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東北軍戰鬥力究竟如何?

武器裝備秀


東北軍作為一支部隊的稱呼只是來自抗戰時期,他的歷史很短閒言少敘,只說百年曆史。《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日戰爭史》分上下兩卷,上卷“六年局部抗日戰爭史”

,下卷“八年全國抗日戰爭史”。這部中國抗戰全史中有如下表述:“東北軍是唯一一支自始至終參加了抗日戰爭十四年全過程的軍隊,打響了中國抗日戰爭第一槍和世界反法西斯第一槍,東北軍是支撐中國六年局部抗戰的最主要的武裝力量!”

東北軍來龍去脈

東北軍的前身是奉軍,北洋軍閥三大派系之一,軍閥的本質是擁兵自重的封建勢力,作為張學良功績之一的“改旗易幟”打破了日軍意圖以武力和政治壓力迫使東北屈服於日本,更使得東北迴歸中國版圖,奉軍由此變成了東北軍,改變一支軍隊並不是改變一個名稱就能做到的事情。張學良則是通過一系列措施致力於“改正封建意識,把東北軍改造成民眾武力,國家武力,刷新東北軍內部,剷除內部惡勢力”,用國家軍隊的概念教育部隊,任用大量講武堂軍官,使得東北軍一改老奉軍習氣,煥然一新。同時張學良還在經濟上打壓日本在東北既得利益,通過新修鐵路打壓日軍控制下的經濟勢力。由此引起了日本的不滿,最終導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由於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國策影響,張學良錯誤的執行了不抵抗政策,遭受關東軍突襲的東北軍最終失去了家園,背上了丟失東北的“責任”。但國民政府的所謂“八年抗戰”無法自圓其說,更掩飾不了他們在東北問題上的責任,一系列證據昭彰的賣國條約坐實了蔣介石國民政府在局部抗戰中所犯下的罪過。

東北軍部隊規模

東北軍在十四年抗戰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這其中東北軍正規軍(國防軍和省防軍)總數為28.8萬人。張學良整軍後取消旅以上建制,編為25個步兵旅,6個騎兵旅和10個炮兵團。因中原大戰張學良揮軍入關調停,後又平定日本策劃的石友三叛亂而兩次累計調動十八萬部隊入關,由於山海關鐵路處於日軍天津駐屯軍控制下,處心積慮的日本阻撓關內部隊調回關外,除部分輪換部隊調回外,東北軍實際分成了兩部分,國防軍主力佈置於關內,大部分省防軍和部分國防軍在關外

九一八事變時的東北軍

從下圖(《東北軍抗戰史研究》210頁)可以看出,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東三省全境駐軍正規軍僅十六萬餘人,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撤入關內的東北軍是北大營第七旅,通遼和錦州一線部隊共計五萬人,留守原地的東北軍先後有十六個旅共計近十萬部隊宣佈通電抗日,另有兩萬東北軍奉命在黃顯聲組織下分赴各地組建東北抗日義勇軍,還有部分東北軍約兩萬人在漢奸張海鵬,熙洽,於芷山,吉興的帶領下投敵(其中馮佔海部反正迴歸到抗日隊伍),

東北全境開戰,直到第二年二月哈爾濱保衛戰失利後,東北軍作為正規軍抵抗宣告失敗,餘部加入義勇軍序列堅持鬥爭,使得東北抗日義勇軍在短時間內發展到五十五萬規模,而配合作戰人員和其他各類武裝總數達到百萬。

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獨立和自由,東北軍將士和日寇展開了殊死抗爭,僅義勇軍轟轟烈烈的大規模作戰就有:兩次哈爾濱反擊戰,齊齊哈爾反擊戰,11次進攻瀋陽,6次攻打長春,這些大的戰役和戰鬥,東北抗日隊伍就付出了20餘萬人的巨大犧牲。

隨著長城抗戰張學良的下野,何應欽解散了北平救國會,義勇軍失去了唯一的糧彈來源,因飢寒交迫而轉入低谷,除退入關內的十五萬部隊,餘部有繼續堅持六年之久的王鳳閣,其他大部分則成為了抗聯的主力部隊來源。抗聯共有11個軍,其中六個軍是義勇軍餘部,另外5個軍也有義勇軍將士。

在東北大地十四年漫長的抗戰中,僅到七七事變之前的統計東北軍民累計造成了關東軍17.5萬人傷亡的戰果,同時在十四年中,東北軍民面對日軍最精銳的關東軍進行無後方,無補給的孤軍苦戰也付出了多達46萬的戰場犧牲。

這也是為什麼關東軍前後在東北進行了十九次大討伐的原因!那些汙衊東北軍一槍不放丟東北者,為了一己私利,信口雌黃,語不驚人死不休,說他們是民族敗類亦不為過!

東北軍戰鬥力

說到一支部隊的戰鬥力恐怕沒有比具體的戰例更有說服力,東北軍作為主力進行了六年局部抗戰之後,1937年終於迎來全國同仇敵愾的全面抗戰,此後東北軍戰則當先,退則墊後,通讀東北軍軍史,相關戰績比比皆是,按照時間先後排列戰績如下:

淞滬會戰

東北軍49軍之姚家寶阻擊戰,49軍是東北軍最精銳部隊之一,雙方隔河展開炮戰,戰至最後109師全軍覆沒,陣亡團長三人,105師僅剩一半,陣亡團長一人。67軍奉命進行松江阻擊戰完成阻敵三日的死命令,松江失守則淞滬會戰西線國軍則有被包圍消滅之危險。67軍部隊來不及集結,軍部還在青浦,108師輕裝便冒雨急行軍60公里趕到松江,面對日軍來勢洶洶的第6,第18,第114三個主力師團和第五師團國崎支隊,108師當夜便和日軍先頭部隊展開激戰,全殲來犯之敵,從上繳的四百餘日軍肩章得知此部分日軍是近衛師團第六師團!次日日軍主力趕到,108師血戰不敵被擊潰,由於松江無險可守,而戰線長達百餘里,沿途全是國軍潰兵,107師隨後開出城外再次與敵接戰,全軍死戰不退,107師亦傷亡大部,收縮陣地節節抗擊。隨後松江城被日軍兩個聯隊夾擊包圍,此時67軍已完成堅守三日的命令,分毫不差,但全軍已傷亡殆盡。軍長吳克仁下令突圍,不幸的是吳克仁和軍參謀長同時陣亡在突圍途中,此戰67軍自中將軍長吳克仁以下共五名少將以上將領陣亡,重傷師長旅長各一名,八個團長陣亡7人。突圍後全軍剩下不到六分之一,作為東北軍精銳主力的67軍是由北大營第七旅改編而來,他們轉戰長城古北口重創日軍,奮戰華北屢立功勳,最終兩萬餘東北子弟血灑松江。67軍番號隨即撤銷。

南京保衛戰

57軍兩個師分別進行了靖楊之戰和江陰保衛戰,一路沿途掩護會戰主力撤離,112師師長霍守義重傷,完成任務後112師殘部4000餘人奉調參加了最慘烈的南京保衛戰,堅守太平門陣地直至最後一刻,副師長李蘭池親率衛隊反覆搏殺,中彈殉國,全師僅剩5人倖存,111師堅守揚州國軍退路,大部陣亡,此戰57軍作為東北軍主力之一幾乎全軍覆沒。餘部撤到江蘇整補,由於67軍打光後番號撤銷,補充兵員竟然是67軍的部分殘部。劫後餘生,兄弟聚首整軍再戰。

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就不得不提臺兒莊戰役的序幕戰淮河阻擊戰,51軍于學忠部奉命堅守淮河,由於桂系31軍的節節敗退連續丟失蚌埠和鳳陽,51軍倉促間沿淮河北岸一線排開,戰線長達百餘里。與日軍第13和第10師團展開血戰,日軍13師團配屬了重炮聯隊給51軍造成了極大傷亡,各部均損失近半,1938年2月11日,日軍集中兩個師團兵力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從臨淮關和小蚌埠強渡淮河,51軍陣地被多處突破,傷亡慘重,防線告急。但在此時于學忠帶領兩個師長親臨前線督戰,並決定趁日軍過河立足未穩展開反衝鋒,發揮東北軍較強的反步兵作戰能力展開白刃戰,戰場上雙方三千餘人絞殺在一起,日軍遭受突然攻擊倉促應戰最終敗退,凌晨兩點,51軍趁勢發起全面反擊奪回了失去的陣地。戰至當晚傷亡慘重的51軍得到了張自忠59軍急援,合力反擊後才撤下休整。此戰51軍殲敵3000餘人,成為安徽抗戰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

隨著臺兒莊戰役的進行北線吃緊,于學忠又奉調率領51軍轉進北線阻敵南犯。保障了臺兒莊戰役的最終勝利,隨著徐州會戰戰事惡化,最後51軍又奉命掩護六十萬大軍撤離,全軍被截為數段身陷重圍,于學忠率部轉戰最終勝利突圍,全軍收攏僅剩萬餘人。

除了以上三個大型戰役和戰鬥之外,東北軍還進行了鹽城保衛戰,連雲港保衛戰,臨沂保衛戰,綏遠抗戰,一二次長沙會戰,武漢會戰,滇西反擊戰強渡怒江,攻克高黎貢山,血戰騰衝攻克龍陵打通中印交通線。51.57兩個軍是國軍第一支開赴敵後作戰的部隊,51軍114師為全軍挺進山東敵後開路,折損大半。

開闢了魯蘇游擊戰區,進行了五年艱苦的山東和江蘇敵後作戰。當然這並不僅僅是一份殊榮,更多的是國民政府蔣介石對發動了西安事變的東北軍額外的“照顧”,為了生存和避免遭到排擠,東北軍忍辱負重挺進艱苦的敵後戰場,竟然也有遠離國民政府打壓迫害之原因。


東北軍抗戰之犧牲

國軍抗戰共犧牲110多名高級將領(不含追授和病亡),其中東北軍將領達24人,佔比竟然達到近四分之一,這個數字的背後說明了一個問題,作戰環境之艱難和作戰任務之艱鉅。如此大的陣亡數據已經不需要過多的詮釋。一場淞滬會戰東北軍陣亡五個將軍,12個團長,魯蘇戰區51軍就累計陣亡7個將軍,國軍300多個師級部隊如此艱苦作戰的有幾個?34枚青天白日勳章的背後都是斑斑血淚。

如下一組數據更令人痛徹心扉

東北軍關內和關外總數接近40萬人(這個數字包括了後來轉入關內的義勇軍15萬餘部和收編的地方雜牌武裝和入伍的流亡愛國青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僅餘七萬餘人倖存。(《東北軍抗日戰爭史研究》第九頁)。別忘了,關外孤軍苦鬥了十四年的義勇軍和抗聯部隊還有46萬將士的犧牲。

抗戰史給東北抗戰如下定義:時間最持久,條件最艱苦,犧牲最大。

綜上所述,東北沒有無敵軍,更沒有狼兵,有的只是抗日戰場上廝殺的十四年,關外孤軍苦鬥沒有拿過國民政府一槍一彈一粒糧食,關內大多數戰役戰鬥也是作為墊後部隊棄之不理。打光一個番號撤銷一個番號,全面抗戰之初東北軍有五大正規軍分別是49.51.53.57.67軍,還有一個騎兵第二軍,由馮佔海率領的齊裝滿員的四萬人組建的63軍在武漢會戰就徹底打光,到44年滇西反擊戰前為止,這些部隊僅剩下了53軍血統純正的東北軍。53軍是徒步從湖南輾轉到達雲南集結整訓,少尉以上軍官都是東北老兵,53軍作為全裝美械甲種軍的西線主力一路打到緬甸和孫立人新一軍匯合。七十週年的閱兵式上11個徒步方隊中代表地區抗戰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東北英模部隊,一個是華南遊擊隊。至今在人民解放軍作戰序列當中還保留有呂正操的東北軍血統的部隊,曾經大名鼎鼎的萬歲軍38軍114師更是解放軍唯一具參加過南京保衛戰血統的威武之師!

謹以此文奉獻給十四年抗戰的東北軍,這個光榮稱號永遠只屬於你!


杜康不負西江月


在國民黨各派軍隊中,東北軍的裝備屬一流,戰鬥力僅三流。

在中東路事件爆發前夕,蔣介石曾對張學良表示,一旦中蘇開戰,中央增兵十萬,軍費數百萬。張學良婉拒了蔣介石增兵十萬的要求,僅表示提供軍火和軍費,因此東北軍兵力充足。

的確如此,當時的東北軍是裝備精良的軍隊,下轄十個炮兵團,隨便拉出一個炮兵團都可全滅中央軍的炮兵。東北軍火炮不僅數量大,而且性能好,如遼13,14式75MM野戰炮、克虜伯野戰炮、遼14式77MM野戰炮、加農炮等等。相比之下,中央軍僅兩個炮兵團,火炮參差不齊,有俄製、日製、德制、甚至還有落後的滬造克式,而且炮彈數量遠不及東北軍一半。

但東北軍的戰鬥力卻僅為三流,1928年西北軍和中央軍都在兩次北伐中,打敗具有數量優勢,裝備精良的東北軍。

在東北軍和蘇軍戰鬥的過程中,日軍發現,東北軍素質差,軍官能力不足,戰鬥力低,團結組織弱,尤其是害怕重炮轟擊。在日後的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抓住東北軍承受不了重炮轟擊的弱點,對東北大營實施猛烈的炮轟,並取得奏效。


五味社


東北軍的戰鬥力確實比較一般,其勝敗全憑一個勢字。我就從東北軍的崛起,黃金,後期三個時段來看吧。

1.東北軍的崛起

張作霖在袁世凱時期也是比較乖的。黎元洪時代,張作霖開始有了動作,逼走孟恩遠,陸續控制吉黑兩省,成了真正的東北王。

也就開始了逐鹿中原。

(奉系)

直皖戰爭,主力是吳佩孚的第三師,奉軍只是分到了果子,並沒有什麼大的戰果。

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齊裝滿員的十二萬人,一週時間就全面崩潰。

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經過整軍經武后,戰鬥力得到了提升。但在山海關一帶作戰中並不佔大的優勢,馮玉祥起兵了才逆過來。

(直奉戰爭)

2.奉軍巔峰時期

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風頭無二。雖然經歷郭松齡起兵,但實力尚在。

南口對國民軍主力作戰數月才取得勝利。

到了二次北伐,在對戰中,多次落敗。

1929年,對蘇聯中東路衝突,慘敗。

(中東路事件)

1930年,在雙方都力量衰落的情況下,入關撿了果子。

1931年,日軍的冒險,東北軍撤到錦州西。

可以說黃金時代的東北軍戰鬥力也一般。

3.後期

1933年,熱河抗戰東北軍湯玉麟部一觸即潰。

長城抗戰,東北軍守備的據點基本都擋不住日軍攻擊。

(直羅鎮戰役)

在西北與紅軍作戰,直接被殲滅三個師。

在抗戰中,雖然也奮力作戰,但戰鬥力實在差強人意。

總結

東北軍戰鬥力從來都不強,強的是其獨特的內外形勢與關外天然的地緣優勢。


一枚明粉


東北軍實力必須分兩個時期來講,其分界點就是郭松齡反奉。在此之前東北軍的實力在當時的民國,可以說是最強的,這種最強體現在其軍官素養和軍工體系上。東北有航空學校、炮兵學校、陸軍學校、海軍學校,每年都能為東北軍提供一批優秀軍官,而當時沒有那個軍閥有如此資源,所以東北軍可以完敗其他軍閥。


當時的東北軍應該具有同意黃河以北的實力,若是沒有郭松齡的叛亂,估計以張作霖的野心,指不定這天下會是誰的。而且當時的奉天軍工廠,已經實現了彈藥自給,還可以組裝大炮和機槍。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時候的東北軍已經同同時期的軍閥拉開了一代的距離。如此強大的東北軍,自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張作霖領導有方。

而郭松齡反奉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此時的東北軍氣勢正盛,然而郭松齡帶著東北軍的七萬精銳宣佈反奉,一度佔領了瀋陽。這場巨大的變故讓東北軍最有戰鬥力的精銳蒙受重大損失,張作霖也不得不請求日本提供幫助,出賣了不少的利益給日本,但平定後張作霖又沒有兌現,導致被日軍刺殺。張作霖死後的東北軍,便只能偏安一方了,因為多了個日本虎視眈眈。



然而即使是郭松齡反奉導致東北軍蒙受重大損失,也沒改變東北軍是當時民國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事實。但是張學良一個不抵抗的命令,徹底葬送了東北軍,失去軍工廠、軍校、家鄉的東北軍,實力迅速大打折扣。而不斷的寄人籬下,又導致了東北軍士氣低迷,尤其是受盡國人唾罵,更是讓他們生不如死。東北軍——這支縱橫民國二十餘載的強大軍隊,在張學良的手上走向了終結!


小司馬遷論史


不抵抗的政策下,吉林遼寧19萬守軍撤退,以及,八萬偽滿洲國軍。但是不得不承認,撤入關內的東北軍,在全面抗戰爆發後,都死在了關內戰場。

在馬占山的率領下,黑龍江守軍抗拒不抵抗命令,打響抗戰第一槍,保衛黑省,全軍陣亡。其精神又號召了60萬義勇軍。

同樣是東北軍,一個飽受唾罵,一個卻活在國歌裡,這一切的原因都要歸結於領袖。

東北歷史上的強大: 遼契丹,金女真,金滿人,漢奉系,東北4野戰軍 這都是很強的。

偉大的領袖,才能有偉大的戰爭!

每個民族文化都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文化沉積!

一切要歸結於那個領袖。只要當權者明,也文化強盛,反之,則陷入屈辱。

別問戰鬥力怎麼樣,應該問:當權者是明是庸!

細數每個朝代的 前——中——後期!

始皇帝在,秦軍橫掃六國,這隻軍隊 傳到二世手中,變成了一群吃乾飯的廢物。奉軍也是如此。

(秦始皇 張作霖 二世亡國 所託非人!)

當權者不明誤國!民族人民成了受害者!



在電視劇中,張作霖對張學良說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這句話對於東北軍也一語成讖。最後卻再也沒有大的打打殺殺,在複雜的人情世故中,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裡。 東北軍就是1928年改旗易幟後張作霖的奉軍,曾經是除中央軍之外的第二大軍事力量,海陸空完備,裝備先進,兵力曾經達到三十萬人。

奉系軍閥時代唯一的大勝就是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引兵入關,大敗直系,勢力範圍達到上海,在中原大戰的時候,張學良支持蔣介石,主力再次入關,控制京津地區,張學良也成為國政府系統第二號人物。

無奈,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採取不抵抗政策,帶領20萬大軍入關,最後到了歷史的重要關頭,終於在1936年順應全國抗日潮流兵諫蔣介石,後張學良被扣押,東北軍開始解體。 首先就是圍繞營救張學良,東北軍內部發生嚴重分歧,少壯派殺死東北軍元老王以哲,這就是二二事變,此後軍心不穩,加劇了東北軍的分裂。其中一部分投靠中央軍,例如洛陽的炮兵第6旅。

第二的措施就是重金收買東北軍高級將領,並對其進行收編,由原來的甲種軍編制為乙種軍,最後東北軍八個番號被撤銷,三個改編,又讓張學良寫信給東北軍高級將領,一邊安撫一邊又讓他們聽候中央軍調遣。

最後被分割東調使用,例如第49軍調往河南,第51軍調往江蘇、安徽,第53軍駐防保定,最終在抗日戰爭中被以最小的單位分割,東北軍至此徹底分化瓦解,再也沒有以一個集團軍或軍團的名義聚集。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什麼是東北軍,你真的瞭解東北軍嗎?

東北軍作為一個地方軍閥,是從1928年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開始,到1936年西安事變結束,往前追溯的話可以,可以追隨到北洋奉系,往後算的話西安事變後東北軍被整編為6個軍,當然這個時候的東北軍被分化瓦解,互不統屬,部隊被分割,實際上東北軍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這裡,縱橫還是要說一下,地方軍閥不能完全代表這個地區的歷史,很多人喜歡藉助軍閥進行地域攻擊這一點很不好,評價軍閥戰鬥力跟老百姓有個毛關係啊,請不要對號入座。

很多人會羅列一些數據來表明東北軍有多強多強,巔峰時三四十萬人,尤其要說到瀋陽兵工廠,恨不得吹上天了,什麼中國第一、亞洲第一,巴不得就世界第一了,東北除了大量的士兵,還有飛機坦克大炮,最後的結尾都是一樣的說張學良無能,以當時東北軍的實力完全有可能抵抗日本,如果張作霖在世,東北不可能丟。

這些誤解都是對東北軍的歷史,民國的歷史,抗戰的歷史不瞭解造成,即使是張作霖活著,東北軍也打不過當時的日軍,因為張作霖本身就是日本政權扶持下的軍閥,雖然張作霖口口聲聲說要幹他丫的小日本,背地裡不知道得了日本多少好處,東北從甲午戰爭後就不單純是中國人能夠決定的東北。

張學良上任之初改旗易幟,也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量,希望獲得國內軍閥的支持,來共同抵禦外來的侵略,事實上張學良這一步走的不是那麼明白,儘管從名義上促成了國民政府的統一,卻也算是跟日本人徹底決裂,為九一八事變埋下隱患。

東北軍的戰鬥力如何?

就縱橫所知東北軍除了第二次直奉大戰獲勝之外再也沒有打過勝仗,從國內的角度來說,山海關就像一個坎,來來回回好幾遍,東北軍始終沒能入內;奉系時期,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張作霖迅速膨脹,在直皖矛盾中雖然撈到一定好處,但是卻並沒有什麼好的戰績,到第一次直奉大戰的時候,奉軍被人打的那就一個慘,簡直就是屁滾尿流了。

第二次直奉大戰是奉軍走向巔峰,最引以為豪的時候,奉軍經過整軍經武戰鬥力的確有所增強,然而直系的失敗不是因為奉系的增強,而是直系的內訌,馮玉祥陣前倒戈給了吳佩孚致命的打擊,致使直系大敗。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在晉奉戰爭中,張學良兵力幾倍於晉系將領傅作義,卻始終沒有攻下,給傅作義成名當了墊腳石。

對日俄來說,中東路事件的時候被蘇聯胖揍,很多人將中東路事件歸咎於張學良的愚蠢,其實這也是張學良愛國的表現,在發動這次事件之前,對蘇聯情況也進行了研判,並非說毫無準備,張學良在這方面做的還是挺好的,經過研判發現,當時的蘇聯正處於肅清時期,內部極為混亂,正是出兵收復中東路的好時機,在知彼的方面做的還算可以,張學良的失誤在於,知彼未能知己,自己幾斤幾兩還沒鬧明白就要跟人打。

九一八事變的時候被日軍攆著打,這個大家都再清楚不過了,但是熱河事變的時候,張學良還真的就想帶著東北軍一雪前恥,結果被日本人打的是潰不成兵,還趕不上一個倒斗的孫殿英打的猛。

最令東北軍難以啟齒的戰績,是張學良後來進行的剿匪戰績,紅軍都是些什麼破爛裝備,東北軍是什麼裝備,在西北剿匪戰場,東北軍先後損失三個精銳師,老蔣氣的直接取消了這三個番號(這也是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東北軍無論是巔峰時期,還是喪失東三省後的落寞時期,戰鬥力都不是太強悍,沒有什麼值得說的,一支軍隊想要有過硬的本事,沒有信仰是不行的!


史論縱橫


在民國的諸多軍閥隊伍中,東北軍歷來以裝備精良、設備先進、後勤完善、海陸空齊全而著稱。高達40餘萬的東北軍,如果羅列裝備數據的話,更令人瞠目結舌。

東北軍裝備

當時的東北軍陸軍擁有數百輛坦克,上千門火炮,而且步兵也開始批量裝備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半自動步槍。而空軍方面,東北軍空軍更是冠絕全國,當時的東北軍裝備了260餘架各式戰機。即使最不受重視的東北軍海軍,也擁有各式艦艇二十七艘,3.3萬噸的噸位更佔據了全國海軍總噸位的60%。

東北軍

單以裝備而言,東北軍完全可以吊打全國軍閥部隊。

但裝備如此精良先進,兵力位居全國前列的東北軍,戰鬥力究竟如何呢?結果卻很遺憾,雖然東北軍戰鬥力不能稱之為弱,但比之民國時期最頂尖的幾支軍閥隊伍,東北的戰鬥力並不強。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將東北軍與同時期的,曾與東北軍交過手的幾大部隊拿來對比一下。

東北軍

先說東北軍在軍閥混戰中的表現。從張作霖成為東北三省的統治者,締造東北軍以來,東北軍挑起或參與的軍閥混戰,規模較大的有: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晉奉戰爭和二次北伐。

那東北軍表現如何呢?

第一次直奉戰爭。東北軍被吳佩孚統領的直係軍閥部隊打得屁滾尿流,被迫退回關外,完敗。第二次直奉戰爭,雖然奉軍取得了勝利,但更多的卻是因為“倒戈將軍”馮玉祥等人的臨陣倒戈,切斷了吳佩孚的後路。單純較戰鬥力而言,東北軍並沒有表現出多大優勢。

直奉戰爭

而國民黨四大軍閥的二次北伐,就更別說了。一度飲馬長江的東北軍直接接連戰敗,被打出了關外,如果不是日本從中作梗,也許東北軍敗的還要更慘。

而東北與民國大軍閥作戰,唯一取得勝利的,就是在晉奉戰爭中擊敗閻錫山的晉綏軍了。不過當時東北軍在兵力方面佔據巨大優勢,而晉綏軍也從未以戰鬥力強勁著稱。

東北軍

如果在內戰中獲勝也勝之不武的話,那麼東北軍在外戰中表現如何呢?

先說東北軍在中東路事件中的表現。1929年,新上臺急於樹立威信的張學良,輕率地對佔據東北中東路的蘇軍發動了進攻。雖然目的很好,是為了收復中國的主權,驅趕列強。但東北軍面對裝備更為精良的蘇軍卻表現得一塌糊塗。面對蘇聯軍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中東路事件中的東北軍

而在對日作戰中,無論是長城抗戰還是熱河抗戰,亦或是全面戰爭期間,尤其是前期,東北軍的表現都乏善可陳,而湧現出的逃跑將軍倒比比皆是。因此,東北軍的戰鬥力在軍閥部隊中,雖然並不能算差,但也算不上多強。

張作霖

不過東北軍的戰鬥力,並不能歸咎於廣大士兵。例如同樣是以東北子弟兵為主的第四野戰軍,卻在解放戰爭期間橫掃全國,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出了中國的赫赫軍威。

因此,東北軍戰鬥力不強,歸根結底還要歸咎於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因為他們對於東北軍,一直視為張家的私軍。而手下的高級將領也有樣學樣,東北軍一直存在“兵為將有”的弊端。這也是為什麼東北軍屢屢爆發軍閥脫離奉系乃至倒戈的事件。

張學良和常凱申

因此,雖然東北軍是民國軍閥隊伍中裝備最精良的部隊,但也是封建殘餘最濃厚的軍隊,指望一支封建殘餘濃厚的軍閥私軍在戰鬥中視死如歸,顯然是不現實的。東北軍戰鬥力不強,也就不奇怪了。


鳶飛九天2018


現在一說到東北軍,有些人想到是不戰而逃、喪權辱國、徒有虛名,但其實歷史中的東北軍戰鬥力很強,雖然賣主求榮、喪失民族氣節的人存在,但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東北軍都是愛國的,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

東北軍的前身是北洋軍閥中裝備最精良的奉軍,其老大是張作霖,在張作霖的努力下,東北軍擁有了當時中國最全面的兵種,兵力達40餘萬,裝甲車、大炮、坦克、巡洋艦、戰鬥機等武器東北軍一應俱全,且數量在全國軍隊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且還擁有中國第一艘水上航母,東北軍也擁有大型兵工廠,其瀋陽兵工廠不僅能生產步槍、輕重機槍,還能生產迫擊炮,甚至還能生產大炮,以及相應的彈藥,其實力僅僅次於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在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全靠東北軍得以扭轉戰局,反敗為勝。

然而,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的表現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當時的東北軍簡直可以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但是這種情況不是東北軍戰鬥力不足,而是由指揮層所導致的,不遇明主,再好的軍隊都不能發揮其作用。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他們有的人不願忍受屈辱,便留在東北抗日,給予日偽軍極大的打擊,例如馬占山將軍率領的部隊;而關內的東北軍被蔣介石派往前線剿共。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通過整編,將東北軍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全面抗戰爆發後,東北軍被蔣介石派往各個戰區進行抗戰,東北軍在抗戰中浴血奮戰,例如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六十七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戰役,五十三軍參加了徐州會戰,有效的支援了臺兒莊戰役,這些軍隊隨後又轉移到其他各個戰場進行奮戰,五十三軍的將士還曾進入緬甸對日作戰。在激戰中,吳克仁、朱鴻勳、劉啟文等東北軍將領和無數官兵,為國捐軀。

因為九一八事變,東北軍背上了無數罵名,在抗戰中他們用自己的表現來洗清罵名。

如有錯誤,望斧正。


史裡有料


上高戰役中配合李天霞第51師圍攻南路日軍的,就是東北軍第49軍劉多荃部,劉是西安事變後最早內訌的東北軍師長。用戰場總指揮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的評價是:意料之外。兩支部隊合力將日軍獨立混成第20旅團在錦江兩岸打得雞飛狗跳,給第74軍主力單挑大賀茂第34師團創造了機會。

上高奏凱,應該有東北軍的一份功勞。

(第53軍軍長周福成)

東北軍的裝備、訓練自然不差,所嚴重欠缺的是“軍魂”,這是軍閥部隊的通病,也是吳佩孚、張學良先後敗給北伐軍的重要原因,否則無論兵力和武器,直奉兩系的軍隊都不比北伐軍差。

所以在純粹的軍閥混戰中,奉系軍隊的戰鬥力尚可,先後打敗了直系吳佩孚、國民軍馮玉祥和晉綏軍閻錫山等對手。而真正可以稱為“東北軍”應該是1928年底張學良宣佈“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後,第二年奉軍正式被改編為“國民政府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時約30萬人。



(第51軍軍長於學忠)

東北軍的第一次正式出場是“中東路戰爭”,張學良強行收回路權與蘇聯爆發武裝衝突,結果參戰的東北軍大敗,兩個旅被全殲,而蘇聯紅軍損失甚微,對比後來諾門坎戰役日軍給朱可夫造成的傷亡,東北軍的戰鬥力的確遠遜於日軍。更要命的是,此戰暴露了東北軍的外強中乾,刺激了關東軍的野心,催生了“九一八事變”。

東北軍在熱河抗戰和長城抗戰期間也打得非常糟糕,尤其是長城抗戰中的對比很明顯,其抵抗意志和作戰頑強都不如黃埔系中央軍,甚至不如宋哲元的西北軍,在這一時期張學良是決心抵抗的,可惜東北軍很不爭氣。

(第49軍軍長劉多荃)

張學良1934年從歐洲回國後,首先就任的職務是“鄂豫皖剿總”副總司令,然後才是“西北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都是蔣兼)。先後對陣鄂豫皖紅四方面軍和陝北的紅一方面軍,均無建樹,反而損兵折將,這個倒不能苛求,畢竟東北軍官兵更想打回老家去。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東北軍遭到報復而被縮編,並且被拆分至各個戰區,整編後的東北軍雖然還有六個軍的番號,但每軍被縮小為下轄兩個師的乙種軍。其中抗戰最堅決的是第51軍于學忠部,率部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等,是臺兒莊大捷的參與者。後升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同時指揮東北軍第57軍)、魯蘇游擊戰區總司令等職,這是東北軍餘脈最大的一支。

(騎兵第2軍軍長何柱國)

第53軍被逐漸中央化,原軍長萬福麟升職後,周福成接任,被編入第二期中國遠征軍,隸屬於霍揆彰第21集團軍參加滇西反攻,打得還真是不錯,龍陵和騰衝戰役犧牲頗重,由於是美械師,差點被土木系吞併了。周福成在解放戰爭期間已是第八兵團司令,後來在瀋陽投誠。第49軍劉多荃被劃入薛嶽第九戰區,開篇已談,不再贅述。

第67軍軍長原是在“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北大營主帥王以哲,是張學良的心腹和親信,西安事變後被東北軍少壯派刺殺。繼任軍長是東北講武堂畢業的副軍長吳克仁,在淞滬會戰最後關頭,奉命率該軍死守松江城三日,掩護淞滬戰場國軍主力撤離,否則將被自金山衛登陸的日寇第10軍合圍。吳軍長督師血戰四晝夜,力戰而死,是東北軍將領抗日犧牲最壯烈者,當銘記史冊。

(第67軍軍長吳克仁將軍)

何柱國的騎兵第2軍轄有三個不滿編的騎兵師,活躍在黃泛區堅持抗日,與華北八路軍和淮北的新四軍多有配合,抗日立場堅決,作戰亦是賣力,因功升任第二軍團長、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以蔣介石對雜牌軍的歧視,非戰功較大也不可能受到如此提拔。比如第57軍稍有與日軍“互不進犯”的苗頭,立馬被撤銷了番號。

出類拔萃的當然還有開國上將呂正操,原是東北軍第53軍116師691團團長,撤離華北期間毅然率部起義,後成為八路軍冀中軍區司令員。

(開國上將呂正操)

客觀的評價,東北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表現和戰鬥力屬於中等,既不是佼佼者,也沒有拖後腿,並且難能可貴的是,在不受蔣介石待見的情況下,也沒有整建制大規模投敵的行為,這方面肯定強於西北軍。從經歷過的戰役戰鬥來看,如果能夠給予良好的作戰指導,以及強有力的上級指揮,打鬼子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在東北和華北的表現不佳,它畢竟是張氏父子訓練出來的私家軍,用兩句話就可以概括: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第八兵團司令周福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