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散佈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我們的教育究竟怎麼了?最近在讀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叫做劇場效應。

根據百度詞條搜索,它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盧梭提出的在巴黎看劇的時候,觀眾既是看劇者又是表演者,實現了個人的異化。另一種指的是劇場失火的時候,每個人都往出口逃,最後大家都堵在出口,被活活燒死。這兩個概念想揭示的是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之間的關係。

然而當前在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種“劇場效應”指的是大家都在看戲,突然有一個人站起來了,沒有人去制止,導致了後面的人都站起來。這時候另一個人站到了凳子上,又沒有人制止,導致了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

散佈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一個人站起來,大家都只有站起來看錶演

我聽了不少的關於教育的講座,很多專家都會引用到“劇場效應”來痛陳當下的教育亂象,比如學生寫作業、週末上補習班、補課、加重課業負擔等等。專家解讀為:當初大家都不補課,突然有一個人去補課了,其他人不得不去補課,就像劇場裡別人站起來了,自己不得不站起來一樣。初次讀到這樣的文章,聽到這樣的講座,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確實是站在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角度在呼籲教育要去功利化,教育要回歸快樂,教育要回歸個性發展。老師和家長們對此有所考慮,卻依然找不到努力方向。難道要像專家說的那樣把我的孩子放到農村裡去爬樹、捉魚、玩泥巴才叫快樂的童年?(因為專家那時候的童年是這樣度過的)

散佈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我也曾迷茫過,也曾吐槽過補課這些亂象。但是我卻清醒地知道那樣不行,就像我們現代人不可能回到那些騎著自行車去三十里外走親戚的年代,也不可能放著手機不用非要用手寫一封信寄出去。

50後的父母常常用這樣一句話懟我:你原來上過培訓班沒有嘛?那些年沒有上過培訓班的人一樣生活得很好!幹嘛給你的孩子報這樣班那樣班的?

我一般都用這樣的話懟回去:我們的祖先穿樹葉、住山洞依然把基因傳下來了,為啥我們人類不一直這樣活下來呢?你們為啥不像祖先一樣呢?

自從自己孩子滿四歲後,也陪孩子上了很多的興趣班、補習班。我發現,散佈“劇場效應”來隱射教育現狀真的是講起來好聽,卻難以阻止我讓孩子去學更多的東西。

散佈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專家也曾經說到,把補課和不補課的孩子進行對比,其實就像“劇場效應”一樣,他們原本看到的表演和站起來後看到的表演是一樣的。由此推衍出大家都補課和大家都不補課最後的排名是一樣的觀點。所以就認定補課只是加重了負擔,而不能改變教育的最終結果。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為了幫助大家想明白教育,我想問專家三個問題:

一、能把學習等同於看戲嗎?

劇場裡坐著看和站著看錶演的節目內容並不會發生變化。只是把所有看錶演的人變得更累了。但是學習卻不一樣,你學會了,你學多了,你學有所成了和大家都不學,大家都只學一點點,大家都有所保留是不一樣。用看戲這種形式來類比學習是對學習的矮化、對學習的窄化。所以,我們聽著似乎有一些道理的語言還需要理性的推敲。按照專家的邏輯,大家大可不必折騰,反正社會都會分出階層,不如大家都少學點,適可而止。都坐下看戲吧!我想問問專家的孩子“坐”下了嗎?好多人臺上講得頭頭是道,下來給自家孩子報了若干個補習班。

散佈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學習和看戲是不同的體驗

二、能把努力臆想為痛苦嗎?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兒童利用自己的行為選擇去發展生活的信念,稱之為“生活形態”。阿德勒認為遺傳因素、手足序位、親子關係、外在環境等等都只是兒童“生活形態”的素材,起決定作用的是兒童的自我選擇。舉例:遺傳造成先天殘疾可能導致兒童更加依賴,也可能導致兒童變得自立。其緣由是兒童自己的內在選擇。前者是兒童基於自己先天殘疾作出了內在選擇:我很多事情都做不到,所以需要依賴他人幫助我完成;後者是兒童基於自己是先天殘疾而做出的判斷:我必須變得更加自立,才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同理,

補習班、興趣班不過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生活中的某種“素材”罷了,對此兒童可能會做出多種選擇

選擇一、課內的我都學得吃力,課外學習就算了吧

選擇二、越是薄弱的學科我越要努力補,爭取趕上來

選擇三:課內的內容我都掌握了,我還想努力多學一些

我家孩子每週234晚上都有興趣班和補習班,週末星期六和星期天也分別有興趣班和補習班,我問過孩子,我說你一週學這麼多東西累不累呀?她說有時候覺得累,但是想到能夠努力學東西,每一次都有進步,還是挺高興的。

我跟孩子講你比別人多學一些東西,你可以這樣去想,你自己可以想我很累很累去埋怨,也可以想我可以努力提高效率,讓自己依然有玩耍的時間。

總之,我覺得專家把努力學習臆想為每一個孩子的一種痛苦體驗,似乎有所不妥當。

散佈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三、能把主動解讀為綁架嗎?

專家們常常說,當前的中國教育綁架了家長、綁架的學生、綁架的教師。

綁架了家長,是指讓家長花費了大量的金錢、時間、精力來消耗孩子,來折磨孩子。

綁架了學生,是指讓孩子犧牲了幸福的童年,讓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健康,讓孩子犧牲了睡眠的時間,加重課業負擔來取得功利性的學業成績。

綁架了教師,是指讓教師圍著學習轉,有的教師為了補課,放棄了休息時間,甚至一些中學老師整個暑假都沒有休息,全用來掙補課費了。

這是一個自主選擇的時代,這是一個多元認知的時代,完全可以自己做決定,讓孩子學還是不讓孩子學,不一定學業成績好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自己的成長路徑,專家不要把自主的選擇解讀為被動的綁架,沒有人綁架學生,沒有人綁架家長,更沒有人綁架那些補習班的老師。

散佈教育的“劇場效應”,你是講起來好聽還是埋藏著陰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自古天道酬勤,請不要再用“劇場效應”來忽悠大家選擇放任學習或弱化學習,兒童是天然的學習者,在保障健康的前提下應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更多的學習,享受更多的努力。

專家若讓自己的孩子課後補課,課外報班,卻冠冕堂皇地呼籲大家都“坐下來”看戲,別站著太累,我們這些普通的為人父母者必須警覺:這似乎隱藏著某種陰謀!

教育不易,且行且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