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是因為你對別人不感興趣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一個人生存著,我們需要歸屬感。』

《魯濱遜漂流記》有一個深刻的場景:在荒島上沒有人跟魯濱遜交流,於是他把椰子殼和足球做了一個人,每天都跟他說話,像同伴就在身邊。

試想,我們在一個沒有關係的環境裡會怎麼樣?有一天你回到家裡,心情很鬱悶,這個時候翻看手機竟然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你聊聊天,那種感覺很悲傷。

或者你去參加一個很熱鬧的聚會,卻發現所有人你都不認識,雖然你會跟別人觥籌交錯,但到最終你發現這裡沒有一個人讓你看得上眼,也沒有一個人對你特別感興趣。

當你離開聚會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感覺很糟,還不如不去。

這時你會感到很無助,覺得要被世界拋棄,因為你在這段關係裡沒有感受到歸屬與愛。

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一個人生存著,我們需要歸屬感。

當然,有人在對人際關係失望後,選擇養寵物;也有些孩子如果沒有人聽他說話,他會跟自己的玩具,然後給玩具角色扮演。

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一種關係,並希望從關係中得到歸屬感。

隔離,是因為你對別人不感興趣

胡慎之心理


01


當我們社交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打破人際關係的自我隔離。

我們為什麼會隔離別人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A和B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A打電話給B:“你幫我做一件事情”,

但是B在那個時候比較忙,就回了A說:“哎呀,我現在很忙,沒有空哦。”

當時A掛了電話,心裡猜測:“我跟你那麼好,你既然不願意幫我做一件事情,你太糟糕了。”

這一刻,沒有被滿足的感覺就出現了。當A再一次看到B的時候會冷眼相看,B也覺得莫名其妙,然後兩人之間的誤會越來越深,最終兩個很要好的朋友變成了陌路人。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衝突。

衝突之一:A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自己有挫折感,而這種挫折感是來自B對待他的態度和方式。

他從B的方式和態度中評估自己在B心目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A發現分析有一些衝突了,而這種衝突似乎是自己無法解決,甚至沒有辦法澄清一些問題。

那麼對A來說,他會用切斷關係來保護自己,這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方式。

衝突之二:在A和B發生衝突了以後, A一直不斷地把自己內心中一個壞的B的樣子投射到B的身上,甚至不願意再去看看之前他們發生了什麼。這種投射導致了這段關係非常脆弱。

馬丁.布伯曾說:“有的時候我們跟人建立的關係是我與你的關係,但是絕大多數人建立的關係恰恰是我與它的關係,”這個“Ta”有可能是我們投射的一個人,我們跟自己投射的那個人建立了一個關係。

前面舉的A和B兩個人的例子,A就是把B投射成為了一個不滿足自己、苛刻的小人,以至於他內心對B有很多憤怒,把B看成是不值得自己交往的人,所以他切斷關係。當然,因為B讓A有一種挫敗的體驗,所以A把自己的挫折感認為是B所引起,因此B就變成了他對立的那個人。

之所以要隔離,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有一些自卑。就像我年輕的時候一樣,我覺得別人不會對我感興趣,別人也不會認為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而且別人會隨時隨地的離開,所以我一直感到恐慌。

這種恐慌的感覺更多來自於我們最初的依戀關係。

在依戀關係中,一旦我們沒有建立一個比較安全的依戀關係,比如迴避型的依戀關係,那我們的依戀關係模式一定會在社交關係中重新呈現出來,以至於我們要把自卑和恐慌藏起來,無法真實地面對別人,沒辦法提出自己的訴求,或者我們更希望別人能夠看到我們的訴求,並且來滿足我們。

當我們提出訴求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訴求是否會被拒絕,被拒絕也就意味著似乎我就是一個沒有價值或者不是很好的人。

隔離,是因為你對別人不感興趣

胡慎之心理


02


當我們把人際關係隔離的時候,其實是自己對別人不感興趣而已。

我年輕的時候,父親經常說我交了一些狗肉朋友,當時我不能理解什麼是狗肉朋友,甚至跟他爭論,後來也確實如此,因為我發現我的朋友們都是我提供價值給他們。

所謂的提供價值,比如他們可以陪伴我,以至於我不孤單,當然我提供給他們的價值可能更高一些,高在哪裡呢?

每一次吃飯都是我請他們,如果有朋友要請我吃飯,我感覺特別焦慮,甚至會覺得愧疚,因此當我有錢的時候,我就會呼朋喚友。

在這個時候,我有一種做大哥的感覺,當我沒錢的時候,我發現周遭所有的人好像跟我沒有關係了,甚至如果我沒有錢,他們不一定會搭理我,因此我發現我其實跟他們建立的關係等於沒有關係。

這些自以為是的發現讓我開始煩躁,不再熱衷請客吃飯。

後來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了實話,他說:“胡慎之你並沒有把我們當朋友,在你這裡我們好像並沒有什麼價值。”

那一刻我真的很吃驚。原來他們是願意請我吃飯,願意在我孤單的時候陪伴我,也願意在我需要的時候給予無償幫助。

這時我才知道,那些自以為是的人際隔離,原來更多的是自己一個人忍受著孤單,其實我對他們並不感興趣,我要看到他們是否對我感興趣而已。

換句話說,他們只是我孤單的時候招之即來呼之即去的一些人,我的內心深處並沒有很好地享受這段關係。

隔離,是因為你對別人不感興趣

胡慎之心理


03


當我們知道自己把人際隔離了,可以嘗試著打破這種隔離的狀態。找一個願意與他交往的對象,稱之為定向,你不可能跟所有人交朋友,所以交朋友我們一定是定向的。

之前我認識一個50多歲的朋友,他與別人之間是沒有任何邊界的,比如他在公園剛剛認識了一個老頭,他認為老頭就是朋友了,然後當天就把那個人帶到家裡,一起分享他珍藏了好久的茅臺。

你會覺得很奇怪,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建立到一種什麼樣親近的方式可以到家裡,還一起喝茅臺。這其中更多的是他可能想跟別人炫耀一些東西,更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他。

所以這裡的社交我們稱之為“無效社交”,或者這個人際關係的建立是有問題。

一般來說,建立人際關係的社交有五個層次:

第一,一個陌生人就打個招呼,hello,或者談論天氣怎麼樣;

第二,我們可能會提出一些訴求,比如我想吃什麼,然後彼此有一些互動;

第三,我們可以對某些事情表達一些觀點,比如和朋友聊聊網絡上出現的重要網絡事件;

第四,我們可以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像是朋友跟朋友之間,比如我看到這個人有一些厭惡;

第五,彼此可以分享秘密和真實的自我。

如果我們的人際關係沒有建立到可以分享秘密或者真實的自我狀態,說明我們的社交可能是有一定的障礙,那麼我們經常會感到孤獨。

如果你認為孤獨是因為被人拋棄,那麼你將無法敞開心扉地與人建立關係,甚至拒絕關係的建立。

所以,當我們把人際關係隔離的時候,其實是自己對別人不感興趣而已。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