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身经百战,为何在夷陵之战被东吴“黄口小儿”陆逊打得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纵论三国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此时曹操已死。曹丕一个外来户都敢继承大统,刘备汉室后裔,称帝更是名正言顺。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汉政权的威势,盛极一时,已经六十岁的刘备决定兴兵伐吴,夺回关羽丢失的荆州区域。

荆州地处后来形成的魏蜀吴三国交界,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就三国形势而言,如果蜀国控制荆州全境,以此作为战略基地,往东则沿长江顺流直下,水陆并进可灭东吴,往北则兵锋直指曹魏都城洛阳。那么为什么关羽占领荆州时期,刘备无所作为呢?因为曹操还活着。

隆重决策在占领荆州和汉中的情况下有一个前提,“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兵以向宛洛”。天下有变的意思,就是中原发生动乱,曹操不死,中原则不乱。曹操死了,曹丕继位,中原还是不乱,刘备和诸葛亮只能等待时机。

李白写过一首诗歌,题目叫《蜀道难》,其中有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关羽丢失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无异于惊天噩耗。荆州北面被曹魏控制,荆州南面则被东吴控制。荆州就是川蜀之地的门户,出川入川必经之地,荆州的丢失导致刘备被堵死在蜀中。出川要么往北翻越人迹罕至的秦岭山脉,要么往南走山高林密的贵阳、长沙地界,几万人的军队翻山越岭,到达目的地已经疲惫不堪,还有什么力气打仗。

分析了这么多,只是要说明刘备夺回荆州的必要性。夷陵之战,夺回荆州,对刘备而言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怎么打?

刘备伐吴,蜀中上下几乎一致反对,包括诸葛亮和赵云。当时张飞在阆中,蜀国从荆州来的旧臣,只有张飞支持伐吴。刘备称帝才三个月,蜀中未定,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主张东和孙权,养精蓄锐,继续等待时机。但是刘备野心膨胀,急切想要夺回荆州,于是安排诸葛亮留守成都,魏延、马超镇守汉中,御驾亲征,带着一队蜀中降将黄权、吴班等人就出发了。刘备约定张飞在江州会兵,不幸的是临行前张飞遇害,被部将所杀。

张飞身死,刘备执意进兵。孙权求和不成,奋起迎战,为了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派人向魏国称臣,曹丕作壁上观。孙权派遣大将军孙桓抵挡蜀军,被刘备围困,孙权再派遣韩当、潘璋等人前往救应,被刘备击败,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从吴蜀边界推进到了湖北秭归一带。眼看着吴国就要支撑不住,孙权力排众议,拜年仅三十九岁的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夷陵之战形式逆转。

公元222年,蜀章武二年,前往一线指挥作的陆逊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后撤到夷陵、猇亭一带,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刘备不明地理,盲目进兵,在难以展开兵力的山陵地带安营扎寨,吴蜀两军进入相持阶段。陆逊诱敌深入,坚守不出避其锋芒,集中优势兵力,相机反攻。刘备数次派人挑战,陆逊充耳不闻。

双方相持到六月,天气燥热,蜀军不堪其苦,加之取水困难,逐渐士气低迷,刘备无可奈何,下令水军上岸,移营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陆逊眼看蜀军懈怠,刘备连营,时机已到,果断反击。陆逊命令军士各持茅草一把,乘夜发动突袭,顺风放火。刘备营寨顿时一片火海,蜀军大乱,无法集中兵力形成进攻或防守队形,进退有序的吴兵,如砍瓜切菜一般,杀得蜀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经过这一战,蜀军将领马良、张南、冯习、傅彤等阵亡,杜路、刘宁等投降。刘备全线崩溃,仓皇逃往白帝城,在赵云的接应下才捡了一条命。蜀国兵力折损三四万,几乎全军覆没,黄权被阻断归路,投降曹魏。蜀汉国力大损,由盛转衰,第二年刘备忧愤成疾,一病而亡,蜀汉从此再也无力恢复汉中之战后的威势。

刘备打了一辈子的仗,汉中之战还打赢了曹操,兵锋正盛,势如破竹,怎么就在夷陵这个地方,败在了陆逊这么个“黄口小儿”的手里?

古人打仗,爱讲个天时地利人和。不妨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一下,刘备的败,以及陆逊的胜。

刘备出兵伐吴之前,文武大臣包括诸葛亮和赵云等人都不同意伐吴,刘备一意孤行不听劝诫,君臣之间难以齐心协力,张飞被杀,出师不利,将帅乏人,是失了人和。刘备在夷陵这个地方被陆逊阻击,进退不得。夷陵处于丘陵地带,难以集中兵力,陆逊退出山区,马良曾劝诫刘备不可冒进,刘备盲目进兵,是不得地利。刘备伐吴,本来应该水陆并进,速战速决,刘备却放弃水路,迟滞不前,与陆逊相持不下,进入六月,天气炎热,导致蜀军士气低迷,是不知天时。

反观东吴,面对蜀国的入侵,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军前用命,无有不从,上下齐心,是得了人和。陆逊以退为进,以逸待劳,主动放弃丘陵地带,集中优势兵力伺机反攻,利用刘备山高林密连营扎寨的弱点使用火攻,一举扭转局势,是深知地利。六月的江南,暑气正盛,蜀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陆逊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出奇制胜,是顺应天时。

陆逊的指挥若定,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火烧连营”是夷陵之战的重要转折点,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听说刘备连营据守,仰天大笑:“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曹丕知道后都笑话刘备和他爹曹操打了大半辈子的仗,还是没学会怎么打仗。

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备应该兵分两路,陆路从湘水以西攻打长沙和武陵,水路从长江上游攻打公安和南郡,水陆并进,使东吴应接不暇,然后各个击破。总结起来,就是说刘备“不懂运动战”,一战即溃,在“火烧连营”后也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这个主张是以今天的情况来看,在三国当时的地理条件下,其实从湘水以西攻打长沙和武陵是不太现实的。其一道路难走,耗时费力;其二将帅乏人,刘备无人可用。

襄樊之战刘备惨败而归,为何陆逊追击到鱼腹浦这个地方就不再进军了呢?难道真的是诸葛亮用石头摆布的八阵图阻止了陆逊的追击?欲知后事,且待下文。

END.

温酒读三国,煮茶看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博书


从蜀、吴两国对阵形势分析,刘备以蜀国皇帝的身份亲征,以复仇为号召,士气如虹,兼倾国之兵,在实力上居占有优势。陆逊只有五万兵力,不仅要对付精锐的蜀军部队,还得对付归附刘备的蛮族部落,劣势明显。不仅如此,刘备占尽地利,军队驻扎在险要之山地,进可攻,退可守,兼据长江上游,若以水师攻击,也是有优势的。

然而,刘备犯了两个错误。

首先,他把胜利寄托在陆战上,根本没考虑把水师投入战斗。

水上战斗与陆上战斗有很大不同,内河作战,顺流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中国古代内河战争史上,顺流一方赢得胜利的机率,要远远高过逆流的一方。若以水陆两路分进合击,陆逊将被迫在陆地与河流同时迎战,非常不利。

那么刘备为何弃水师于不用呢?

我想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蜀军的水师力量比吴军弱。刘备早年在北方战场驰骋,都是陆战,罕有水战。后来他投奔荆州刘表,在曹操大举南下时,才拼凑起一支水师,由关羽指挥。大家说到关羽时,总想起他跃马挥刀的英姿,却不知他其实是蜀军中最优秀的水军将领,正因为如此,才有放水淹七军的经典之战。关羽死后,蜀军中没有出色的水军将领,这是刘备弃水师不用的原因之一。

其二,黄权曾警告刘备,水师顺流而下,进攻当然有利,但是风险不小,万一进攻不利,往后撤就是惊涛汹涌的长江三峡,逆流撤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东吴水师很厉害,刘备对水战心里没底,担心吃了败仗后无法全身而退,故而更倾向于陆上争锋。

后来陆逊在写给孙权的军事报告中曾说:“我本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现在他却舍弃水路不走,只走陆路。”由此可见刘备着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过于小心谨慎,战争不冒风险是不行的。

再来说说刘备犯的第二个错误:蜀军在军事部署上有很大问题。

首先,刘备把军队分割为江北、江南两部分,沿着长江两岸的山岭安营扎寨,兵营数十座,绵延八十余里。这个架式看了颇吓人,可细细分析,就发现问题很大。两部军队被长江隔开,一旦出现情况,难以互相支援;兵营沿着山岭地带分布八十公里,道路不好走,军队失去机动性,难以大规模展开。后来陆逊评论刘备的部署说:“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也就是说,这个阵营拖得太长了,而且集中在狭长山岭地带,根本不可能出奇制胜。

刘备这个阵势,不像是进攻,更像用于防守。

倘若吴军发动进攻,蜀军占据险要地形,自然有优势。作为一名沙场宿将,刘备为什么采取这么一种防御型的阵势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他想诱使吴军主动进攻,在防御中消耗吴军的力量。毕竟蜀国一方是入侵者,已占据长江三峡数百里之地,陆逊能无动于衷吗?

然而,刘备失算了。

陆逊真的无动于衷,他只守不攻。如此一来,刘备反倒被动了。

为了诱使陆逊来攻,刘备打算抛出诱饵。蜀军大都督冯习、前部督张南策划一个方案,由将军吴班率数千人马出山地,在平地筑营。

数千名蜀军莫名其妙地跑到平地筑营,弃山林之险,这不合常理。陆逊判断说:“这其中必定有诈,我们暂且观察,不宜轻举妄动。”

果然不出陆逊所料,过了几天,刘备见敌人不上钩,按捺不住了,只得悻悻退兵。此时吴军清楚地发现,在山谷中还埋伏有一支八千人的蜀军。陆逊对众人说:“我之所以没有听各位的建议进攻吴班,正是猜测刘备必定有诡计。”

经过半年对峙,陆逊把刘备的老底摸清楚了,这位蜀汉皇帝已是黔驴计穷了。刘备没敢动用水师,从水陆发动进攻,陆军又受山岭地形限制,被迫分布在绵延数十公里的阵线,无法形成铁拳出击。蜀军营垒相连,绵延上百里,地形狭窄,又依山伴林,倘若用火攻,蜀军将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于是陆逊以火攻之计,火烧连营。

东吴士兵每人随身携带一束茅草,逼进蜀军营垒,开始纵火。此时夷陵一带主要风向仍是东南风,风是往西吹的,火势扑向蜀军营垒。营垒的木栅、帐篷都是易燃之物,加之草木繁茂,这火一烧还了得,火势很快蔓延开来,一座座营垒都烧起来了。吴军乘机反攻,大破蜀军。

夷陵之战,东吴取得彻底的胜利,几乎摧毁了蜀军主力,保障了东吴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独立性,避免沦为魏国的附庸。蜀国元气大伤,只是其国家地形险恶难攻,暂时免于外患,但扩张已是戛然而止。


君山话史


冲动是魔鬼。傲慢也是魔鬼。

所以,此时正在走向鼎盛的蜀汉,接下来肯定会走下坡路,这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差不多。当然,这些也都是一些具体的诱因构成的。首先是刘备失去了荆州,还失去了自己的二弟关羽。而刘备当时已经称帝,位高权重,为了一时的义气与冲动,不顾劝阻,而贸然出兵。

但是,蜀与吴的兵力相当,而且气势应该在刘备一方,他们是一场复仇战,如果立刻就真刀真枪的干,那肯定是蜀军更是分外眼红。所以,聪明的陆逊选择了退避三舍,找寻有利的地形按兵不动。

而蜀军感觉就是被牵着牵着鼻子走,这对于身经百战的刘备来讲,真是实在的不应该,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吧,刘备被傲慢和愤怒冲昏了头脑。而后面就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了,而此时的陆逊也开始意识到,战场形势就是彼盈我亏,发展到彼亏我盈。

而夷陵之战最著名的还是那把火,七百里联营一时间灰飞烟灭,刘备大败回白帝城,一命呜呼。看到这里,真真觉得三国最精彩的故事已经全部讲完了。后面的都是再走下坡路,感觉就像红楼梦里贾元春省亲后的大观园,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一茬不如一茬了。

都说愤怒是最大的错误,确实不假,而夷陵之战的刘备不仅愤怒,而且还很傲慢,这样去统兵打仗,能不输吗?我想如果不是陆逊领兵,换做别人,刘备也不见得能轻松得赢下来。


光明大先生


先说演义。

演义中刘备带着75万大军东征,前期势如破竹,后期却被陆逊烧得全军覆没,按照三国演义的逻辑,是毫不奇怪的。

三国演义的逻辑,首先兵力不是主要的,谋略才是主要的,十万之众可能被几千人埋伏歼灭,尤其复杂地形和水攻火计简直是大杀器。

其次,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智谋和是否身经百战没什么关系。三国演义中智谋高就是高,低就是低,不需要资历积累。刘备虽然身经百战,但他的智谋本来就不是很出色,得诸葛亮之前,之前如果离开关羽张飞,基本就不会打仗了。得诸葛亮后,全凭诸葛亮才得了三分天下。而陆逊则是三国演义中第一流的奇才,刘备输给他非常正常。

其三,三国演义中刘备本身处于既愤怒又骄横的状态,尤其前期胜利后,对东吴非常鄙视,看不起陆逊,这就更增加了失败风险。

由上可知,一个水平很一般的刘备,在骄横狂躁的情况下,被一个天下少有的陆逊火攻击败,太正常了。

再说历史。

历史上,刘备的水平当然要高得多,身经百战是实实在在的积累了经验,也是当时称得上一流或准一流的军事家。之所以输给陆逊,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天时,也就是实力对比。丢失荆州后,蜀汉已经沦为三国中最弱的一国,何况还失去了最强的名将关羽。刘备的东征本来就是一场豪赌。双方参战的兵力大致同一量级,刘备不占优势。相反,由于实力最弱,刘备要维持这种攻势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比东吴大得多。被陆逊拖入持久战后已经相当被动。

再说地利,陆逊选择了地势复杂的夷陵地区防守,刘备勇猛的进攻无从发力,相反千里长江成为东吴优势水军可以随意进退的软肋。连营七百里不是威势,而是无奈。

最后看人和。从将领来说,刘备这边只有吴班、冯习、张南等一群二流将领,对比陆逊麾下徐盛、潘璋等是有所不及的。而陆逊也不是什么黄口小儿。陆逊当时年已四十,正好介于赤壁之战的周瑜和官渡之战的曹操之间,正是一个统帅的精壮年岁,此前已经有了带兵数万征战的经验。刘备老迈之余,难免固执和迟钝,遇上黄金岁月的敌帅,棋差一招,大败亏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巴山夜雨涮锅


刘备经过一路转战,最终在蜀地立足,形成三国鼎立,与江东联合拒曹,但是东吴一刻也没有消除夺取荆州之心,关羽镇守荆州,自恃勇猛无乱,没把东吴放在眼里,吕蒙设计,陆逊写信给关羽,极尽崇拜吹捧之言,关羽被拍得放松了警惕,攻打樊城之时,吕蒙趁荆州空虚夺取了荆州。

刘备听到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大怒之下起兵要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刘备没有认真分析当前局势,不听劝说,坚持出兵,可未等到起兵,张飞也被部下所杀,刘备气极攻心,率领大军杀向东吴。

刘备能在群雄之中胜出形成三国鼎立,自然也有过人之处,但是军事指挥上却非常一般,又太过轻敌,行军打仗不专业,远征东吴,加上天气炎热,东吴统帅陆逊闭门不战,刘备几番骂阵,陆逊就是不战,时间一长,刘备这边就耗不起了,而且在狭窄地带结成连营,给了陆逊火功的机会,结果大败而回,刘备的失败,一是报仇心切,再就缺乏军事常识。



史过长河



汪世鸣


刘备的所谓身经百战,不如说是经常逃难,由于兵少将寡,实力太弱,总被追得东躲西藏,没个安身之地。后来三顾茅庐,请来卧龙,有了会韬略的主心骨,才慢慢立住脚。刘备要文没文要武没武,他最最大的优点,我认为是有心计。他最会哭,有谚语就说:刘备哭鼻子——笼络人心。还有,刘备摔孩子——笼络人心。世上最厉害的人,不是你多么厉害,而是让多么厉害的人为你卖命,刘备就是最厉害的人。但这种人亲自上阵就不行了,对手可不听你乱使唤,刀砍在身上照样疼。刘备对人有一套,对事还差得远,更不用说应对真枪真刀,较量计谋的战争了,他在夷陵,把营地安在死地,所以诸葛亮在远方一看到他的扎营图,就知道他完了,果然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怀着悔恨死在白帝城。


君弹天下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战场是风险最高的地方,势之所至,不可得免人间白头。刘备世之英雄,成名已久,一生戎马,夷陵之战时,汉末风流,已尽成过往。这一战,犹如汉末群雄的落幕之战。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阵斩夏侯渊,使曹操折一肱骨,无功而返。关羽此时发难,北伐中原,一时间刘备势力大炽,已有席卷中原,荡平天下的势头。孙权忌刘备势大,恐不利己,因遣吕蒙偷袭南郡,擒杀关羽,刘备失却一臂,正在上升中的势头遭到重大打击。刘备本欲报仇,却因关羽新败,军心大沮,兼粮秣不备。因此,刘备称帝,用以提升军心士气,然后整军经武,准备讨伐东吴。



(刘备伐吴)

公元221年4月刘备登基改元,一者延续汉祚,以不绝汉室人望;二者大封群臣,缓和因荆州集团到来后逐渐激化的内部矛盾;三者对孙权施加压力,破坏孙权与曹魏的联合。

刘备以曹魏势大,不可遽图,而意欲辟土江南,以与曹魏对峙,进而再图中原。其实,刘备是认为,困守蜀地不是霸业,而曹、孙之间,孙更为弱小,容易兼并。为此,刘备筹谋良久,打造军械,收集粮草,以偷袭荆州责备孙权失义,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兴大军讨伐。

孙权做了哪些应对呢?

其一,吕蒙在220年去世,孙权为了能够缓和与刘备的关系,特意安排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来做南郡太守,希望沾亲带故的,能够说的上话——其实,三国人物彼此大多都有姻亲关系,打来打去都是表姑姨丈之间的战争。

其二,孙权还派人北上称藩于魏,稳住曹丕;尽起全国大军,众约5万,孙吴将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尽数付与陆逊;

其三,早在一年前孙权就迁都武昌,集中全国之力,支援前线作战。

可见,孙、刘两家大战,彼此都早已准备停当。

(孙权为应对危机迁都武昌)

刘备这里却发生了变故。

刘备大军发起进攻前,已有不好的征兆。阆中军营校尉疾驰报奏。刘备没有拆开信封,就好像有预感一样说:“噫,飞死矣。”

所谓哀兵必胜。刘备尽起全国精锐大军,倾国东出,发兵3万作为前锋,以吴班、冯习、张南为将,攻入吴境,连战连捷,成功打开进军通道。

刘备为防止曹丕渡江南下,派遣镇北将军黄权领兵5000镇守长江北岸。为了增加胜算,刘备调来陈到的白旄兵,并派遣马良到武陵郡招降南蛮归附。

刘备御驾亲征,各部军士用命,蜀汉军队开局大好,各部皆来报捷。从221年7月前锋出征,到222年正月,刘备亲统大军进驻猇亭,建立大本营。

正是大军意气风发,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倚马可待。

(夷陵之战示意图)

孙权遣使求和,刘备正在得胜之中,盛怒不许。于是孙权征发了一支5万人的大军,支援陆逊。此时,蜀汉军力8万处于攻势,东吴军力10万却为守势。陆逊数战不利,这才知刘备成名已久,军队战力非比寻常,这是2年前在汉中之战时击败过曹操的军队,此时气势如虹。因此不顾众将劝阻,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据险地以守。

陆逊收缩了兵力,使得防守正面减少;而蜀汉军队深入吴境200公里,都是山高林密的川东峡谷地带,兵力施展不开,后勤补给难度增大。

陆逊再派遣孙桓前往堵住夷道,防止刘备陆军深入,却被蜀汉优势兵力团团包围,孙桓急遣使者求救。陆逊学习了刘备汉中之战取胜的经验,以苦战、久战之法来应对刘备发起的强大的攻势,坚壁不出,蜀汉不管骂阵、设伏、偷袭各种计策,陆逊都不为所动。

陆逊的属将说:“孙桓是孙家的人,不能不救啊!”陆逊依然不出战。

(陆逊偷师刘备:坚壁不出)

刘备军队求战不得,锐气渐失。两军对峙从正月入夏,天气越来越热。陆逊据守城池,养精蓄锐,蜀汉军队却只能在江面上苦挨日晒,中暑者越来越多,无奈之下,刘备将军营移到林间,准备度过盛夏,然后再发起进攻。为了使军中辎重运输方便安全,刘备不得不在山间连营700里。

早有曹魏间谍将孙刘两家大战阵图报与曹丕,曹丕见刘备阵图,说:“刘备不知兵,怎么有连营700里能够取得胜利的呢?”

刘备此时的兵力布局,已经不是为了决战,而是与陆逊对峙。

陆逊的疲敌之计奏效了,通过不断的试探,他终于找到了击败蜀汉军队的法子:火攻。

(夷陵之战:火攻)

222年8月,蜀汉大军被击败,冯习、张南等七十余将阵殁,兵士死者万数。刘备在白旄兵的护卫下,弃舟登岸,走马鞍山,进入鱼腹县。

孙桓趁机打破包围,追击刘备,几乎生擒刘备。

刘备感慨说:“当初在京城见到孙桓时,他还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如今竟然把我追击成这样狼狈的样子!”幸好刘备在此前在国内大设驿站,驿丞将滚木阻塞山道,使得孙吴的骑兵不能前行,刘备这才脱困。

刘备将鱼腹县改名永安,在此地屯驻,收集溃散的士兵,约得万人。蜀中方面早已探知前线军败,赵云领2万兵马前来支援,因此刘备军势复振。陆逊亦不敢深入,此时曹丕阵兵江北,意图南侵,陆逊急忙撤兵回救。果然,魏军在222年9月就发动了攻势。

孙权两面受敌,因此再次遣使请和于刘备。刘备也不想孙权被曹丕吞掉,因此保持了善意的中立。

夷陵之战至此结束了。从221年7月至于222年8月,前后相持1年有余,最终蜀汉军队大败。

毛主席是运动战专家。谈及夷陵之战时,他认为刘备是客军,利在速战,一旦陷入与吴军的对峙中,破绽是避免不了的,因而为敌所乘。如果刘备能够水陆并进,绕过坚城,攻入湖北、湖南腹地,以蜀汉军队旺盛士气,不难建立一块根据地,然后在回军迂回作战,变客场为主场,变被动为主动。

其实陆逊也担心刘备用这一招,可是如果刘备大军突入江汉平原,谁能当之?

刘备为稳妥万全计,要保证军粮辎重的通道安全,可能刘备也为声名所累,不敢冒险奇袭,万一弄险失败,一世英名付诸流水。

刘备之所以举大军对峙,也有不得已的一面。

陆逊上任后,为防刘备利用水军运兵运粮,因此派遣一支水军逆江而上,击败了蜀汉水军部队。蜀汉水军原本是继承自荆州水军,在关羽之败时已经损失太半,如今又遭新败,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孙吴水军一较高下的能力,起不到战略作用了。因此,刘备如果冒险深入,就不得不面临粮道被切断的问题。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时代到来了)

即便如此,刘备其实也可以因粮于敌,攻敌必救。项羽都可以只带三日粮,九战九捷,破王离军,为什么刘备军不行呢?

这是因为刘备军没有到绝境的地步。破釜沉舟,是背水一战,向死求生,而一直到222年8月失败,刘备军实际上一直处于胜势,是压着陆逊在打的。因此,刘备军队没有动机选择冒险。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刘备对陆逊并不是骄傲轻敌,而是刘备过于慎重了。如果刘备此时是魏延一样的将军,那么征战沙场,他还敢于一搏。如今,他成了皇帝,惜命了,惜名了,人在盛名之下,失去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魄力和锐气了。这就像企业管理一样,职业经理人会更为客观地处理问题,而董事长却要考虑成本收益风险等问题,难免关心则乱。这种心乱的程度,使得刘备即使陷入了对峙的不利局面,也不愿意撤兵,直到筹码全部失去。

222年10月,襄阳前线战火正炽,曹丕派兵乘隙攻打孙权。孙权为防刘备复仇,卑辞厚礼,再次遣使求和。孙权接连打了两场战役,保护了江东政权的独立和尊严。孙权也不易啊。

刘备这次答应了孙权的请和,孙权得以全力迎战曹丕,最终使曹丕无功而返。隔年,刘备病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再派邓芝出使东吴,重新建立了联盟。


而知而行


220年12月,关羽失败被杀,221年7月刘备东征荆州,一直打到222年8月,刘备败退。

所以,刘备失败因素很多。

一,客军远征,兵力疲惫。

二,夹江作战,不利统帅。

三,后勤保障艰难。

总体来说,刘备以不足5万军队压迫江东狼狈困守荆州一年多,其战斗力与统御能力显然是超过陆逊的。不过毕竟远征一年多的孤军,经两个夏季与一个冬季的江边冷风,士兵战斗力衰减是必然。失败也是必然。

再者说,刘备集团当时总兵力估计也就十万出头,出兵五万已是极限。荆州守军大约当在七八万人,兵力多,后勤保障因为水军而占据优势,又是内线作战,条件比刘备强很多了。打成这样,刘备的表现已经非常好了。


四川達州


看到其他回答,我着急,真有人看那么长的东西吗?

这个问题,首先,刘备是身经百战,但事实上胜少负多,这并不是一个以说明问题的事情,他的战争胜率是非常低的,前期他的政治生涯都是在落荒而逃和寄人篱下的状态中。只有真正到了后期招揽了众多包括孔明庞统在内的人才之后,才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这些胜利也不是刘备一个人的功劳。所以,身经百战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其次,为关羽报仇,这事过于冲动了,不顾大局。但是,怎么说呢,人家哥们兄弟,你能管得着吗?

第三,轻敌。在具体的战斗部署中,不听劝告,轻视陆逊。在这里,并不觉得陆逊有多少军事天赋,而真是刘备的军事才能太过低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