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老闆招廚師動不動就特長,特色菜看一下我廚師屆朋友的說法

//

一、動不動就讓廚師做特色菜

//

餐飲老闆一拍腦門說要特色菜只是一句話的事!但折騰的還是廚師!這不一位廚師就被這樣的老闆搞煩了,忍不住吐槽起來:

“每個老闆招廚師動不動特長,特色菜,都是半吊子說的話,什麼是特色萊?雞子燜得會飛,魚燒得在水裡能遊,可能嗎?”

“如果一個廚師炒的菜客人吃了象吸毒一樣忘不了,誰還打工當廚師呀?路邊隨便弄個位置不都發財了,那個廚師兄弟敢說自己有特色?

肯德基,北京全聚德烤鴨,有特色嗎?人家靠的是操作流程和一絲不苟的製作工序以及品牌效益。個人認為,一個合格的廚師,首先是敬業精神,技術所謂的好壞,就是拿準味型,掌握好色澤和質地老嫩度,操作達到姿勢優美,動作瀟灑就OK了”

“有人問我,你有什麼特色菜?我常說,放人民幣進去炒出來、保證每桌都會夾完,廚師講究德藝,每道菜用心去做就可以了,廚師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人民幣,做的菜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只要達到百分之七十的人滿意就可以了,有個別的裝逼顧客,要吃媽媽的味道讓你媽媽做,要吃心靈雞湯讓你愛人做。哥就是個廚師,不是你爸,如果是你爸,還能做出爸爸的味道?”

這位廚友雖然話粗但是理不粗,你是否也遇到過這樣張口閉口就要特色菜的餐飲老闆呢?

每個老闆招廚師動不動就特長,特色菜看一下我廚師屆朋友的說法
每個老闆招廚師動不動就特長,特色菜看一下我廚師屆朋友的說法

二、特色菜到底應該“特”在哪裡?

//

做餐飲,怎麼能做出特色呢?這樣的問題,老闆們捫心自問了好久,而找不著“北”的,還是很多。

上餐廳吃飯,吃點兒啥呢?哪個酒樓的哪個菜好吃呢?這樣的問題,是消費者最頭疼的事兒,而終於發現了“新大陸”便去吃了幾回後,因為沒吃出什麼名堂,便又頭疼了。

當大家都痛感到,因為缺乏“特色菜”,便缺乏“特色經營”,因為缺乏“特色經營”就無法滿足“特色消費”時,當人們都意識到,沒有或很少“特色菜”已經成為餐飲業發展的瓶頸時,餐飲的進步,就開始了!

以前也有“特色菜”——粉條炒肉末叫“螞蟻上樹”,西紅柿撒白糖叫“火焰山”,烏雞燉甲魚起名叫“霸王別姬”,這是“特色菜”嗎?是譁眾取寵,是不倫不類!除了讓人啼笑皆非之外,還能怎麼樣?

如今的廚師都會做“特色菜”——味道要好嗎?容易!南甜北鹹,西辣東酸,打破“常規”,融酸甜苦辣於一鍋,匯八大菜系於一道,在串味、變體和“模糊”的狀況下,讓你吃不出原汁原味,當然就是“特味”了!菜式要新嗎?

這也不難!“八抓魚燉排骨”,“帶魚燉土豆”,“螃蟹燉倭瓜”,“青蝦燉蘿蔔”,光是燉菜就可以如此花樣翻新,不一而足,餐飲要“特色”?不是容易極了嗎?特色菜,到底應該“特”在哪兒?

每個老闆招廚師動不動就特長,特色菜看一下我廚師屆朋友的說法
每個老闆招廚師動不動就特長,特色菜看一下我廚師屆朋友的說法

1、要有“主打菜”:

//

首先,和飯館經營方向有關的是,你的菜餚主濃郁還是主清淡?山珍還是海鮮?大菜還是小抄?南方菜還是北方菜?你最好而且只能選擇一種為主。

只有這樣,你的市場定位才鮮明,消費者才好“識別”,才便於選擇。切記:在所有的餐飲企業中,誰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即“術業有專攻”,誰才能具有“特色”。做到這一點的辦法是,在你的那個地區,爭取做經營品種“惟一”店。

其次,和飯店的經營水平相關的是,要有一些主要菜餚,而且要儘可能地又特色。可以在色、香、味、形、器上做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設計,可以在菜單的排列組合上,做出與大家不同的編排,並且常換常新。

切記不能將別人的菜單拿過來就用,更不能一個菜單多少年都不變,還不能看人家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即要看一些從內容到形式都與眾不同的特徵。做到這一點的最好的辦法是,如果只讓你的飯館賣十個菜,你留下哪十個?

再次,如果讓年的飯館就賣一個菜,你賣什麼?這個“什麼”,就是你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特色菜”。這個菜,就是你的“王牌”,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法寶”。

//

2、要有“風味菜”

//

這“一個菜”弄好了,就是“特色菜”。同樣是“紅燒肉”,老張家的和老李家的,不一樣。同樣是老李家一家的,由於選料、烹飪、調料等的不同,還是不一樣。

由於這“不一樣”,頭回吃好了的還有下回,下回沒吃好就沒有了下回。而且這還不是一個人吃好吃不好的事。美國還有一項調查,說的是如果一位顧客對服務不滿,會對9到10人去講。社會學上有個理論,說的詩如果這個人偏巧是“意見領袖”,那他就會影響一批人。

老張家的紅燒肉“燉得爛”,老李家的“味道好”——這就是區別。喜歡“燉得爛”的,就都到老張家來吃;喜歡“味道好”的,就到老李家去用。

如果就堅持一個“燉得爛”,不是特色嗎?而“味道好”,也是特色!除了紅燒豬肉,還有牛肉、兔肉、狗肉,怎麼樣?將這些肉燉成一碗,是創新不?再高一點兒,如果那肉是“綠色食品”,該如何?如果那肉食特定飼養的、特定飼養時間和特定烹飪手法的產物,不是有了誰也比擬不了、競爭不過的“特色”了嗎?

除了“紅燒肉”,“炒土豆絲”,“拌菠菜”,“燉豆角”業可以做出特色來。關鍵是你不去做,也懶得做,或者是今天廚師高興就做了,明天老闆慢不過來呢就不做了。

//

3、要根據食客口味的變化

//

和流行服裝一樣,人們的口味變化也是又規律可循的。海鮮吃多了想燒烤,大菜吃多了想小吃,餃子好吃也不能天天來,細糧吃膩了換粗糧。認真觀察這些變化,發現潛在的市場需求,開發消費者最愛吃的食品,這樣的開飯館,才是上了正軌,有點兒意思了。

特色菜,“特”在與眾不同,“特”在專業性,“特”在精、深加工上,“特”在獨具匠心上。

//

三、盲目跟風不可取

//

因此餐飲經營不能脫離餐廳的定位和主要的顧客群體,看到別人家生意好就讓廚師跟著推出的那不叫特色菜,那叫盲目跟風,看到什麼火就賣什麼永遠只是被動的跟隨餐飲潮流,最後往往擺脫不了倒閉關門的命運。

那麼各位大廚們,你們認為什麼才是“特色菜”呢?什麼樣的“特色菜”才能賣得好?歡迎來文末的留言區和大家分享,讓大家看到你的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