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必须打回去吗?”金星的儿子却给出第2种选择

妈咪读呀 分享知识

有一期《开讲啦》,请来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她在演讲中,谈到了发生在自己上幼儿园孙女的一件事。

在幼儿园时,孙女同班的小男孩把小孙女抱起后扔下,导致孙女的头嗑在硬物上,肿起一个大包。

心疼之余,李玫瑾教授首先是教孙女用专业知识保护自己。“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你用两只手拽他耳朵,一疼,对方就把你放下了。”

“孩子被欺负了必须打回去吗?”金星的儿子却给出第2种选择

有观众问:如果孩子被欺负了,是否支持孩子打回去?李玫瑾的回答是:“肯定会啊!”

原因很明确,教授认为,不欺负人,也不能被欺负,这是家教。“被欺负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负别人的熊孩子就会一而再而三的欺负别人,因为好玩。”

在美国,孩子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

有一部电影叫《美国狙击手》,讲述了一个海豹突击队神枪手的传奇故事。男主小时候,弟弟被人欺负了。哥哥热血上涌,冲上去就给欺凌者一拳。

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男主的爸爸说了这样的话:有的人认为不存在邪恶,所以常年松懈。一旦灾难降临,他们就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这类人属于羊。还有一类人,他们用暴力、掠夺弱者,这类人属于狼。第三类人,既拥有强大的攻击力,也兼具自我保护的能力。这类人属于牧羊犬。

这个论述中阐明了两个观点:一、遭遇暴力要有反抗的能力,能“打回去”。二、不主动惹事,拥有

自我保护的能力。

这也恰好佐证了李玫瑾教授的话,不欺负人,也不能被欺负。但遭遇暴力,能“打回去”,让对方懂得敬畏。作为家长,我们最希望孩子能成为的,当然就是这种牧羊犬似的人格。

“孩子被欺负了必须打回去吗?”金星的儿子却给出第2种选择

打回去,真的解决问题吗?

关于要不要打回去的话题,其实要分情况。有些小朋友之间的打闹,没有蓄意敌对的,其实爸爸妈妈要分清楚状况。尤其是偶然事件,更要教会他们一些别的处理方式。

著名毒舌主持人金星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在超市,她儿子莫名其妙被一个孩子抢玩具,争抢过程中被对方打了一巴掌。金星让孩子“打回去”!孩子却说,“不!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样!”这句话深深地震惊金星,也引发她的思考。

教育孩子用宽容化解内心的愤怒,是生之为人的必修课。

“孩子被欺负了必须打回去吗?”金星的儿子却给出第2种选择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生之为人,总免不了和别人打交道,与人相处的方式很多,并不见得打就一定要还手。教给孩子与他人和平共处的办法,不是性格的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化解矛盾的方式。试想,如果遇到体格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对手,就算打回去,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不用武力解决矛盾,不是害怕,而是能寻求到最好的办法。

最欣赏《孙子兵法》的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比起以暴制暴,不用武力解决问题,才是现代人最文明、最智慧的方式。

如果孩子真的被打了,怎么办?

“孩子被欺负了必须打回去吗?”金星的儿子却给出第2种选择

1)大声警告对方,并表明态度:打人不对!

2)对方继续纠缠,离开这个地方,寻求老师或其他外力的帮助。确保自己不受伤害。

3)如果对方还不停手,孩子可能已经打回去了。事后父母要正确引导,“回击对方欺负必须掌握分寸。对方停手,你也必须停,不能追着攻击。”

4)叮嘱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受同学喜欢的人。欺凌者都挑落单的孤独者。记住,只有集体才有震慑威胁的能量。

5)成为孩子的朋友,做他校园生活的聆听者。不管再忙,都要鼓励孩子说说幼儿园、学校的事情,怎么和同学交往,有哪些校园生活的趣事。

教育孩子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乐观进取的人,心理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