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證券姜超:“去槓桿”四部曲 中國經濟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漸臨歲末,2019年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剛剛榮獲了“2018年度最有價值金牛分析師”第一名,跳出普遍較為悲觀的情緒,他認為,中國經濟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離不開“去槓桿”,姜超說,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可能有點兒“難受”,但從長期來看,對於中國經濟乃至資本市場都不應該持悲觀態度,應該感到樂觀。

2018年大眾普遍特別關心兩個話題,一是去槓桿,二是減稅。

過去十年,中國的宏觀經濟離不開債務和槓桿的問題。從2008年到現在的十年當中,中國經濟經歷了三輪加槓桿的行為:首先是2009年和2010年企業部門加槓桿,讓企業部門的債務達到非常高的水平,出現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其次是2012年和2013年政府部門的加槓桿,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出現大幅度上升,導致大家看到今年基建投資出現很強的制約;三是2016年和2017年居民部門加槓桿,居民部門新增債務增速和居民部門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都達到臨界水平。這三個加總以後的結果是,到2017年底,中國三個非金融部門的槓桿加在一塊佔到GDP的250%。

於是,大家強調去槓桿,應該怎麼“去槓桿”?

橋水基金的達里奧先生講到四個方法:一是貨幣緊縮,二是債務違約,三是貨幣再創造,四是財富再分配。前兩個跟貨幣政策有關,後兩個和財政政策有關。

姜超說,過去十年,中國貨幣平均增速是15%,遠超經濟的名義增速,實際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根本沒有出現貨幣緊縮或者去槓桿這件事情,直到2017年和2018年貨幣增速開始出現明顯下降,2018年貨幣增速目前為止降到8%的水平,銀行業資產規模降到7%的水平,低於經濟的名義增速。這個時候開始,我們真正做去槓桿這件事情,這是去槓桿的第一步,做了減法。

去槓桿的第二步,大家開始看到大量的違約出現,總結前十個月的數據,有80多隻債券出現違約,P2P爆雷屢屢出現,債券部門違約總金額達到800億的水平,跟過去四年加起來的金額一樣高,所以第二步的結果是債務違約已經啟動。

在這兩個事情做完之後,資本市場感覺非常難受,中國實體經濟也感覺非常難受,因為這兩件事情都是在做減法,做減法的過程一定是痛苦的。過去經濟一旦不行就刺激房地產,搞貨幣超發,做加法,大家不會感覺那麼難受,但債務是要償還的。

“目前去槓桿的第三步和第四步已經啟動,貨幣收縮完了以後,影子銀行受到打壓,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信用創造的途徑,不然我們的經濟會出現快速下行的風險,貨幣不能單純緊縮,還要做再創造的過程,這也就是我們今年看到央行做了四次定向降準,實際上目的都是為了做貨幣再創造。”姜超說,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前兩件事情跟貨幣政策有關的,我們都已經做了減法,大家感覺特別難受,要看到“燈光”就要做加法,加法就是財富再分配。

“去槓桿”的最後一步財富再分配,最核心的就是要把財富多分給低收入人群,這部分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是最強的,邊際消費率最高。

今年三季度開始,增值稅的增速出現明顯下降,特別是前兩天公佈的經濟數據和財政數據,到10月份,稅收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都出現了負增長,增值稅增速在9月份出現負增長,10月份跌幅擴大,這說明上半年開始的一系列企業部門的增值稅率在下調。

居民部門的減稅也出現了效果,首先是上半年的起徵點3500元上調到5000元,按照財政部門的判斷,這導致納稅人群從1.87億降到6400萬人。

姜超說:“可以說,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從長期來看,大家對於中國經濟乃至資本市場都不應該持悲觀態度,應該感到樂觀。”

中國現在正處在轉換的檔口,過去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於三塊:人口紅利、技術引進、外貿。當劉易斯拐點出現之後,人口紅利的優勢不再,中國要轉向人口質量的紅利、人力資本的優勢;其次是技術引進,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中國要從引進轉向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第三,中國經濟已經不能再單純依靠外需了,外需對中國經濟需求拉動的比重已經在下降,以往的發展更多是要依靠內需。這是目前中國經濟要做的增長動力的轉換。

轉換過程中,減稅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減稅的核心就是把政府的利益讓度給非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包括企業、居民。

姜超認為大家應該更多一些耐心。他說:“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去槓桿已經走了前三步或者前兩步半,最後一步剛開始做。過去的三步做的是減法,大家感覺非常難受,等到第四步做下來是加法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經濟、市場和自身的感受都會慢慢樂觀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