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背後的技術驅動力

2018年“雙11”已經過去,留下讓世人驚歎的成績單:天貓2135億元成交額,京東1598億元下單額,連唯品會的成交額也突破百億元、達到102億元,都是創紀錄的數據。

透過這些數據,有些人看到消費升級,有些人看到中國電商格局變化,還有些人看到的則是“雙11”背後的“黑科技”支撐。比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天貓為例,2018年“雙11”成交額突破10億元僅用了21秒,如果沒有創新技術作為後盾,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龐大的交易量。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商城技術中臺負責人黎科峰也表示,如果京東商城技術團隊2017年底沒有被拆分為前臺和中臺兩部分,並由技術前臺對接京東商城各個事業部,由技術中臺聚焦於解決共性問題,就不會有京東今天“場景無限、貨物無邊、人企無間”的無界零售圖景。

唯品會一位高管也告訴記者,“雙11”期間,唯品會的雲平臺在操作系統優化、高性能網絡、業務調度算法、業務自動擴縮容以及應用畫像算法模型等領域不斷改進,才讓唯品會可以從容應對突發流量,滿足3億多用戶在“雙11”期間的高併發購買需求。

新技術是生產力

在消費者眼中,“雙11”是購物狂歡節。但在工程師眼中,卻並非如此。

“‘雙11’是電商狂歡嗎?其實不是。我是網絡工程師出身,我覺得‘雙11’是新網絡的狂歡。”11月13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中國區總裁李津在“智能網絡產業論壇(2018)”上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既然不是電商狂歡,那麼“雙11”到底是什麼?李津認為,從網絡工程師角度出發,既然“雙11”整個阿里系電商都已經轉移到“雲”上,數據交互也早已跨越網絡、跨越終端,數據集成也已經跨越邊緣計算,那麼,“雙11”在本質上應該被看作是一個在通信產業集成體上延伸出來的巨大無比的零售場景。

為了支撐“雙11”的驚人交易量,阿里巴巴早已搭建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混合雲基礎設施,併成為全球首個將核心交易系統上“雲”的大型互聯網公司。

阿里雲一位人士告訴記者,阿里雲在國內自建的數據中心主要分佈在華北11個可用區(位於北京、張家口、呼和浩特、青島)、華東12個可用區(位於上海、杭州)以及華南4個可用區(位於深圳),這些基礎設施的分佈與“天貓雙11”城市成交額的TOP排行榜是高度吻合的;通過合理佈局數據中心、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阿里巴巴最大程度地方便了“雙11”數據的就近調度、存儲以及最優訪問,極大地提高了“雙11”高併發交易量的處理能力。

黎科峰則透露,2017年初,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就提出“京東要進行技術轉型,從零售商轉型為零售基礎設施、技術服務的提供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京東商城的技術團隊在2017年底被拆分為前臺團隊和中臺團隊,前臺主要是服務於京東內部各個事業部,中臺主要對外輸出抽象程度高、可複用性高的組件化資源和技術能力包。現如今,無論是京東內部的商品管理、訂單管理、庫存管理以及門店管理,還是對外輸出的各種技術能力,都可以基於同一套技術中臺系統了,這極大提升了整個京東體系對“雙11”的應對能力。

唯品會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2018年“雙11”之前,唯品會就開始佈局以“好貨”為中心的智慧物流系統,這個系統應用物流供應鏈人工智能技術,挖掘唯品會十年以來沉澱的後臺大數據,進而賦能“人”“貨”“場”,從需求預測到自動備貨,從智慧調撥到優化發貨,提高整體物流供應鏈效率,提升會員體驗。

這個智慧物流供應鏈系統一方面可根據唯品會會員的日常行為預測貨品,預調撥商品到前置倉,實現“訂單未下,貨已在途”,還可以根據商品銷量預測,自動採購分倉備貨,實現“好貨爆品,都已在庫”。“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根據訂單流量預測,動態調度倉內人工以及自動化設備,實現‘任務未到,人機就位’,充分保障‘雙11’期間的貨品儲備和供應鏈暢通。”該人士表示。

該人士還透露,為了備戰2018年“雙11”,唯品會還以現有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為背景,構建了一套具有唯品會特色的私有云平臺,支撐所有購買流程的核心域。這個私有云平臺不僅提供高性能、低延時的運行環境,也可以支持自動秒級擴容,同時可以提高各應用間的隔離性、安全性,可從容應對相關業務應用20~30倍於平時的峰值流量。

群體性創新實踐

“雙11”源於2009年淘寶商城一次大促銷,因此2018年“雙11”是第十屆“雙11”。巧合的是,2009年2月,阿里雲“飛天”系統寫下了第一行代碼,2009年6月,阿里雲正式成立。也就是說,2018年恰好是“雙11”第十年,也是阿里雲第十年。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3月,加入阿里巴巴不足兩年張勇接手淘寶商城(後來改名“天貓”),當時這個項目剛剛推出不到一年,知名度很低,項目負責人離職了,只剩下20多名員工,所以張勇接手的是一個沒有人願意管的項目。但張勇只用了4個月時間,就將淘寶商城帶入正軌,張勇認為淘寶商城已經恢復了士氣,只差一個市場爆點,為製造這個“爆點”,張勇決定在國慶節之後、聖誕節之前搞一次大促銷,具體日期定在2009年11月11日,這就是“雙11”的由來。

公開資料顯示,第一屆“雙11“只有27個品牌參加,銷售額也只有0.5億元。可以說當時在市場上並沒有掀起什麼大浪。

阿里雲創始人王堅也在《朗讀者》上披露,要做雲計算是馬雲的決定,因為馬雲認定“雲計算是未來”。王堅做阿里雲的初心是,“集合阿里巴巴整個集團的技術力量,做一套中國自主研發的雲計算大規模操作系統,也就是‘飛天’,目標是將幾千臺乃至上萬臺普通PC服務器連接到一起,變成一臺多功能的超級計算機,來實現超強計算性能。”

阿里雲的第一個客戶則是阿里金融。當時馬雲親自指導當時擔任阿里金融總裁的胡曉明,對阿里金融提出兩個要求:一是“只能做1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貸款生意”;二是“必須跟剛剛成立的阿里雲在一起,也就是說阿里金融的系統架構必須基於阿里雲搭建”。

總而言之,以雲計算為代表的創新技術和“雙11”是湊巧在同一年生根發芽,但此後,阿里雲推動天貓“雙11”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推動中國電商的造節衝動。比如,在第一屆“天貓雙11”之後,也就是2010年的6月18日,京東也開啟了第一次“京東618”大促銷。為什麼會選擇6月18日?因為京東1998年6月18日成立。此後,中國電商有了每年6月18日、11月11日兩個大促活動,吸引著更多的中國電商加入其中。

“京東618”開啟之後,也逐漸意識到技術支撐的重要性。直到2016年4月,京東雲上線基礎雲、數據雲兩大產品,和電商雲、產業雲、物流雲、智能雲四大解決方案。公開資料顯示,京東雲上線以後的2016年“618”大促銷期間,京東雲貸款迅速擴容到數百個G,從容抵擋了大促銷帶來的大流量衝擊,實現了訂單100%在“雲”上完成。自身業務上“雲”之後,京東在2017年也迫不及待地提出向技術提供商轉型,對外輸出自己的技術能力。如今,京東雲也逐漸成了中國雲計算市場的重要玩家。

在中國兩大電商巨頭的帶動下,中國電商群體性加入網購節,並擁抱以雲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據瞭解,蘇寧易購在技術上選擇與阿里雲合作,唯品會則選擇了與微軟Azure合作。總而言之,目前,中國電商已經群體性地意識到,技術創新是支撐自身繼續向前發展的重要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