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中秋節將至,又到了一年一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闔家團圓的時候了。古代文人詠月的詩詞不計其數,個人覺得最獨具一格的要屬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辛棄疾這篇酒後突發奇想之作,無意間和近代科學關於月亮是地球的行星,週期性的繞地球運行的發現不謀而合。作者不思鄉、不懷人,而是模仿屈原,在黎明前對著天上那一輪明月發問:

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一問:月亮要去哪?中秋晚上的月亮真可愛啊,它慢悠悠的向西移動,這是要去哪裡?

二問:是不是天外有天?那邊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們正好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

三問:在這無窮無盡廣闊的宇宙中,也許什麼都沒有,只是浩浩長風慢慢吹送走了這輪明月而已。中秋之夜的圓月真的像飛入夜空的寶鏡一樣,但是它沒有掉落下來,是不是有人用了一根肉眼看不見的長繩繫住了它?

四問:月宮中的嫦娥至今都沒有嫁人,又是誰留住了嫦娥呢?

五問:聽人說月亮消失在天邊後,要遊過海底,可是又沒辦法去查明來源,這件事情真讓人發愁,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

六擔心:我很擔心月宮中那些瓊樓玉殿被大海中的萬里長鯨給破壞掉了,畢竟它們在海里都是橫衝直撞的。月宮中的月精蟾蜍肯定是會游水的,這還好,可是那搗藥的玉兔也都學會了游泳嗎?

七問:如果月宮中的蟾蜍、玉兔、瓊樓玉宇都安然完好,那麼為什麼有時月亮又變成了一道彎鉤呢?

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價這首詞:“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雖然辛棄疾並沒有掌握天文現象的科學原理和準確規律,但是作為一位文人,能如此異想天開,著實可愛。他的想象突破了當時普通人的一般經驗和時空觀。辛棄疾隱約猜到這種月亮、地球之間關係的自然想象,比哥白尼還早幾百年。

上半片上天,下半片入海。天海之間,穿插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的傳說和神話。縱橫馳騁在天地人間,浪漫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再讀這首《木蘭花慢》,恍惚間覺得不像是擅長熔鑄經史,豪放手筆下稼軒居士的作品。

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跳開辛棄疾,我國古人對天文知識其實並不算匱乏。我國是全世界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的生產發展必須要求有相對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就導致古人不得不精準勤勉地測觀天象,這也就同時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殷商時期,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星的名字、月食、日食的記載。《詩經》、《春秋》、《爾雅》等書都有關於星宿的記錄和敘述。漢代時期,我們國家的天文知識就很是豐富了。

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1995年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彩錦護膊中的五星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出東方”指的是五大行星在某一時期內,在日出前同時出現在東方。這種天文現象,古人很好奇,也很重視。《文獻通考》中就寫明:“周將伐殷,五星聚房”。下一次五星聚合的時間在2040年,上一次在1921年。

辛棄疾的腦洞也挺大

天地人寰,閱人物,渺渺如漚。離辛棄疾的年代已經過去八百多年了。我們很幸運,弄清楚了辛棄疾當時捉摸不透的天文現象;我們很幸運,短短此生,可讀的詩詞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