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三大方向與三大發展模式

一、由人工走向智能

1、在種植、養殖生產作業環節,擺脫人力依賴,構建集環境生理監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準調節為一體的農業生產自動化系統和平臺,根據自然生態條件改進農業生產工藝,進行農產品差異化生產。

2、在食品安全環節,構建農產品溯源系統,將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過程的各種相關信息進行記錄並存儲,並能通過食品識別號在網絡上對農產品進行查詢認證,追溯全程信息。

3、在生產管理環節,特別是一些農墾墾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型農場等單位,智能設施與互聯網廣泛應用於農業測土配方、茬口作業計劃以及農場生產資料管理等生產計劃系統,提高效能。

二、突出個性化與差異性營銷方式

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打破農業市場的時空地理限制,農資採購和農產品流通等數據將會得到實時監測和傳遞,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近年來各地興起農業休閒旅遊、農家樂熱潮,旨在通過網站、線上宣傳等渠道推廣、銷售休閒旅遊產品,併為旅客提供個性化旅遊服務,成為農民增收新途徑和農村經濟新業態。

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

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為農業經營者傳播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生產管理信息以及農業科技諮詢服務,引導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經營好自己的農業生產系統與營銷活動,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決策水平,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做好節本增效、提高收益。

同時,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也推進農業管理數字化和現代化,促進農業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農業部門的行政效能。

智慧農業在先進的信息技術下,打通農業產業鏈,讓農民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收益。可以說智慧農業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不二之選。

智慧農業產業鏈的三大發展模式表現在:

一、建立混合縱向一體化的鏈接機制

為了實現農業產業鏈合作企業的共同戰略利益,使加盟產業鏈的企業都能受益,就必須形成一種長期合作博弈的機制來加強成員企業間的合作,使得成員企業能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種機制就是混合縱向一體化連接方式。

二、建立“公司+農業園區+市場”的組織形式

在“公司+園區+農戶”的生產模式中,公司是主導。確保園區的統一設計;生產標準的制定;投入物資(化肥、飼料等)的供應;技術指導;回收、加工、銷售;品牌宣傳推廣;貸款擔保公司的組織。

三、建立“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

農業產業鏈成功與否取決於整個產業鏈的效益,而產業鏈的效益取決於“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其中品牌是終端產品實現價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沒有終端產品的品牌溢價就沒有整個鏈條價值的提升,風險就無法避免。

傳統農業產業鏈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鏈條的行情風險無法因為品牌溢價而避免。

標準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於標準的嚴格執行品牌才能有溢價的空間。規模化就是將產業鏈模式複製放大,取得規模效應。

智慧農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智能灌溉、智能施肥與智能噴藥等自動控制方式,有利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效率,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因此這一模式被國家大力推廣。初次之外,智慧農業也推動了農業的“三化”發展。

智慧農業如何改變

一是要加快易用、實用APP的開發

實用APP的開發,建議模擬不同的養殖場景,按照養殖全過程設置重要節點和參數,按照農民的養殖習慣優化應用流程。

二是要打通生產和經營的通道

打通生產和經營的通道,通過移動互聯網實現“扁平化”,藉助在線傳輸方式,讓消費者與養殖現場建立關聯,無論是水產品質量追溯,還是養殖現場視頻調閱,甚至是水產養殖眾籌,都可以大膽嘗試。

三是要充分利用政策資源

充分利用政策資源,實施移動互聯網示範工程,通過創建“互聯網+”示範養殖場、養殖能手等行動,大力推廣信息化養殖理念和技術,加強用戶體驗,大規模提升水產養殖信息化水平。

四是要積極實踐互聯網思維

積極實踐互聯網思維,啟動水產信息化服務市場,借用打車軟件等先進的運營思維,合理配置盈利點,前端推廣多采用免費、補貼等手段,讓農民享受到實惠,再從水產養殖的其他環節找回企業收益。

未來中國農業的方向: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

農業業態是指多元要素融合而成的不同農產品(服務)、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業經營組織形式。

由於農業資源要素的多元性,近年來通過不同方式的資源融合,已催生出服務型、創新型、社會化和工廠化等多種農業新業態,各種業態發展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

服務型農業新業態

通過產業鏈的橫向拓寬,產生了休閒農業、會展農業、景觀農業、創意農業、陽臺農業等服務型農業新業態。

1.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可以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

休閒農業整體進入成長期,市場競爭逐漸加劇,面臨轉型升級。目前,休閒農業在我國已呈全面發展態勢,產品日漸豐富,規模不斷擴大,利潤加速增長。但市場遠未飽和,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預計全國休閒旅遊市場將超過80億人次,遠高於現階段年接待22億人次的規模。

隨著越來越多的主體參與,休閒農業的競爭將逐漸加劇,一些起步早、發展較快的大中城市周邊地區,休閒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已顯急迫。

2.會展農業

農業會展就是有關農業的展覽和會議。展覽是指各種農業博覽會、交易會、訂貨會、展覽會,會議則包括各種農業論壇、洽談會、交流會等。

會展農業增速放緩,市場趨向成熟,總體進入競爭整合階段。從增長潛力看,未來新開發的農業展會和農業節慶活動數量增速將放緩,整體進入競爭整合階段,今後發展更多的將是打造會展品牌,增強展會、節慶衍生產品開發以及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等。

3.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處於萌芽期,目前多以創意元素的形式融入休閒旅遊產品開發中,市場份額小。創意農業包括產品創意、服務創意、環境創意和活動創意等,目前主要以產品創意和活動創意為主。

在產品創意方面,主要是通過將產品功能與造型推陳出新或賦予文化新意,使普通農產品變成紀念品,甚至藝術品,從而身價倍增。在活動創意方面,主要是指通過定期或非定期舉辦創意活動,提高消費者體驗價值。

創意農業目前尚未具備較大規模的市場份額,由打造創意到形成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陽臺農業

陽臺農業從字面理解就是在陽臺空間上搞農業生產,它具有與地面土壤空間所具的所有作用,但從技術角度說,陽臺農業所涉技術更趨高新性,栽培模式更趨無土性,生產產品趨觀欣賞性與自給性。

陽臺農業開始走進城市,實行栽培無土化、設備智能化、空間集約化,一些大城市發展較為迅速,部分地區的市場上已出現矮化的番茄、蘋果、桃子以及盆栽青菜等,展示了都市型現代農業新形態,滿足了市民對美好環境和休閒生活的需求,正逐漸成為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