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斤重的金獸要“撤”了 這個週末快去金沙看金器盛宴

熱鬧了一個多月的金器盛宴,即將在金沙落幕,中國迄今出土的最重金器“金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黃金容器“戰國蟠螭紋金盞”,以及首次集中展示的中國出土黃金面具等來自國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家考古文博單位的精品金器350套(850餘件),將展出至11月20日。最後幾天,還沒有過足眼癮的朋友不妨抓緊時間去金沙一睹為快。

 重寶雲集

黃金背後的文化淵源令人著迷

中國黃金製品產生於夏商時期,歷經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的融合、創新與發展,呈現出一脈相承又多元共融的格局風貌。本次展覽以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遼寧、西藏、陝西、河北、北京、河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重慶、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區市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先秦至元代金器精品為主體。從北到南,從遊牧民族到農耕文明,從歐亞草原到北方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到喜馬拉亞東麓,中華大地上擲地金聲發出的陣陣迴響都被一一收納於展廳。

夏商西周時期,當西北地區流行以金飾身,古蜀先民則以金器通天禮地;春秋戰國時期,出土於曾侯乙墓的蟠螭紋金盞,不僅讓世人一睹先秦時期最大、最重的黃金製品,更見證了黃金文化從飾品到器皿的時代意義;秦漢禮制興盛,黃金重器異彩紛呈,重達18斤的類虎豹金獸,以飽滿的質感,沉澱出極盛大漢的巍峨奢侈,是觀眾圍觀打卡的明星文物;魏晉以來,精進的工藝、融合的民族特色、空前的經濟實力,造就了巧奪天工的金器首飾和生活用品,鹿首步搖冠展示了濃郁的草原風情。

中國金器在不同時代的發展歷程與藝術風尚,不同地域、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在展覽中一望而知,更帶給觀者絕佳的視覺體驗。

黃金盛宴

全國出土金面具首次集中展示

面具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時代都曾出現過,通常都與禮儀、祭祀、喪葬等密切相關。其中,以黃金製成的面具十分罕見,在世界範圍內發現較少,反映出使用者地位的尊崇與神聖。

我國迄今出土的黃金面具,其大小、造型、功能各有不同。例如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金面具,3000年前的古蜀人相信,通過它就能上達天聽,與神溝通。因此,本次展覽首次將國內目前發現的主要黃金面具集中進行展示,揭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交流融合的歷史記憶。

金面具專題展區裡,出土於西藏、新疆、內蒙古、遼寧、四川等地的8件黃金面具令觀眾流連忘返。面具背後共同的文化內涵和不同的地域、時代特色,與展區的神秘色彩相得益彰,給觀眾營造出無限的想象空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