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还记得那个“蜈蚣”般的公交车吗?

作为城市一道流动的风景

公交的变迁不仅演绎着一座城市的历史

更折射了油城这40年间的改革发展历程

已有13年公交驾龄的宋霞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也留给她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泪目!还记得那个“蜈蚣”般的公交车吗?


泪目!还记得那个“蜈蚣”般的公交车吗?

宋霞

1978年8月出生

  • 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公共汽车公司东风分公司六车队专线驾驶员
  • 曾荣获大庆市“诚实守信好人”称号
  • 连续三年被评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杰出员工”

宋霞的父亲干了一辈子的公交司机,正是受他的影响,如今宋霞也传承着这份技艺。

“小时候,爸爸开的是广州牌通道客车,靠手摇才能启动,赶上冬天,还得拿个棍子绑上棉絮沾点汽油给发动机‘烤火’,他的脸和手常常被烟油熏的油渍麻花的。那时候,车的发动机上面有个大盖,噪音特别大,也练就了爸爸的大嗓门……”在宋霞的记忆中,爸爸最早开的是4路车,从中七站开往标杆村,乘车都是免费的,从1979年之后才开始售票。

车里有一名乘务员,总是穿着一件白衬衫,背着一个黑色的售票兜,里面除了钱还有一沓车票,2分、5分、最大面值的是一角。“过去站点少,线路也少,等车的人总是里三层外三层,车还没等停稳,乘客就一拥而上,腿脚慢的别说找个座,车都上不去。”

泪目!还记得那个“蜈蚣”般的公交车吗?

“那时候,20米长的通道车分前后两节,中间有一段软连接。冬天温度低时,车厢内特别冷,穿着大棉鞋用不上半小时就冻透了。为了保暖,乘务员穿上小棉袄,外面还要套个羊皮袄,毛裤外面套棉裤更是‘标配’。到了夏天就更难熬了,车厢里热得像蒸笼,司机手边放一块毛巾,‘跑’一趟车回来湿得都能拧出水来。”闷热的车厢、汗湿的毛巾、滚烫的方向盘、工作服上一圈圈汗渍……都成为宋霞那些年夏天最深刻的记忆。

2005年,宋霞这个“公交娃”怀揣着公交梦,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公共汽车公司东风分公司做了一名驾驶员。她的第一台车是亚星中巴。

从依卡露斯、广州通道、牡丹中客到现在的金龙、宇通客车,公交车型换了一代又一代,车里有了助力器,方向盘比以前轻了,空间比以前更宽敞了,安全性、舒适度也都趋于完善。

“以前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吹着空调开公交。” 宋霞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公交线路车都装上了暖风,车内环境也是焕然一新,车窗更明亮,座椅更舒适,车厢内还设有爱心专座和老会战专席,为乘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2001年11月,27路公交车开始实行准无人售票

2002年8月,34路公交车实现了无人售票,随后无人售票逐渐推广

泪目!还记得那个“蜈蚣”般的公交车吗?

宋霞说,自从有了IC卡电子售票服务,不但不用专设乘务员卖票,还免除了乘车人随身携带零钱的麻烦。另外,自动语音及LED屏报站系统,也更好地满足了不同乘客的乘车需求。

“现在在手机上使用掌上公交或公交秘书软件,便可以查看公交车行驶位置、等待时间、出行线路规划,并设置到站提醒。除此之外,在让胡路和乘二村始发站设立了电子站牌,在2路线投入使用了太阳能电子站牌,让百姓可以随时看到车辆的位置信息,出行更方便。”说起油田公交这些“新科技”,宋霞如数家珍,一脸的兴奋。

40年

身边的变化随处可见

40年

身处油田的你

又有怎样的慨叹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油田官微“身边·变化”专栏

请你告诉我

40年的变化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