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若虛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孤篇壓全唐”?這首詩特別在哪裡?

古堡王子


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非唐朝莫屬,優秀的詩人層出不窮,他們創作出無數詩篇。與“李白斗酒詩百篇”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張若虛,《全唐詩》中只有他的兩首詩,其一為《春江花月夜》,被捧上神壇,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

為何張若虛憑一首長詩就能技壓群雄,名垂千古?有書君認為原因主要有四。

01結構美

這首詩結構整齊而錯雜變化。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可以看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三韻,比如第二組的“甸”、“霰”(xian)、“見”。

每一組的韻腳都不一樣,把九個小組單拎出來,像九首絕句。

合在一起,又高度統一,毫不突兀,渾然天成。此詩的整齊,可見一斑。

而詩的複雜變化,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

開頭第一、三組用平韻,第二、四組用仄韻,隨後第五、六、七、八組都用平韻,最後第九組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和諧而不呆板。

並且,縱觀全詩,“春”、“江”、“月”、“人”幾個主題詞貫穿其中,且在每一組中變化位置,再次凸顯整齊中的變化。

02景色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水曲曲折折,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迂迴流淌。

月光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華如霜,所以白色的花飄落也無從覺察。

洲上的白沙和涼涼月色融合在一起,已看不分明。

短短四句,就寫出了月下沙洲的美麗,而這樣的寫景佳句在詩中有好幾處,共同描繪出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

03韻律美

四句三韻,本就朗朗上口,極有音韻美。而詩人往復使用“江”、“月”、“人”三字,形成一種重疊的音節美。

譬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四句二十八字,“人”、“江”都出現了三次,且每次不同句。

這裡“人”的疊用,“江”的疊用,以及兩個“月”的疊用,產生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給人一種“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04推動詩風轉變

除開這首詩本身的藝術性,它還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唐朝詩風的轉變,促進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發展。

《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隋煬帝寫了兩首詩,都是肉麻露骨的宮體詩。宮體詩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主宰文壇,極盡詞藻寫豔情之事,文風浮糜,完全是荒淫生活中無聊的點綴。

為此,“初唐四傑”竭力打破宮體詩束縛,主張古詩向律詩發展。但受時勢所限,未能推廣開來。

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成功運用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給之後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可以這樣說,他之後的格律詩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過他,並且將格律詩推廣開來。

因此,這首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格律詩的興盛,才有後來無數膾炙人口的律詩。

這首詩本身的結構美、景色美、韻律美等藝術性,以及在律詩發展中的作用,都讓它區別於一般律詩。

這也讓張若虛僅憑這一首詩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

記得16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自己很是喜歡,斷斷續續看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詩詞背誦。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也是在一次偶然間被我發現的,雖然作者“名氣不大,著述甚少”,可這首詩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很快就將它誦背熟練。




這首詩從題目《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詩的內容主要集中於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人間美景,由這五種景色依次在景、情、理中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作者而發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思婦遊子的離別愁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一幅“江潮連海,月潮共生”的美景。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月光照耀著春江,波浪一瀉千里,畫面如此壯觀!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是一幅月光下朦朧的美景圖。江水曲曲折折繞過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著,月色似霜,使得周圍的景物模糊不可辨,一種朦朧的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是一幅明月高懸的圖景。明月高懸,照亮了周圍的一切,即使細小的纖塵也是一清二楚。

接著,作者發出了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時,作者由景入思,開始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奧妙!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承接了上句“望相似”。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此時,整個詩篇由大自然美景轉入人生圖景。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兩句寫了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用物寓情,形象地牽出了兩地的離別愁緒。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四句寫的是思婦對遊子的懷念。作者沒有直說,卻用景物來烘托。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最後這八句寫的是遊子。作者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卻以月貫通全篇,描寫了月在一夜之間的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全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作者很巧妙地敘述了月下景物的變化、對人生及宇宙的思考、思婦與遊子的離別愁緒。作者這一高深的敘述技巧讓這篇詩作“以孤篇壓倒全唐”,也被聞一多評價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作為一名古詩詞愛好者,並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評價,只是大概訴說了一下這首詩的大致意思。還望大家多多賜教!




安妮家的小兔子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能夠以“孤篇壓全唐”之名流傳至今,完全是個意外。現在讀到《春江花月夜》的人恐怕無一不會被其華麗澎湃的氣勢所震懾,進而會認為這樣的詩句理應自創作以來就享有盛名,然而事實上卻是,《春江花月夜》自唐朝之後便淹沒在茫茫的唐詩之海中,直到明朝正德年間“後七子”的領袖人物李攀龍編撰《古今詩刪》時才首次選收了這首詩,《春江花月夜》這才真正流向民間。

李攀龍之後,胡應麟的《詩藪》、王夫之的《唐詩評選》等詩集均將《春江花月夜》選入,這首詩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在明清兩朝詩評大家們的集體讚頌下,《春江花月夜》的名頭越來越響,於是成為書法與樂曲界的寵兒。唐寅、董其昌等書法大家均有相應書法傳世,琵琶、箏、琴等也都有了以《春江花月夜》的新曲,於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文化定型也就定了型。

要怪只能怪唐詩太多,《春江花月夜》作為樂府,在以絕句、律詩為主的唐詩中實在不算出挑,如果不是應了明清兩代詩家的審美,很可能就真的泯滅下去了。明清民國之間,古文被白話文取代,中國人對詩詞的鑑賞基本定型,可想而知,那些還沒有被“正名”的好詩,就這樣被淹沒在唐詩之海中,再也不會名揚天下了。


隱語


張若虛是初唐詩人,其作品留存至今只有兩首,《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一首,在唐朝詩歌人才輩出的年代,上有“初唐四傑”,中有“李杜”,晚有“韓愈、白居易”,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這首詩何德何能被後人冠以“孤篇壓全唐”,我先簡要的說一下這首詩的特點。



一是章法變化多端,大量的排比、對偶和流水對,上下銜接,整個節奏的把握相當到位,難度之大位居唐詩之首。二是格律優美,詞藻華麗。該詩明快而不拖沓,華麗而不豔麗,色彩清新而不入俗,對後來的唐詩風格起了指導作用。三是春、江、花、月、夜,尤其對月的描寫,無論唐朝還是其它年代無出其左右,而且上升到了對宇宙、人生認知的高度,其深刻的哲理內涵冠絕唐詩之首。


下面奉上《春江花月夜》全篇,我們分段進行賞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篇春江、潮、海、明月交錯疊加,神奇而又美妙,彷彿緩緩展開了一副畫卷,開啟了整篇的序幕,同時最後落腳江月,點出主題。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部分我認為是全篇的核心思想部分,作者由緩緩升起的明月,開始深刻感悟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邊是什麼人最先看到的月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上的月亮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這個連我們現代人都無法弄清楚的道理,卻出於一千多年的古人之口,何其雄哉?我已哽咽無語,只有深深的膜拜。然而作者話鋒一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而江月年年總是相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何人,只是看到長江的滾滾流水,雖然人在月亮面前生命短暫,但是人一代又一代,與月亮相依相守,生命不息,代代相傳,表達了對人生積極進取的態度,由宇宙感嘆人生,道出天與人的和諧相處,該部分月的疊加、人的疊加以及江的疊加,清俊雄偉,絲絲入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場景轉換,作者開始轉向白雲,落到扁舟和明月樓臺,開始帶出婦人的相思之愁,回到了人的細微情感。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明月樓臺的婦人徘徊惆悵,連鏡臺都懶的用明月映在簾和砧上,捲簾不去、手拂不開,遠行的人兒只能思念,多想像這月光一樣和他一路跟隨,即使鴻雁高飛、魚兒潛躍也不能相見。我們可能不瞭解古人的相思之苦,古代的男人離家,不是去服兵役就是為生計奔波,可能一別就是兩世相隔,怎能不愁,這裡句句都說到了人的內心,同時以“雁”“魚”不能相見,更加烘托了相思之愁,無不讓人感同身受,潸然淚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裡又將思緒轉到遠方的遊子,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彷彿要把這春天帶走,明月已經快要落下,不知多少人在家,而我只能獨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落月搖情滿江樹”,人間的離情隨著落月在樹上搖曳、瀰漫,在這充滿情魂的意境裡全篇結束……餘音繞耳,令人回味悠長。


這首《春江花月夜》,反覆的讀,反覆的悟,前期看到的是景,中間看到的是情,而最後看到的是宇宙蒼生。

張若虛的這首詩他會不會想到,一千多年過去,無人再能把這一輪江月渲染的如此悽美動人,春江花月夜不愧是不朽之傑作,“孤篇壓全唐”名不虛傳!

落花流水而江月依舊!

這就是我對春江花月夜的淺薄認知,請指正!


平民對對話詩詞


《春江花月夜》,被捧上神壇,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其優點如下:

1、韻律到位,閱讀朗朗上口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都自成一個小節,每個小節皆有韻律,每個韻律皆有韻腳。讀之,朗朗上口,描寫自然景觀渾然天成,可見一斑。 全詩變化複雜,九個韻腳,隨之平仄變化,有平韻,有仄韻。平仄韻反覆穿插,整體聲調整齊,如同歌曲般和諧而不呆板。

2、描寫細節美


全詩好幾個主題,每一組都變化位置,景色美得讓人覺得自然之外,還覺得寫得實在到位。全文部分情節,短短數句,便描寫出了整個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這種描寫方式,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3、推動了唐朝的詩風

這首詩除了本身的藝術性之外,還推動了唐朝詩風的轉變,促進了唐朝新詩格律發展。《春江花月夜》全詩,成功運用新詩格律,用七言詩的四句一小節,為敘述長詩的技巧,給後代詩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典範。此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格律詩的興盛,所以才被後來無數崇拜者,反覆吟唱,成為膾炙人口的律詩了。

這首詩不管從結構上,還是美學上,流傳上都是無人能比的名篇,所以值得推崇出來。




為什麼人云亦云?難道聞一多的詩評是聖旨?難道聞一多比李攀龍,比楊慎懂詩?什麼叫孤篇壓全唐?歷史上稍有責任感的詩詞評論家都不會說出這句廢話。不可否認張若虛寫得好,詞藻華美,但華而不實,囉裡囉嗦,稱不上仙品。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氣磅礴,雄冠千古,春江能比得上?這句就可寫死他了。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境界之開闊深邃,情感之真摯細膩,春江能比得上?看一下歷史上的評價吧。\b



鑑水漁翁


說起這首詩,便是這句極高評語,聞一多先生譽為“孤篇壓倒全唐”,也一樣出名了,然放眼整個盛唐,這句評語顯然過高,但這首詩優秀得還是無人可及。

特別在哪裡?

我沒有那個學識去評判,依我所學,淺斟拙見。


1 以“月”為主寫相思,篇幅之長,意境之美,文采華章,難也!

縱觀唐詩篇幅長且有名的,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然敘事詩,言之有物,而《春江》抒情兼說理,抽象虛化,實屬不易。

李白《蜀道難》《將進酒》抒情詩,大氣豪放,卻沒有唯美的意境。

再看唐詩以月寫情懷且有名的,

李白《靜夜思》,張九齡《望月懷遠》,杜甫《月夜》等等,絕句或律詩,情懷有餘,篇幅不及。

《春江》全詩共36句,每句七字,四句一組,四句一換韻,共九韻,高低音節相間,層出翻新,優美得無與倫比。

以“月”直接入詩的有14句,剩下22句,是月下清輝中的江,花,人,幾乎句句有月,卻角度不同,時空轉換,景緻迷人,宛如淡雅水墨畫。

篇長,句整,音雅,境美,乃形式上之巧妙!

2 相思之題材傳統,於傳統中感悟自然生命之理,寓新奇,愈深刻。

唐詩中寫相思且有名的詩有很多,

溫庭筠《楊柳枝》“入骨相思知不知”,

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李白《長相思》“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等等等等,纏綿悱惻得眼花繚亂,

然《春江》可貴之處,由景生情且入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自然永恆,個體渺微,生命無窮延續,說理已形而上,在唐代文人的世界觀中,絕無僅有,難得可貴。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月夜,花,氣象萬千,聲光色影,斑斕炫目,遊子,離婦,兩地相思,哀婉纏綿,明月,江水,澄澈明淨,永恆亙古,景中有情,情中融理,理由景生,乃內容上之精深。

3 張若虛,生平如其名。

“若虛”二字,深藏不露,虛懷若谷,謙虛內斂,容納萬千。

初唐詩人,生活在李杜白還沒存在的時代,資料更是少之又少,《舊唐書·賀知章傳》中稍帶,一生僅存詩兩首,一首《春江》,一首《代答閨夢還》,一首出名得眾人皆知,千古傳誦,一首冷清得連詩名都陌生。

兩個極端集於一人,不得不說,張若虛僥倖至極,神奇得可以。

“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此名不虛傳!

對張若虛的好奇,無疑使《春江》更加神秘。

4 不足,此詩更像一首抒情的歌。

是唐詩中最像流行歌的,語意淺顯流暢,音律婉轉悠揚,空靈邈遠,像小提琴上演奏的小夜曲或者夢幻曲,樂府詩中的頂峰。

相對於詩的短小精悍與意味深遠,《春江》有所不足。

無論如何讚譽,任憑時光流轉,歷史變遷,只要有詩的存在,就有《春江》藝術魁力的傳承和不可動搖的地位,就有人們不可救要的喜歡。


一綠浮芳


提起唐詩,大多數人可能想到是唐詩的代表詩人李白、杜甫。


但是,有一些詩人,他們名氣雖然比不上這兩位大詩人,作品卻橫絕全唐,比如說備受推崇的《春江花月夜》。


後人看來,張若虛憑藉這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清] 王闓運 《論唐詩諸家源流》)。那麼這首詩到底特別在哪兒?


這首詩用的是樂府舊題,張若虛不但把原來的五言短制改為七言長篇,而且賦予它全新的內容。


春、江、花、月、夜,本來都是易於觸發人們永恆之思的自然意象,寫在詩中本就易於喚起對無限時空的聯想,詩人又用他的化工妙筆把這些意象融成“一片奇光”([明] 鍾惺 《唐詩歸》)。


“句句翻新,千條一縷”([清] 王夫之 《唐詩評選》),詩情畫意瀰漫於對宇宙奧秘的叩問和對人生哲理的體察中,瀰漫於對遊子、思婦、青春、愛情的關懷和嚮往中。


詩的結尾八句每一句都是韻味無窮的,在一層淡淡的、令人陶醉的傷感情緒中這樣收束,更給人以緬邈不盡的回味。


詩人雖運用近於宮體詩的藝術形式,卻洗盡鉛華,創造了明淨純美、興象玲瓏的意境美。



所以,聞一多先生說它寥廓、寧靜、神奇,“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唐詩雜論》)。


通讀全詩,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範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合為一體。


作者憑藉著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盡情讚頌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


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擴展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深邃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張若虛存詩僅兩首,唐、宋、元時期的唐詩選本一概不收這首《春江花月夜》,


明初高棅《唐詩品彙》識將其收錄,明中葉李攀龍《唐詩選》鈔入之後,這首詩才廣為流傳。


有書知道


作為“吳中四士”之一的張若虛,遠遠不及賀知章出名,一生都鬱郁不得志,惶惶然有遁世之幽。



神龍二年的上元節,明月橋邊,面容憔悴的張若虛正借酒消愁,一隊熱熱鬧鬧的人馬簇擁著歡笑著,要打橋而過。即便隔著面具,張若虛還是感覺到了為首的那名女子渾然天成的俊美,氣質超然,丰姿超群。張若虛起身,想厚著臉皮搭話,這時,她身邊的侍女一不小心,弄翻了那個面具,那女子千呼萬喚始出來,發如清風之逸,面若桃花帶笑開,目若清波逐水流。這名女子叫辛夷,出自名門望族。張若虛對她一見鍾情。隨口一句“可憐西風無垠恨,隔山望月睹尊顏”,辛夷看了他一眼,形容憔悴,衣衫襤褸,以為是叫花子,沒有怎麼理他。這時,一批鬼卒正巧經過,它們幾天沒有開張了,於是就把他拘了回去交差。由於是冤判,張若虛成了閻王殿上的釘子戶,久久不肯投胎轉世。閻羅王沒辦法,就問他,你怎麼才肯願意投胎啊?陽間的才子不夠用了啊!!!張若虛說,除非要我再見辛夷一面。然後,閻羅王就找到得道成仙的曹娥,要她幫忙遂了張若虛的心願。於是,27歲的張若虛死而復生。還是在明月橋,還是在上元節,他終於如願見到了辛夷。這時的辛夷,已經滿目滄桑,白髮蒼蒼,面容憔悴。然而,張若虛最初的那份情感還在,甚至比初見時更加濃烈,對著那燈火輝煌,對著那熙攘的人群,對著那歡聲笑語,對著那明月高樓,對著那春江淡影,吟唱出了千古名詩《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全詩緊扣標題,春,江,花,月,夜,環環相扣,一景一圖一繪情,細膩生動,溫潤典雅。人生期待所有美好,然好景不常在,終將化為塵埃。這與“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意蘊是像吻合的,有“大江東去”的質感,也有“情到深處方恨短”的婉轉。


迦南的巫師


因為這首詩具有比其他詩更深遠的意境。

囊括全了天、地、宇宙、時空、人、景等諸詩都在納入的意境。

描述了春、江、潮、海、明月、花草、樹林、霧、霜、雲、岸、孤舟,樓、怨婦、閨房、鴻雁、魚龍、離人、……,諸詩都以此為題的事物。

抒發了寫景、言志、哲理、離愁別緒、惆悵等諸詩都以此為神的才情。

縱觀全唐詩,沒有一首能做到。關鍵是還寫得那麼好,那麼有文采,那麼律美。

僅是這幾句: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後世都多少名家模仿都不可得也!

王勃模仿過,《滕王閣序》後詩曰: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蘇軾模仿過,《赤壁賦》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其自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無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題主的問題是孤篇壓全唐,其實還有一篇氣勢磅礴的詩,和這首《春江花月夜》齊名。

那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望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有此二篇,唯有跪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