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记忆:两厂合一

两厂合一

三线记忆:两厂合一

黄河从远古时代流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奔腾不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就像这条长长的河流一样,后浪推前浪,一波连一波,薪火传承,继往开来。前进,伴随着身边的黄河巨浪,闯关夺隘,高歌向前,一路呼啸着,拼搏着,也迎来了充满美好希望的二十一世纪。

2001年1月1日,一个新世纪降临了,一个新千年到来了,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豪情满怀的喜迎新千年的到来。

此前的三年,也就是公元1998 年,那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年份。亚洲刚刚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以及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损失惨重,经济一厥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们移师香港,准备再打一场投机战。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冲击和影响,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金融风暴便已兵临城下。“软着陆”不到一年,中国经济刚从两位数的高通胀中走出,眼看要转入平稳轨道,却又要面对通缩“脱轨”的风险。外贸由高增长变成了负增长,产能过剩,资金占压,全国多个行业部门亏损严重……期间,最为典型的是——

1998年1月13 日上午,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的工人们把机器上配件、锭子、梭子都一一卸下,剩了一个生铁的主机架,用铁锤敲打。机架很结实、很硬,他们得用力地砸,轮流地干,直至机器成为一堆废铁。随后,几位工人跟着装废铁的车去了上海钢铁三厂,看着吸铁盘把成为破铜烂铁的废机件吸起来,放进熔炉化成红红的铁水。

从这天起,上海申新九厂3000 多工人走出了厂门,下岗分流或自谋职业。这就是当年闻名全国的压产改革第一锤。

紧接着,煤碳、冶金、军工、建材、化工等等行业步其后尘,纷纷遭遇了企业的寒冬。不少企业在确定破产关闭时,成百上千的职工赶到厂里,跪在地上嚎啕大哭: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啊……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与当时不少国企同样,他们也存在着同样的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一是管理体制还没理顺,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是思想观念转变滞后,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是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技术进步迟缓,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企业负担沉重,经营艰难,效益下降和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

尤其是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通病,导致企业逐渐失去了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虽然经过历届领导班子的积极努力,但始终走不出生存发展、困难重重的困境。

黑云压城城欲摧。资料显示,仅1997 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突然下滑,不仅致使全年经济增长8.8%,明显低于上一年的9.7%,最明显的是,通货膨胀率从8.3%骤降至0.8%。

三线记忆:两厂合一

怎么办?刚刚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钢铁般的意志铁腕治理,“保 8”作为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被提上议事日程:一是紧缩银根,各银行严格清贷;二是限产清库,绝不能再搞大干快上。首当其冲的是国企改革,减人增效,关停并转等等。而此时,前进也处在一个步履维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这场大危机中,前进出现了前所末有的重大亏损,银行限制贷款,资金链几近断裂,利润也相应下滑,负增长600 多万元。职工工资福利大大缩水,往日令人羡慕的风光不再,岌岌可危。

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的意见》,全面取缔和严格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非法采矿、非法承包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限期停产整顿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矿山,重点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和优势矿产开采过量的问题……

国家大刀阔斧地清理整顿“矿产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的收缩,势必影响着民爆产品的波动,其结果是令人不寒而栗。

前进的日子难以为继,这也让主政者们再也高兴不起来,心中如同打翻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说不上什么滋味……尤其是在一次产品广交会上,不少商家把目光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厂,而对于前进、工农这两个知名企业的产品,却无人问津,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厂。为力保“前进”的牌子不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吹掉,公司领导层跑山西、去安徽、进北京,在销售上大做文章,千方百计希望找出一条生路来。各级政府部门也完全理解并给予积极支持。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前进是保住了,可心儿很快又悬了起来。因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的余波依然存在,市场不畅,成本增加;银行紧缩银根,资金缺口很大,只好拆了东墙补西墙;已经运行了十几年的装置设备迈入了“衰老期”,毛病不断;企业亏损严重达到 2000 多万元;原料捉襟见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负债率高,他们的钱包开始瘪了,甚至到了不能正常发放的地步。

最为紧迫的是,下一步向何处发展?是继续上规模,还是“转战”其他项目?从上到下一片茫然,人们情绪低落、军心不稳……

内外交困,前进在艰难中熬到了1999年。而这一年,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工业的地域之隔、企业之隔、产品之隔……似乎一夜之间都没有了界线,也不再是那种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而是开始流行起什么“抱团取暖”、“强强联合”、“借鸡下蛋”、“弯道超车”等新的词语。唯有合并重组、“强强联合”,才能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以全新的面貌应运而生,才能在瞬息万变、竞争残酷的市场博杀中,站稳脚跟,傲立潮头。

前进和工农也不例外。

1999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前进和工农 “两厂合一”,改制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以期打破过去那种“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

两个企业的合二为一,是省委省政府的果断决策下,省国防工业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重组后的核心是要加快战略性调整步伐,把强强联合的优势发挥出来,增加市场占有率,加快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强企业总体竞争实力。

两厂合并初期,就像两股河流,在交汇时也激起千层浪。可以说,工资待遇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根据“两厂”部分职工描述,当时人们的思想是乱成一锅粥,说啥都有,众说纷纭。

当时,有不少人曾以“工农吃肉,前进喝汤”来形容当时两厂的情况。郭守阁至今都记得,工农机械厂的效益好,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工人收入待遇,相对而言,均高于前进化工。而前进化工厂则不同,且不说农转非人员基数大,包袱重,仅产品的销路而言,也不能与工农机械同日而语。

会议开很沉重。当主持人刚把上头的精神传达后,台下就热油锅里倒进了一瓢冷水,顿时炸开了锅。“前进厂的包袱凭啥要我们一起来挑,这不是明显的不公允吗?”

“可不是咋的,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我们不同意!”工农厂的人是一千个不情愿,过去是一个人吃一个馒头,现在要掰两半两个人吃,自然是心有不甘。

三线记忆:两厂合一

“这咋就不行了,那兔子死了,狐狸还会感到悲伤。何况前进和工农本身就是一家人呢?”对于前进厂的人来说,合并了或许还能看到生机和希望,他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表示愿意合并,他们也希望通过合并后能在效益好的工农厂里分上一杯羹,提高一下生活质量。台下大伙是你一言他一语,争吵的很激烈,而坐在主席台上的却个个是一言不发,他们此时心里也很纠结。

面对两套机构重叠,部门职能交叉,合并后两个单位领导如何任职,企业由谁来掌控……这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都能说得清楚的,若说谁没个私心那是假话,也是不可能的。可此时又能怎么表态呢?

大伙也都知道,即便是大家再怎么吆喝,谁也阻断不了合并的步伐,这明摆着的事。况且合并,对整个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方向,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不合并,仍各自为战,那将是死路一条。说白了,关键的是人心,说不同意吧,明显是有悖上面的指示精神,现实情况也不允许。可说同意吧,弄不好会在群众中落个“败家”的骂名……只不过这些话没人站出来明着说罢了。

千说万说,这表态的话总得有人站出来说,可由谁来说呢?良久的沉默后,大伙把目光盯到了工农厂厂李克敏的身上。

李克敏也是厂子里土生土长起来的干部,几十年风里来雨来去,让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上来,从骨子里他是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他熟悉厂里的一草一木,对厂里情况是了如指掌。如此吵吵闹闹下去,即使再有个十天半月也理不出啥头绪来。此时,他心时很清楚,作为一把手,他的态度就风向标。

无论是基于民爆市场的严峻形势,还是立足省国防工业本身的发展,都需要两强联合。况且这次两厂合一对河南的整个民爆行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见大伙都看着他,他起身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前进和工农同属省国防工业的骨干企业,在当下的市场中,如果仍然分庭而立、各自为战,势必会削弱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两厂合并,产品结构互补,将会让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加,形成强势品牌,从而牢牢把握话语权,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从这一点来讲,两厂合并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手,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联合重组,这对省国防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包括两厂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个人完全同意!

理不辩不明,事不说不清。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后,工作开展起来也就顺水顺风。在省国防科工办提出的“资源重组、企业再造、品牌整合、市场创新、形象提升、效益提高”的整合原则上,最终形成了一个让上下左右都满意的“两厂合一”的模式:即,两厂合并重组为一个法人企业,实行交叉任职、统一薪酬标准、中层竞争上岗,对人财物、产销供、内外贸内部核算和统一管理。

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根据省政府指示精神,省科工办领导专门在两厂各自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分别宣读了《两厂合并重组协议》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至此,公司制的“两厂合一”工作在既尊重历史现状,又着眼未来发展中拉开了帷幕: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组建筹备组织机构、制订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签署合并重组培训和宣传等工作。资料表明,该阶段工作计划历时30天完成。

第二阶段是组织实施阶段。主要完成资产划转和方案审批手续;公司第一次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办理工商税务变更手续;资产交接和财务并账等工作。

第三阶段是后续的完善阶段。机构的设立,职能的确定,对干部的配备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尤其是在人力分配上,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精简合并机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原来两厂40多个处室,整合缩编为19个部室,并对整合后的部室职能重新核定,编制出各项工作流程图。基本上实现了结构化重组,扁平化设置,流程化管理。对个别临时性、阶段性的专项工作,设置了非常设的机构,以保持了组织机构的精干高效。

为使年轻有为,学有所识,干有所成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实和增强中层干部队伍的朝气和活力,合并后的前进公司,还按照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原两厂中层干部全部解聘,严格按照干部年度任期考核情况和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年龄偏大的中层干部激流勇退,主动让贤,实行编外离岗。期间,彭念顺、薛恒玺等第一代军工主动带头要求退下来,让前进的接力棒交给了新一代的前进人!

整合后的干部队伍由过去的同期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平均年龄由41.5岁降低为37岁,大专以上学历由过去的60%上升为95.19%,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从1999年始,性质为国有独资公司的“河南省前进化工责任有限公司”正式运行。这项工作既推动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又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激发了员工为振兴企业而努力工作的主动性,从而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