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25年浮沉史,三巨頭的不同人生結局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政集團。按代表人物來分,可以分為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原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宣佈廣西獨立,投向革命,實際上卻逐步排斥同盟會人員而逐漸走向軍政集團統治。其勢力在史學界通常稱之為舊桂系。

桂系25年浮沉史,三巨頭的不同人生結局

(新桂系三巨頭 左起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

統一廣西的三個青年

1907年的一天,廣西省臨桂縣榃頭村,從山上砍完柴回家的路上,16歲的李宗仁意識到自己的命運也許能改變:“路上遇見一位趕圩回來的鄰村人,他告訴我說,陸小第二期招生已經發榜了,正取共一百三十名,備取十名,我是第一名備取,準可入學無疑。”

這種人生的轉折同樣發生在幾十裡地以外的臨桂縣會仙鎮山尾村的白崇禧身上。他14歲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全省報名千餘人,只取120名,我名列第六。”

還有容縣山咀村的黃紹竑。“宣統二年春,陸軍小學第四期招生,我去應考,僥倖錄取了。”

李、白、黃進入廣西陸軍小學,意味著一段歷史開始生長。中國大多軍閥靠血緣關係為紐帶,後來的新桂系不大相同,他們的聚合更多是通過鄉籍和同學關係。桂系的軍官多來自四所軍校:陸軍小學、預備中學、保定軍校、陸軍大學。而他們又多來自廣西兩個地區:桂林及其附近地區和容縣及其附近地區。

1911年,辛亥革命的槍火中斷了這些年輕人的學業,他們提前走上了革命之路。

10年之後,老桂系頭目陸榮廷被逐出廣東,土匪出身的沈鴻英成為廣西的霸主。彼時李宗仁和黃紹竑各自擁有數量極少的軍隊,輾轉各地,勉強維生。1922年,李宗仁找到陸小的同學黃紹竑,決定聯合壯大。

黃紹竑找到沈鴻英表示願意做他的下屬。沈鴻英委任黃紹竑為旅長,並提供武器和資金。1923年,沈攻打廣東失敗,李、黃二人趁機解除了這支敗軍的武裝,增強了自己的羽翼。接著,他們又說服沈與其一起掃除陸榮廷的殘餘勢力。當陸被驅逐出廣西之後,李、黃再回過頭來將沈的部隊消滅殆盡。期間,另一位陸小同學白崇禧加入其中。

1925年夏天,這些廣西的青年領袖們擊退雲南軍閥的進攻後,統一了廣西。是年,李宗仁34歲,白崇禧32歲,黃紹竑30歲。

桂系巨頭關係密切,但從未結拜為兄弟。多年後,當蔣介石提出跟李宗仁結為拜把子兄弟時,李宗仁其實不樂意。“蔣先生真正目的只不過是拉攏私人關係,希望我向他個人效忠而已,當時南北雙方的要人,往往今朝結為兄弟,明日又互相砍殺。反觀我們廣西的李、黃、白三人,並未金蘭結盟,而我們意氣相投,大公無私的合作,國內一時無兩。”

桂系25年浮沉史,三巨頭的不同人生結局

北伐期間的桂系

北伐是國民黨多年來主要的軍事計劃。在孫中山去世後的1926年,國民黨自己的軍隊得到壯大,廣東成為了根據地,盟友也在不斷髮展。李、黃、白是積極的響應者。

這是桂系和其他軍閥的不同之處,他們非常願意加入到全國統一的進程。

北伐最先由桂系的第七軍打響。在北伐過程中,蔣介石一直想借機削弱桂系力量。一些主要的戰役都讓桂軍去打,而他的嫡系則是受保護的對象。儘管如此,他的嫡系部隊常吃敗仗,而桂系的第七軍屢立戰功,獲得“鋼軍”之稱。桂系和蔣介石的矛盾就此埋下。此後的20多年中,這是國民黨內最為主要的矛盾。

1927年“清黨”後,蔣介石定都南京,與汪精衛的武漢政府形成對峙。給蔣介石幫了大忙的桂系卻沒有獲得多少實質地位。

寧漢之間的矛盾讓北伐處於困境,白崇禧提出讓蔣介石隱退。蔣十分不悅,但仍被迫下野。後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曾提到:“如果寧漢分裂,北伐就受阻了。我父親可能關心的是這一點,可能蔣的感受就不一樣了。”

桂系25年浮沉史,三巨頭的不同人生結局

桂系高層決裂

1928年7月,北伐巨頭們拿下了北京,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在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向孫中山的靈柩宣告北伐完成。

孫中山棺前的4位將領中,有3人極力要維護他們的地方自治,當蔣介石不能讓他們服從時,只有付諸武力。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桂系被打垮,丟失了廣西之外的所有地盤和大部分軍隊,惟一保留下來的是黃紹竑留在廣西的部隊。此時,李、白、黃3人之間的關係開始有些微妙。

1930年夏,桂系在攻打湖南時,黃紹竑表現不力,桂系軍隊失敗而歸。這最終導致了桂系高層的決裂。當時有一種說法是,李、白回到桂林後在疊彩山設宴,請來黃紹竑。白崇禧打算在宴會上處決黃紹竑,李宗仁沒有同意。最終的結果是,黃紹竑辭去了廣西省主席的職務,離開了經營多年的廣西。

黃紹竑轉到蔣介石一方,後擔任過國民政府內政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南省主席、監察院副院長。黃紹竑與桂系關係的破裂並不是絕對的,他們仍保持著私人聯繫。多年後李宗仁競選副總統,黃紹竑為其助選,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同樣來自容縣的黃旭初頂替了黃紹竑的位置。黃旭初的表現更像是一個聽話而能幹的管家。李、白、黃的結構有些戲劇性地得以保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和蔣介石決裂多年的白崇禧到南京就任副參謀總長。李宗仁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他和白崇禧指揮的臺兒莊戰役讓桂系在全國名聲大振。在整個抗戰過程中,許多重要的戰役都有桂系參與。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稱:廣西的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桂系25年浮沉史,三巨頭的不同人生結局

桂系煙消雲散

1947年下半年後國民黨在與共產黨作戰時連連敗退,國民政府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美國人也有意用李宗仁取代蔣介石。李宗仁決定競選副總統。

當選副總統的李宗仁來到了南京。李宗仁很少去總統府。“對我來說,不過是由一個吃閒飯的位置換到了另一個吃閒飯的位置罷了……有關軍國大事的重要會議,蔣先生照例不要我參加。招待國際友人的重要宴會,蔣先生也向不邀請我陪客。”

當李宗仁在南京消磨他的清閒日子時,白崇禧正忙於應付內戰中的頹勢。

四平戰役是國共在東北戰場上最為重要的一役,當時被認為國共雙方最擅打仗的將領白崇禧和林彪有了直接較量,最初的情況是:林彪吃到了空前的敗仗,向北撤退。白崇禧請示蔣介石後,得到的覆電是:暫緩追擊。得到喘息之機的林彪最終扳回了整個東北。這成為白崇禧一生最大的遺憾。

這一暫緩追擊令國共雙方都覺得不可思議。李宗仁對此有自己的見解:“我知道蔣先生不是不想殲滅共軍,而是討厭這主意出自白崇禧,縱可打一全勝的仗,他也寧可不要。蔣先生就有這樣忌賢妒能,寧饒敵人,不饒朋友的怪性格。追隨蔣先生有年的人一定認為這是一針見血之談。”

1949年4月,共產黨軍隊發起渡江戰役。蔣介石想守住的是上海,而不是李、白所希望守住的長江,兵力虛弱的長江防線頃刻瓦解。

李宗仁最終去了美國;白崇禧想要跟共產黨軍隊最後一搏,終未成功,去了臺灣;黃旭初去了香港;黃紹竑留在了大陸。桂系從此煙消雲散。

1965年7月,李宗仁躲過國民黨特務暗殺,與夫人郭德潔輾轉回到大陸。1969年在北京去世。

1966年8月,黃紹竑在“文革”中自殺。

1966年12月,白崇禧在臺灣暴斃,死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1975年11月,黃旭初在香港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