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改革能否落實到位是發展轉型成敗的關鍵

記者 於海榮

“新體制‘四梁八柱’的設計已經基本齊備,現在的問題只在於能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使他們都落實到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能不能夠有效地執行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的各項決定切實推進改革,那是發展轉型成敗的關鍵。

吳敬璉11月19日在“第九屆財新峰會:全球共探路”上發表視頻演講時做出上述表示。

吳敬璉:改革能否落實到位是發展轉型成敗的關鍵


吳敬璉回望中國改革四十年的歷程稱,提高發展質量和推進改革開放,始終是貫穿其中的兩條主線。也是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必須面對的兩個基本問題,正確解決這兩個問題關係著中國的未來。

“提高發展質量的實質和核心是增進經濟效率的提高,但是對提高經濟效率和改革開放之間的關係的認識,是經過一個很長的認識過程的。”吳敬璉回憶稱,1981年出臺的經濟建設十大方針,明確提出經濟建設要圍繞提高效率的目標,為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了正確的判斷標準。但十大方針將工作的重點放到直接調整經濟結構上,把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之放在一個輔助的地位,導致這些措施僅執行了兩三年就放緩、停止了。

在分析了前蘇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未能成功的原因後,在制定1996年-2000年“九五”計劃的過程中,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轉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吳敬璉認為,“九五”期間,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得一定進展,但“十五”期間出現回潮,產業重型化,各級政府通過海量投資建設一些形象工程。

儘管2006到2010年的“十一五”規劃重新規定了以提高效率、轉變增長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通過多方面改革來消除體制性的障礙,但是“由於市場化、法制化的改革沒有取得進展,特別是在2004年出現經濟過熱以後,主要採取行政手段,有保有壓,有浮有控的調結構,結果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了”。

吳敬璉稱,到“十一五”結束,經濟方式轉變仍然十分緩慢,由於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仍然沒有取得明顯成效,使得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宏觀層面的貨幣超發、債務積累,槓桿率升高,以及社會矛盾凸顯,這促使了朝野有識之士發起了重啟改革議程的呼喚。

十八大做出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的歷史性決定,十九大更是提出,要實現從高速增長階段到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

吳敬璉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條件,是建立起一個好的體制,或者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所說的,構建起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節有度的現代經濟體系,“目前我們具備了構建這一體系的許多重要條件”。

他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構建這一體系制定了頂層設計和路線圖,既要求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能夠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也要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實現上述這兩方面的要求,就為高質量發展轉型提供了可期待的制度基礎。

“新體制‘四梁八柱’的設計已經基本齊備,現在的問題只在於能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使他們都落實到位。”吳敬璉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