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标志性建筑之一——第一楼“文峰塔”

●高度位列国内青砖塔之首?

●与上贤塔、冀村塔本为一塔?

●塔内居然供奉着十二生肖?

汾阳古称汾州,当地有句俗语“看不见碱场塔,哭得恓惶煞”。这个碱场塔就是汾阳的文峰塔。因塔建于今汾阳的建昌村,所以也俗称“建昌塔”。建昌村从前叫碱场村,因地势低洼、水碱过重而得名。


汾阳标志性建筑之一——第一楼“文峰塔”


汾阳的文峰塔以高出名,号称“天下第一塔”。到汾阳去游览文峰塔,附近的老人就会给你念叨:“汾阳有座碱场塔,距天只有二尺八”。汾阳文峰塔现在的准确高度是84.97米(维修前残高度80.12米),其高度在全国砖塔中确实名列前茅,也是我国现存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5日,汾阳文峰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4月2日,迎着春日阳光,记者来访汾阳文峰塔。远远望去,琉璃制作的塔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塔身巍峨,塔沿四周飞檐上挂满了风铃,还没到近前,就听到了一片叮当之声。走近后抬头仰望,会有种塔要向一边斜斜倒下去的感觉。

一塔分三塔的传说

因为地缘关系,汾阳、文水有很多民间传说都相互关联。

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文水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上贤塔北面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土沟,宽约25米,长约10公里,形状酷似一条龙,当地人称之为土龙沟。当时的皇帝担心土龙升天,皇位受损,便命能工巧匠在土龙沟南端建塔镇之,名“镇龙塔”。由于塔高耸入云,塔顶直插云霄,搅得天际不安,惹怒天上神仙。玉帝大怒,遂派张天师施法,一鞭将塔打为三截。塔尖往西飞出30里,落在了汾阳碱场村(今汾阳建昌村),塔身留在了上贤村,塔底座则被震到了汾阳的冀村。因此上贤村和冀村的塔都没有塔尖,只有文峰塔有塔尖。

还有一个类似的传说,古时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白天晚上都有太阳,玉帝便命自己的外甥二郎神挑了两座山去除掉一个太阳。二郎神担着两座大山,不分昼夜去追太阳,结果在上贤村被上贤塔挡住去路。塔高耸入云,“离天只有二尺八”。二郎神心急追日,便放下两山,抽出扁担用力抽在塔上。一声巨响过后,挡路的高塔被抽为三截。三座塔由东向西排成一排,成了上贤塔、冀村塔和文峰塔。而二郎神放下的山,就形成了吕梁山和太行山。

在汾阳、文水,还有个口口相传的说法,“上贤的根根,冀村的身身,建昌的尖尖”,也是跟这两个民间传说类似,不过一塔分三塔的部位略有不同。

其实据史料考证,这三座塔并不属于同一时期的建筑。可能是因为外形都是八角砖塔,加之文水上贤塔的特点是没有塔尖和塔基,已毁的冀村塔则有基无顶,汾阳文峰塔有顶且高。当地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塔的特点,赋予了它们神话色彩。

昌盛汾阳文脉的期许

全国各地以“文峰”二字冠名的塔很多,文峰塔也称风水塔、文笔塔。大多是古人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双重意义。

汾阳文峰塔位于汾阳市城东两公里的建昌村,据考证,应建于清初。2012年,国际著名建筑结构专家、世界级古塔纠偏大师曹时中考察汾阳文峰塔后,曾赞此塔“挺拔峻秀、结构合理、科学实用”。

据清康熙时期《汾阳县志》记载,汾阳文峰塔由明末进士、汾阳人朱之俊父子倡议集资而建。朱之俊,字擢秀,号沧起,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与傅山交好。

《汾阳县志》载:“城东五里魏家碱场,庵后有文峰塔。顺治间,朱沧起曰:‘汾西山耸立,而巽地(东南方)无文峰塔以应之,为缺陷事’。”该志“科目”卷中记载:“朱临,字咸贞,朱之俊子,顺治四年(1649年)拨贡。康熙四年(1665年)授龙南(在江南省南部)知县,十年丁艰(父丧)归葬亲,碱场塔继父志续成之。”

朱之俊认为,汾阳地势西高东低,西面有石盘山高高耸立,东南则是低洼的水碱地,在风水上来讲,不利于当地文运。于是就倡议在东南低洼之地建一座高塔呼应西面的高山,期望家乡多出文人才俊。

朱之俊用心之良苦显著地体现在他的“风水”整体构架中,在石盘山上建玄天上帝庙,以象征官帽;在文湖畔建文峰塔,以象征墨海和文笔;在冯家庄架设引“马刨神泉”之水的攀龙桥,以疏通文脉。文峰塔为笔,文湖为砚,石盘山为笔架,希望以此来昌盛汾阳的文脉。

这其中文峰塔则是浓墨重彩之笔,是最标志性的建筑。传说每年冬至时,汾阳文峰塔的影子正好落在石盘山玄天上帝庙的山门上,所以石盘山也叫笔架山。可惜石盘山上的玄天上帝庙已毁,无法考证这个说法。

文峰塔建成后,汾阳当地确实出过许多进士、举人。历史的巧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汾阳当地自古重文之风。时至今日,汾阳当地有学子中、高考时,仍有不少家长会到文峰塔附近烧香求愿,以期自家孩子能“鱼跃龙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