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孔子最后闻的那个道使得他不觉得夕死可矣,会如何?

心大压烂肺


提问者真是太实诚了。

这就好比听到李白说:“白发三千丈”,提问者一定会问:三千丈的头发,他怎么挽起来?

或是听到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古希腊的诗指的是戏剧),提问者一定也会问:《俄狄浦斯王》里有一个斯芬克斯怪兽,看来历史上一定出现过这个怪兽了啊!

……等等,不再举例,只是说,提问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完全没有进入到其语境中。逻辑也不通:夕死可矣强调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其实,对这句话的理解,古代确实是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解释,但都不是说孔子现在还没有闻道,也不是说他闻道了就要去死。

我们考察汉晋时期的注疏,会发现,汉晋时人把“道”,解释为“有道”,也就是“公平正义”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孔子说:(现在天下暴虐无道,如果)早上能看到天下重归有道,那么晚上就死了我也死而无憾啊!

所以,这句话就变成了一种孔子对所处时代不满的愤激的呐喊。

当然,现代人肯定觉得这句话的解释太奇葩了,但没办法,当时的古人就是这么理解的。你要想理解汉晋时期的古人,就得跟着他们去这么理解,才能进入到他们的精神和历史世界。至于对错,那是另一码事儿。

等到了宋朝,估计朱熹也觉得汉晋人士的理解挺奇葩的,就提出了一个解释,当然,朱熹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但他的解释和今天我们通行的解释是相似的:

孔子说:道,就是事物的绝对的规律、天理。如果能够领会这个道理,那么我就算接着就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所以,这句话强调的是,只要闻道了,就没有遗憾了。

这是一个比较朴素的解释,在今天也比较通行。

综上,这两种解释都不是说:朝闻道,夕必须死,而是强调“夕死可矣”。

这是强调没有遗憾,而不是必然、必须去死,不死不行。哈哈。


danyboy


这句话反应了晚年孔子对悟道的渴望,也反应了他对生死的困惑。这里的“道”不是道理,而是常道、大道,即宇宙第一因。很显然,孔子最终未通大道,他的学问只局限于“人伦之道”,没有达到老子、庄子那样的高度。

如果孔子理解了大道、常道,对于生死的认知就不同了, 他就不会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话了。因为道化天地,天地化万物,人的生死不过是遵循天命罢了,一切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生死之感是无足轻重的,由生到死反而是一种自然之感,人并不会感到困惑。


丁哥说道


蠢货,畜生都知道乐生恶死,何况是人?以孔夫子之圣,怎么会说出这么SB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闻了道就得死,有病啊?我不闻道好好活着不行啊?孔夫子这是比喻,比喻朝闻道,昨日种种死,闻道之后,昨日的我以死,今日的我重生。如此而已,1+1=?如果你觉得是2,你就别了解传统文化了,举一反三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技能。。。


我是坏蛋001


会抬杠呗,孔子自己与自己抬杠玩。

玩完了,再去死。

这下你能满意不?

孔子的意思,我早上有一个好想法,即使往上死了我也很满足。

你非要说,我早上得到一个想法是我不想死,这与你晚上能不能死有什么关系。

你算什么东西,说不想死就一定不死?

世事无常啊。


在路上61281823


实话说,孔子的虚心求学,渴慕闻道的思想、行为是可取的,但孔子到死也未得老子所传的道,孔子只追求了魂里的东西,灵里的没得到。而叫人活着的乃是灵,是人最高层次的东西,所以孔子只能当个老师,不是个先知。道是灵,是宇宙的创造者,天得清,地得宁,人得生。


风华正茂135672356


哎,朽木不可雕也。😂

你都理解的啥?

“知道一个道理或者理清楚了一种规律;就算是明天出意外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