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个怎样的人?

伙娣


朱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朱棣的书籍、史料多如牛毛,我只想通过7个事例来说说朱棣到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来看看: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于明朝建国前的8年,即1360年。

1.封藩北平。

朱元璋在建国后的第三年,即1370年,对诸位儿子进行分封,10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北平是什么地方?现在的北京,元朝的京师大都,在明初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和重要战略的地位的地方,可以说,政治地位仅次于明朝首都南京,军事地位超过南京。当时,退出北平的蒙古北元还保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古人梦寐以求地想着重新占领北平,毕竟塞外的寒风太凌冽了。

北京的安危相当敏感,朱元璋将这样重要的地方交给他镇守,说明了什么?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说明10岁的朱棣在朱元璋心里是非常优秀的,干大事、守大城,必须得用能人,这是朱元璋的一贯做法。为此,朱元璋还将明朝开国第一名将、第一功臣徐达的女儿配给朱棣做王妃,可见一斑,当年,是徐达率军占领元朝大都(北平)的。


2.不犯大错。

朱元璋那么多儿子中间,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老五周王、老六楚王、老七齐王等年龄较大,这些人几乎都被朱元璋处理过,甚至一度想废掉秦王、晋王、周王,唯独老四燕王没有受到过朱元璋的严厉批评。作为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守法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作为位高权重、威震一方的藩王,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大错误,是相当不容易的。

从1380年就藩,到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棣在北平奉命多次率部打击蒙古人,成绩有目共睹,加之又没有明显的违法乱纪行为,实在难得。后来建文帝削藩,先削除了周、齐、代、湘、岷五王,没有对燕王朱棣下手,有大臣劝说先处理燕王,建文帝说,燕王朱棣没有什么过错,没有留下什么把柄,不能冒然下手。这也说明,燕王确实是一个十分小心谨慎的人。

3.被逼谋反。

很多人说朱棣一开始就精心准备谋反,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朱元璋去世时,建文帝按照朱元璋遗嘱,通知各地藩王不能来南京奔丧,可以派儿子来。燕王很想来南京为父亲朱元璋送一程,但是建文帝不允许,后来朱棣安排仅有的三个儿子赴南京奔丧,三个儿子全部去南京,这足以说明朱棣的诚意。若是打算在朱元璋去世后谋反,朱棣不可能安排三个儿子全部去南京,要是被建文帝扣下来了,朱棣就没有儿子了,也生不出儿子了,因为朱棣早已经不能生育,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没有现代医学检测。


4.靖难成功。

当时,燕王朱棣的手上只有几千护卫,而真正可以调动的只有800名亲兵。这个情况朱棣不可能不知道。而建文帝呢?经过明太祖朱元璋30年的精心治理,此时朝廷粮食多的吃不完,能动用的军队有近百万。建文帝的心腹大臣黄子澄告诉建文帝:请建文帝放心,当前朝廷实力相当强大,百万大军在手,粮草充足,完全可以搞定一切违法乱纪的藩王,建文帝觉得黄子澄说的的确道理。后来,朱棣为什么造反?难道不知道造反要被杀头、家破人亡?这些都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造反?我想,朱棣主要是出于维护宗室利益、个人前途和大明江山的综合考量,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起兵造反。成功了就是皇帝,失败了就死无葬身之地。最后,建文帝先动手,朱棣以800亲兵起家,仅用了3年时间就推翻了拥有百万大军的建文帝。干成这样的大事,没有非凡的才能,是做不到的,当然,朱棣的成功当然也具有偶然性。

5.善待手下。

朱棣进入南京后,并没有一开始就胡乱屠杀建文帝的旧臣,相反,只要建文帝的那些旧臣表个态、认个错,就算了。但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削藩骨干拒不认错,甚至破口大骂朱棣是乱臣贼子。这几个主谋怂恿建文帝削藩,害死了建文帝,自己当然没有脸活着,后来被朱棣杀掉,并被诛九族。

成王败寇,在封建时代,谁输了谁就是反贼,但朱棣下手太重了,这个做过了。而朱棣对跟随自己靖难造反的手下,相当好,特别有两个:一个是朱能、一个是张玉,这两家后来都封了公爵,位极人臣,后代世袭,延续至明末;朱棣对自己的其他部下也相当好,并没有“狡兔死、走狗烹”,朱棣的功臣都得以保全。这一点,朱棣比他爹朱元璋好多了。


6.迁都北京。

长期在北京生活、打战的朱棣,早已认识到北京的重要性,北京经过辽、金、元数代的经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向汉人学习,组织能力越来越强,一不小心就能与汉人争天下,北京已经成为汉人与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汉人得之,则国家统一;失之,则偏安南方或不保。朱棣迁把都城从秀美的南京迁到寒风凛冽的北京,现在想想,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你觉得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别人轻轻松松就解决了。朱棣是怎么做到的呢?第一,一开始就旗帜鲜明,没有讨价还价的机会,从未发出错误信号,谁反对就处理谁。第二,在南京保留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所以明朝有“两京十二部”之说。愿意跟去北京的,欢迎;实在不愿意去北京的,那就留在南京。

朱棣通过一手硬一手软,完成了迁都大计,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对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取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防止不肖子孙将都城迁回南京,朱棣当上皇帝后,就安排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建造陵墓,死后也埋在那里。祖坟在少数民族的眼皮底下,子孙要想迁都,就不得不顾及影响。后来证明,朱棣的长陵就是定海神针,明朝后来在北京遇到危机的时候,朱棣的子孙都不敢迁都回南京,因为不能让少数民族抛了自家的祖坟。

7.隐形削藩。

通过武力手段当上皇帝的朱棣,怕封在各地的弟弟们以后复制自己的靖难行为,上台后的朱棣采取了隐形削藩措施。一方面先提高藩王的经济待遇,比如,给周王加俸禄五千石,用糖衣炮弹麻痹腐蚀藩王;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削减藩王实力,朱元璋在位的时候,藩王都是儿子,朱元璋比较放心,经常派他们替朝廷领兵指挥大兵团作战,朱棣当年就常干这事,锻炼了本领。朱棣当皇帝后,再也没有派过藩王替朝廷领兵打战。

这还不够,朱棣通过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逐步削减各地藩王的护卫,朱棣在位22年,先后收回了周王朱橚、辽王朱植、岷王朱楩等6位藩王的护卫,并且废掉了罪大恶极的齐王朱榑和谷王朱橞。其他藩王的护卫人数也在慢慢变少,一开始从三个护卫大几千上万人,后来变为一个一个护卫两三千人,再后来从两三千人变为几百人,藩王们一步一步丧失了对抗朝廷的本钱。朱棣经过22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父亲朱元璋当年安放的定时炸弹,明朝后来虽然有宁王朱宸濠和安化王朱寘鐇叛乱,但是规模都很小,还没等到朝廷出兵来平叛,地方官就平定了叛乱。

平心而论,朱棣这几件事都做的很漂亮。不是天纵英才,无法办成这么多大事。


坐看东南了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明太祖,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但于此同时,明成祖朱棣也是中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位皇帝之一。朱棣创造了明朝初年的盛世,举行了震惊世界的永乐大阅兵等历史功绩外,他也杀害了不少人,做了不少坏事。


一、历史功绩

1、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入主紫禁城的第一个皇帝,朱棣在位期间北定鞑靼、南征安南、西抵乌斯藏,东出域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2、 朱棣在位期间,组织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了300多年,这也朱棣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贡献。3、举行永乐大阅兵,宣扬国威。

4、成功的国际外交,支持郑和下西洋 ,使明朝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二、朱棣的过。

1、 永乐初年,朱棣为了自己的皇权,清除建文帝的余党,朱棣采取了“瓜蔓抄”,“杀十族”等一些十分残忍的刑法,迫害了不少文人以及他们的家人。

2 、赋税太多,百姓负担过重。朱棣在位期间,经常外征出战,五征蒙古,平定南方少数名族等。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与人力,百姓的负担过重。

3、 性格暴躁,听信谣言,滥杀无辜。

4、重用宦官,使明朝的宦官权利过大,明朝的灭亡,与宦官权利过大也有着有许多关系。
以上只是朱棣功与过的几点,并不全面,但从此我们也能看出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帝。


爱历史的腐女


一.英明神武

论功绩,明成祖朱棣绝对是位继唐太宗以来难得的圣君。首先在文治上,朱棣领导2000多名学者用了5年的时间修成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此书共有22937卷,11095册,37000万字)。

武功上的朱棣更是不可一世了。五征蒙古,使得北方的草原民族数十年没对明朝边境造成过军事威胁。在遥远的黑龙江口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执政期间经常慰问乡间百姓疾苦,严惩贪官。六次派郑和下西洋。三讨安南(今越南)。不顾众人反对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整顿海防,惩击倭寇。另外还安抚了西藏和新疆。这一切都是朱棣作为“一代圣君”的丰功伟绩,他是明朝疆域版图的奠基者和捍卫者。

二、阴谋与野心

如果要把明成祖朱棣看做一位专家的话,那么他可以得到很多头衔。这个好战好斗、长年在战场上厮杀的男人,军事家是他最突出的身份了。另外,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野心家,是阴谋与野心成就了他,也在他脸上留下了很多抹不去的伤疤。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靖难之役起兵造反得来的,所以他是名不合法的皇帝,这是他脸上的第一块抹不去的伤疤。另外,朱棣还很残忍,朱棣在请名臣方孝孺为他写登基诏书时,方孝孺却痛哭拒绝,并怒诉道:“别说诛我九族了,你诛我十族又能如何?”朱棣一气之下果真诛杀了方孝孺十族共847条鲜活的生命(第十族包括方孝孺的老师和学生),另外有一千多人被流放或充军(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史事几百年来仍争论不休,诛十族期间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曾制止过朱棣,叫他不要这么残忍。我觉得应该没有诛十族这么多吧,如果朱棣真有这么坏的话那他还有脸见人么?毕竟他还是个不合法的皇帝)。

方孝孺的著作也被朱棣列为了禁书,不得私藏(私藏者定斩不饶)。这瞬间体现出了朱棣人性的野蛮与道德的沦丧,许多民众对他怀恨在心,这是他脸上第二块抹不去的伤疤。

三.总结

即便朱棣生前有过很多过失,他是个大流氓,但这些过失都无法掩盖他的丰功伟绩,可看出他是一个不简单的皇帝,其雄才大略可比肩唐宗宋祖。他虽然不是个什么好人,但他绝对是位爱国爱民好皇帝!


逸潇说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为期四年的艰苦战争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帝之位,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

  • 首先,我认为燕王朱棣骁勇善战,颇有文韬武略。而且意志力非常坚定。

1380年燕王就藩北平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均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后期他在“靖难之役”中最终取得胜利也与他善战有谋有关。

由于朱允炆削藩太快,波及到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侧”为由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史称“靖难之役”。

起初,朱棣是叛逆之师,以数百人起事,以北京城一隅而对全国,胜负之势似乎不难判断。然而,他仍然底气十足,从一开始就异于常态的冷静。

战争初期,建文帝任用了唯一一位躲过朱元璋屠杀的开国宿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出师一月,即兵败定城。十月,建文帝换将李景隆,代替耿炳文领兵五十万,再征再败。

到建文二年五月时,水陆重镇德州失守,城内百万石粮食及无数兵器尽为燕军所得,南军一败涂地。

在战争期间,朱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对战争的判断、分析和决策水平,实可堪称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毫不逊色于其父朱元璋。 

  • 朱棣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窃取了皇位。

在位期间,朱棣做了许多明君应该做的大事儿: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进一步调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内阁;疏浚大运河;命人编修了《永乐大典》;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朱棣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对南海的经营。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永乐大帝是一个很称职的皇帝,明朝在朱棣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 朱棣同时也是一个残暴好杀之人。在他登上皇位后,对建文帝的旧臣进行了疯狂的屠杀,最血腥的莫过于对文人方孝孺实施的“灭十族”暴行,对建文帝的兄弟们也是能杀的杀,能囚的囚,不留丝毫情面。

也许,由于担心他的皇位来路不正,畏惧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所以他举起了屠刀,疯狂屠杀那些反对他的人。

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 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这位在战火中出生的英雄经历了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场拼杀,最终死在征战的路上。


鲲鹏历史


朱棣,是明朝的三任皇帝,被称永乐大帝。朱棣在位22年,活了64岁,是个争议很大的明朝皇帝。朱棣虽然有过不怎么光彩的政坛往事,比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推翻正统合法的建文帝,因此谋了个篡位的千古骂名。又比如,朱棣本想请一代帝师方孝孺为自己合法登基涂脂抹粉,没想到吃了闭门羹,还殊杀了方孝孺十族。但是就朱棣22年的政绩来看,他却创造了一个永乐盛世的神话。是他五次亲征漠北,把敢于南侵的牧马民族拒之于沙漠之北。是他收复云贵和安南,使得华夏大汉民族有了长治久安的辽阔疆域。是他多次派谴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是他把明朝京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才使得我们今天可以见到引为自豪的北京故宫紫禁城,包括美丽无比的、独一无二的古建筑群,还包括巨量的价值连城的字画、瓷器、家具等。因此,朱棣可称千古一帝。



王荣联1


明成祖朱棣一生崇拜的偶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原因有两个,一是俩人都是开国皇帝的儿子,二是因为俩人都是夺权篡位当上皇帝的。

李世民是依靠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逼迫父亲下台登上皇位的,但由于李世民文治武功过人,开创了“贞观之治”,受到后人仰慕,被称为一代明君。

朱棣是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同室操戈皇位来的不正,千古之下难逃一个篡字,所以朱棣当上皇帝以后拼了命的折腾,展现自己的雄才伟略,以证明自己是比侄子建文帝强百倍千倍的一代明君,让天下臣民知道自己确实是比建文帝更适合当皇帝的人,从而消除因篡位引起的反对和非议,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同和服从。

看看朱棣在位22年间干了多少大事。

1、修建南京大报恩寺。

2、编纂《永乐大典》,铸造永乐大钟。

3、八十万大军下安南。

4、派遣庞大的郑和船队五下西洋。

5、修建北京紫禁城并迁都北京。

六、营建天寿山长陵。

七、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五清漠北。

八、设置东北奴尔干都司。

九、修建湖北武当山真武大帝道观。

这么多丰功伟绩只要干成一件就足以跻身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皇帝的行列,而朱棣都干成了,朱棣的功绩早己经超过了汉武帝、唐太宗等皇帝,朱棣爽了,扬名立万了,史书评价:“内政之美,班班可考,赫赫武功,彪炳史册。幅郧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么多的浩大工程全都挤在永乐一朝22年时间内完成,也确实太劳民伤财了,天下臣民百姓疲惫劳累也达到了极点,朱棣只顾由着性子折腾,大明管家户部尚书夏原吉知道柴米贵,后来都实在是受不了了,这些事情都应该干没错,但朱棣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凡事没个分寸,劳民过甚了。



流贼闻之心胆摇


明成祖朱棣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两部史书对他的评价对他有所了解。

一部是清朝编撰的《明史》,很多明粉说,这个《明史》啊,太多的抹黑和篡改,太不可信。另一部是明朝人谈迁的《国榷》,明粉们认为,这部书才是可信的。

这一点上,我还支持明粉的,为什么我这个一贯的满遗居然会这样呢,那是当然了,因为我比较客观。



一、清修《明史》里面是这样评价朱棣的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翻译一下:

朱棣少年带兵征战,占据封地幽燕的有利地形。恰逢建文帝执政,势力较弱,长驱直入,打入南京称帝,获得了统治权。

朱棣即位之后,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如遇水灾旱灾早上得到消息,晚上就已解决,知人善任,洞察人心。宏伟的武绩和战略眼光不亚于太祖朱元璋。数次出兵远征,平定了漠北。到其晚年时候,其声威远播四方,周边国家臣服于明朝,向大明进贡的多达三十个国家。幅员辽阔,远远超过了汉唐。其文治武功前无古人。

然而在建文帝削藩时期,朱棣做为藩王却逆天而行,以下犯上,伟大的功绩也不能掩饰臣德的亏负。

这样的评价怎么能行?明粉不满意,我更不满意,所以,还应该以《国榷》为准。



二、《国榷》里是这评价朱棣的

谈迁曰:高皇帝在天之灵,歌舞讴思,方切海内,而北平曾不返顾,撊焉举兵,振臂疾呼,用脱家祸,虽茹薇之士,饮血之臣,摇唇鼓吻,终我未谅。

然鹿走山林,命悬庖厨,设徇咫尺之义,幽圄之下宁有天日哉,帝所以振袂而起,犯不讳于天下也。

凝命之后,恪遵祖训,而藩戚之间,弦不得胶,刀锯弓旌以甄惩臣民者,犹昔日也。蠲租课吏,饬旅阐文,不啻过之。至于航鲸海之险,轺西域之傅,触风露,历寒暑,帝岂无劳民之惧哉?

逆取顺守,积疑在心,穷极王略,威振殊俗,不惜垂堂之戒,身冒埃雾,冀凭一怒之力,销内嫌而弭外寇。彼解缙书生,方实肉食,乌足以知之?

噫!天枢北垂,铜柱南附,而阁辅以筹之,河漕以纬之,为国家无穷之利,盖创获也已。



翻译一下:

太祖皇帝驾崩没多久,正值众人怀念讴歌的时候,海内也才刚刚平定,而北平燕王却毫不顾念,大举起兵,振臂疾呼,只为摆脱一家之祸。然而,有忠直之士终身不接受其统治,有正义大臣喋血市曹,虽然朱棣这种行径是受别人的挑拨煽动,但我认为终究不可原谅。

然而鹿奔跑于山林,性命却随时掌握在厨子的手中。如果仅仅屈从狭隘的义理,牢狱之中怎么还会有天日呢?所以陛下振袂而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陛下得位之后,恪遵祖训,藩王之间,不得私下联结,又恩威并施,奖惩臣民,与建文帝的措施也没什么区别。免除租税,考核官吏,整饬军队,编修文典,何止过之?至于航险扬威海外,诏西域万邦来朝,亲触风露,经历寒暑,陛下怎么不考虑人民的劳苦呢?

反叛而获得帝位,顺而守之,难免积疑在心,因而就极尽施展帝王之谋略,威震蛮邦,甚至不惜使自己处于险境,身冒尘沙,冀望凭借天子一怒之力,消除内患而平息外寇。解缙一介书生而已,方才享有厚禄,怎会知道帝王的用心呢?

噫!天枢北垂,铜柱南附,即所谓天道伦常。陛下设立内阁以运筹国政,兴修河漕以联络南北,这也是为国家谋未来之利,前所未有的创举啊!

怎么感觉,谈迁这话不对味呢?😄️😄️😄️



当然了,即然清修《明史》不足取,我们就以《国榷》的评价为标准吧:

自私的叛逆者!


馋嘴肥猫铲史官


第一·朱棣是个不甘人后的人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偏心眼,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自然不服气,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所以说,朱棣得到朱元璋的真传,野心勃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第二·朱棣是个注重文化传承的人

永乐元年,朱棣就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所以,朱棣也随着《永乐大典》一起流芳百世。

第三·朱棣是个大局观很强的人

自古以来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都在觊觎中国的领土,对中国的边境地区经常侵扰,而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所以,定都北京确实对边境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朱棣是个勇于改革创新的人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撤销内阁,权利高度集中,弊端不断涌现,朱棣继位后,不拘泥于朱元璋的体制,勇于改革,重新启用内阁制,这种内阁制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倡导,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五·朱棣是个开创历史的人

朱棣作为期间命令郑和六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六·朱棣是个开疆拓土的战士

朱棣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收复了安南,稳固了中国南北边界,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和完整。

以上谈到的都是朱棣的功绩,当然朱棣的负面评价也不少,比如造反,多次的亲征,造成了百姓的负担,国力不强等,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还是瑕不掩瑜,是个好皇帝。



华之道也


1.他是一位个人能力非常强的人,无论是带兵打仗冲锋还是治国安邦。作为一个皇帝,能有其一我认为就算不错了。如果没有真本事,如何能起兵成功;并在登上皇位以后还多次亲征,可见他是真的有天赋并且热爱战斗~



2.他有雄才大略。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等等,这些事情如果没有雄厚财力和强盛的国家都很难办到,他能在短短执政二十年做到这个份上,我只能说佩服。

3.他对自己人还是蛮好的。这一点和他爹比起来真是...

我认为一个人为了达成目的可以凶狠阴险残暴,但有一个前提就是那个人可能会威胁到你或者已经威胁到你。他爹那个实在有点过分我读历史都胆战心惊,相比之下朱棣该温和就温和该铁腕就铁腕。

4.有些人可能觉得他造反上位并且还有方孝孺事件等等所以不喜欢他。不过对我来说,我认为成王败寇,本就如此。何况其实在那个时候很多人不相信他真的能成功,几率真的太小太小,但朱棣就是做成了。这种事他都能成功我觉得是天命所归。

5.作为一个优秀的帝王手上没有血腥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在他手下成为炮灰,打仗劳民伤财也是真的,但在评价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找他的优点,毕竟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试问如果是你,这样的出身,你能否做到他那一步呢~~


晓木曰兮历史系Ljl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要着眼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贡献及其影响。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有幸生在了帝王家,注定会经历一番血雨腥风。

按照封建思想的传统思维,朱元璋毫不例外的安排嫡长子朱标继位,可惜朱标身体不好,先他而去。思前想后最终安排了嫡长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原因是朱元璋儿子很多,朱允炆年纪小,不好服众(朱允炆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更关键的是朱允炆生性仁慈,拿不出实时的手段来对付他们。朱允炆虽仁慈但并不傻,他知道他从他爷爷手里接过的江山比较烫手,决定要削藩。这一削藩给了朱棣起兵提供了合适的借口,于是以“清君侧”的口号发动了靖难战役。四年的靖难战役,朱允炆一败涂地,剃度出家了。打乱了朱元璋的安排,成就了新一代帝王。普通人就普通人罢了,但朱允炆和朱棣不是普通人啊,朱棣的帝王术玩的要比朱允炆高的多,最终物竞天择,朱棣上位。

朱棣上位后,大力整治朝纲,远征蒙古残部,派郑和七下西洋,国力蒸蒸日上,四方来潮,开创了新一代中原盛世王朝。

朱棣在治国方面可圈可点的还有组织编制了《永乐大典》,将社会百科进行了浓缩和萃取,为后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好了基础。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朱棣让人最大诟病的就是皇位来路不明(打着清君侧的口号从侄儿手里夺取了江山),乱杀建文遗臣(给方孝孺定灭十族罪,比九族罪多出朋友一族),立储口谕朝令夕改,导致二子赵王朱高喣叛乱囚禁致死。

总体来讲,朱棣一生对社会和历史功大于过,属于上乘的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