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雅克·盧梭是法國18世紀思想啟蒙運動中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他的思想對近代資產階級的執政理念給予了深刻的影響,與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共同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起到了重要的思想上的推動作用,在他死後的11年,法國爆發了法國大革命,盧梭的思想有理論變為現實。他的遺體也被隆重的移入了法國巴黎的先賢祠,為世人所瞻仰。而今天,我們簡要介紹下盧梭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
《愛彌兒》是盧梭的著名教育學著作在書中,盧梭以自然人性出發,並以小說對話的方式展開故事情節,圍繞自己也就是家庭教師和他的學生愛彌兒之間產生了生動默契的交往。《愛彌兒》全書共分為五卷,每卷分別刻畫了人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從嬰兒一直到愛彌兒走上社會結婚生子的時期。並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來闡述了不同的教育原則、方法和理念。《愛彌兒》對西方後代教育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威也曾對盧梭的教育學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現代追求的教育進步,其要點已被盧梭一語道破。”
盧梭在教育中倡導自然教育,認為教育應迴歸自然。盧梭認為,人生而自由、權利平等。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由於後天的在種種約束和不平等的社會制度以及社會偏見造就了教育方式的扭曲。在盧梭的教育中,從沒有任何強加於他的學生——愛彌兒的任何觀點,並通過各種有趣的遊戲方式努力引導和培養愛彌兒的興趣。這都造就了愛彌兒堅韌不拔、吃苦好學、自有主見的性格特點。在書中盧梭倡導性善論,認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的邪惡,有為的邪惡只是後天因為不良的環境和習俗進入到人的思想內。針對這一問題。盧梭主張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不同的自然教育,以適應自然發展過程。
此外,《愛彌兒》不僅僅是一本教育學著作,更是一本哲學著作和思想著作,裡面融合了盧梭自己對哲學界、宇宙學和人類思想領域的發展的獨到見解。例如:“盧梭認為靜止乃物質的屬性,物質的運動氛圍主動和被動,只有意志推動運動才能造成物質的運動,因此宇宙間各星體間的運動均是因背後有一個意志在推動。”此外,盧梭在書中又主要探討個人和社會與政治之間的聯繫。尤其闡述了法國思想啟蒙運動中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思想,並與教育的自然天性結合起來。他的思想充分繼承和發揚了洛克的思想,強調人的社會性。當然其中仍然不免有已然過時的理論,比如像上述舉例中的靜止與運動的關係、女子無德就是美。
盧梭的自然教育要求人需要以大自然為師,並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身心的自由發展,並強調教育的最大秘訣是講身體的鍛鍊與思想的鍛鍊結合起來,依靠生活和實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小括號內摘自百度百科】)盧梭在這裡認為:在世上沒有永恆的富人、沒有永恆的君主,並以《魯濱遜漂流記》一書為例,闡述了人的生活應依靠具體實用的東西,面向廣大勞動群眾,學會一技之長,以備不時之需。下面我們來從書中摘選幾句名言,來共同領略盧梭的思想:
第一卷:
- 活著不是能呼吸,而是要有所作為。活的最精彩的人,並不是經歷歲月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感受最多的人。
- 當一個男人做了父親,他應該為人類生育一個自然人,為社會培養一個社會人,為國家塑造一個公民。
-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在他會說話或能理解所學的東西之前就開始了,經驗先於先導。
- 孩子最初的感覺純粹是感性的。
- 孩子要麼睡著了,要麼正在感受什麼。
- 在生命之初,當記憶和想象還沒有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孩子只會注意到會影響他感覺的東西。
第二卷:
-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自有它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自有它的位置。
- 我們的不快樂是由我們的慾望和我們的才能不均衡造成的。一個有意識的人,如果他的才能與他的慾望對等,那他就是一個絕對快樂的人。
- 苦惱並不在於失去那些東西,而是在於他覺得需要那些東西。
- 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生來就有的邪惡。任憑拿出任何一個惡習,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產生的以及從什麼地方進入人心的。
- 人類生來就只有一個慾念,那就是從廣義上說的自愛和自尊。
- 最初的教育根本不在於教學生美德與真理,而在於保護他的心靈免於沾染邪惡。(性善論)
- 我們越是不急於實現某個目的,反而越是肯定地能迅速地實現那個目的。
- 只有他的體力超過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要的力量,他才會形成推測的能力,能夠把這份多餘的體力用作別的目的。
- 因為每件事物都是通過感官最終進入人的頭腦,所以人最初的理性是感性的理性。
第三卷:
- 在最初的思想中,應該始終以感覺為指導。
- 不要以書本,而要以世界為書本,不要說教,而要以事實進行教育。
- 大自然的景象奇觀在於人的心靈深處,要看到它,就必須感受它。
- 教育的最大秘訣就是:文物一道一張一弛,讓身體的鍛鍊和思想的鍛鍊彼此結合,互為調劑。
- 在感覺中,判斷完全是消極被動的,它只會肯定一個人感受到了他感受的東西。感知或觀念中,判斷是積極主動的,它會判定感官所不能判定的那些關係。
- 每個判斷就是一個推理的過程。
第四卷:
- 人生苦短,不是因為它持續的時間太少,更多的是因為我們幾乎沒有功夫盡情地享受領略它僅有的些許時光。
- 要造就一個本質上邪惡的人,則要讓他擁有眾多的需要,並且極度依賴別人的看法。
- 在自然的教育中,是感官喚起想象,在人的教育中,是想象喚起感官。
- 正是人的弱小讓人成為社會性動物,變得愛好社交。正是我們共同的苦難讓我們的心靈充滿仁慈。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一個獨居者,只有上帝才享有絕對的幸福。
- 我們之所以憎恨被人的慾念,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慾念。
- 真正的崇拜是心的崇拜。只要是真心誠意地崇拜,不論崇拜的形式怎樣,上帝都不會拒絕。
- 真正的宗教的義務不受人類的制度的影響,真正的心就是神靈真正的殿堂。
- 沒有信念,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 傲慢無禮的樣子是做奴隸的人的標誌,獨立自在的人沒有什麼可裝模作樣的。
- 裝模作樣更加適合那些卑鄙和空虛的靈魂,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表現自己。
- 我們越是遠離大自然這位大師,我們的作品就越是糟糕。
- 我們花時間去學習別人都思考了一些什麼,我們學習自己思考的時間就相應地少了。
- 想要快樂,我們就可以得到快樂,只是由於社會的偏見才使得人們感到什麼事情都很困難,因而把眼前的快樂也全部趕走了。
第五卷:
- 當然人們把傳奇的愛情故事看作一場鬧劇的時候,這不是因為他們經過了理性的思考,而是由於道德墮落的結果。
- 一個人抱著什麼目的去遊歷,他在遊歷中就知道獲取同他的目的有關的知識。
- 自然法則和秩序永恆法則是存在的。對睿智的人來說,它們就是成文的法律。要想自由,就必須服從這些法則。
**備註:想看充分理解書的精髓請看書中內容。
想看更多精彩的相關內容請歡迎關注哦!
閱讀更多 孤星文史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