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導語:

一段時間以來,說起電商和農民的關係,前者之於後者,多少帶點兒“拯救者”的味道,當涉農電商出現後,既有利於解決農民“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助於從終端需求倒逼生產環節標準化,提升農產品品質。

但就眼下而言,“拯救者”的力量似乎還太有限,甚至很多時候,電商與農民之間“拯救”與“被拯救”的角色在互換。

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上週末經歷的一次不太愉快的網購經歷,讓源味君對於農產品賣難又有了新的一重擔憂。

源味君通過某生鮮電商購買了一些生鮮和蔬菜,“賣家秀”裡的海鮮個個鮮嫩飽滿、蔬菜棵棵碧綠誘人,包裝看上去也精美細緻,再加上平臺一小時內送貨上門的承諾,本以為會是一次完美的購物體驗。

但當兩個多小時之後,一個皺巴巴的塑料袋裡裝著乾癟的海鮮和枯黃的蔬菜出現在家門口時,才知道現實原來真的這麼骨感。

失望之後,我選擇了退貨,並刪除了這款軟件。跟身邊的朋友吐槽才發現,有同樣經歷的人還不少。

如若多數消費者都因失望而投了否決票,這家電商還能堅持多久,它在生產端聯結的那些農戶又該怎麼辦?

而源味君觀察身邊的生鮮電商,同樣能驗證我的擔憂。

8月底,南方酷暑未盡,小區門口的快遞員們忙碌依然。其中除了那幾家專司物流的公司外,也不乏一些生鮮農產品電商的身影。

只不過讓我略感納悶的是,這些生鮮電商更新換代的頻率似乎有點太快。常常是這幾家還沒混到臉熟,又換了幾家新的來了。

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日前媒體的報道也印證了源味君的感受。今年以來,僅上海已有10多家農產品電商“死掉”了。

的確,面對農產品附加值低,但物流、保鮮成本卻居高難下的情況,如果得不到資本青睞,無法順利拿到融資的話,這些涉農電商若想“長命百歲”,實屬不易。

分析涉農電商為何命運多舛,同質化嚴重以及無序競爭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為搶奪市場,涉農電商一度掀起補貼大戰,一元水果、首次免單、首單送禮等方式不一而足。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業內人士也漸漸形成共識,補貼等促銷方式只能帶來短期的紅火,未來贏得消費者的,一定是服務和品質。

而涉農電商品質的高低,說到底是由農民提供的農產品品質所決定,這就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電商和農民,到底該是個啥關係。

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傳統的農產品產銷鏈條上,農民可以說是處於整個產業鏈的最底端,承擔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但卻鮮有議價權和話語權。

然而,當涉農電商出現後,其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有效改善了信息不對稱現象,減少了流通環節,利用“去中間化”效應,推動農產品領域的公平貿易。

而互聯網先天的“草根”氣質,也有利於農民直接站到貿易舞臺的中央。但是,“賣難”問題說到底還是上游分散的小農生產和下游大市場之間的“對接難”。

這一難題由來已久,如今遍地開花的涉農電商雖然為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問題卻依然有待觀察。

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據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農產品網絡交易額超過2200億元,僅佔農產品銷售額的5%,眼下而言,“拯救者”的力量似乎還太有限。

眼下,幾乎所有生鮮農產品的電商平臺,都在依靠風投生存,真正依靠自身運營盈利的少之又少。

從長遠看,電商平臺持久發展,獲得投資固然重要,但獲得口碑更加重要。

口碑不僅來自講好盈利故事的能力,還來自於服務模式的創新、服務質量的管控,更來自於所經營農產品可靠質量的加持。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民和電商是一種共生關係,這也要求雙方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電商應當珍視自己的羽毛,從每一單生意中積累口碑,用自身的持久發展為農民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

在利潤分配中,確定合理的比例保障農民收益。

從農民角度講,要轉變生產方式,為電商提供更加安全、更有質量保證、更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農產品。與此同時,也應提升誠信意識,保證對收購合同履約踐諾。

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30年前,一個普通城市居民每天消費的蔬菜,多半由不超過20公里的農民來提供。

今天可能來自於2000公里以外,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已經工業化,但是流通依然依賴於傳統的批發市場。農產品流通領域必將掀起一場變革。

今天眾多的傳統電商企業在農村通過刷牆等方式做品牌滲透,接下來,地面鋪點又會是熱點,但本質是一種傳統的企業運作方式,最終依據的是成本收益原則,所有投資的錢,都希望從農村顧客消費中賺回。他們以前是創新者,現在不是了。

從根子上說,電商和農民應該是共同成長的關係。

涉農電商應當利用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機遇,與農民互利,努力實現上下游共贏。讓生產更科學,讓流通更高效,讓食品更安全,電商和農民都當盡力。

追問:電商和農民到底誰拯救誰?

依託互聯網的信息優勢,不少以前不為人知的特色農產品,藉助電商的力量成了“網紅”,不僅讓城裡人增加了新的消費體驗,更讓村裡人增加了收入。

但在這一片熱潮之中,電商如何持續健康發展及其與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聯結等問題依然值得我們思考。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農村電商的努力方向應該是首先讓農民賺錢,你認可嗎?歡迎留言!

排版|小抽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