現。這種對輕輕觸碰的反感,也許不是因為它會產生一般的痛覺,而是令存在社交障礙的人產生更加不愉快的感覺。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網易號發表時有改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