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太好了,今後出門再也不用坐船了。”

10月5日, 在營山縣綠水鎮沙橋村, 一位林姓大爺走在不久前竣工通行的林家壩渡改橋上激動地說,“這不光是一座橋, 更是為百姓鋪就的致富路。”

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林家壩大橋

林家壩大橋只是營山“渡改橋”的一個縮影。 為給沿河臨水群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條件, 更好地助力群眾脫貧致富,近年來,營山縣發起了一場“渡改橋”建設攻堅戰,消除部分渡口安全隱患, 極大地改善沿河群眾出行條件,受益群眾達10餘萬人次。

告別“過河難” 助民奔富路

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營山縣境內無大江大河,但支小河流眾多,現有4條通航河流和4個通航水庫,通航里程270公里,涉及有船鄉鎮25個、渡口56處,絕大部分渡口地處偏遠鄉村,普遍離主幹道遠,交通十分不便。“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成為很多被河流阻隔出路的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家住帶河鄉河灣村的劉先建曾是其中一位。10月6日上午10時許,我們在帶河鄉陳家潭大橋看到,河灣村村民劉先建騎著一輛農用三輪貨車從河灣村向鄉場上駛去,車上滿載著萵筍、蘿蔔等各種蔬菜。而在5年前,他做夢也不敢想地裡的蔬菜能變成“金元寶”。

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據介紹,流江河像一條玉帶,纏繞著帶河鄉,也將該鄉河灣、青山、小埡和帶河4個村、5000餘名村民困在了“玉帶”裡。長期以來,村民要出村,必須坐船。不管是上學、就醫還是買農資、運輸農產品,船停擺了,什麼事都幹不了。談起沒有橋的種種不便,河灣村黨支部書記熊洪文直搖腦袋,“最可惜的是像劉先建一樣的種植戶,家裡種的水果、蔬菜因為運輸不便,幾乎都爛在了地裡。”

2012年,“渡改橋”項目落地河灣村的陳家潭渡口。經過一年多的艱苦修建,2013年9月,陳家潭大橋正式竣工投入使用,4個村的村民奔走相告。

“如今,批發商直接開車到地裡收水果和蔬菜。農閒時,我開著電三輪到場上去賣,來回約10分鐘車程,一天可以現摘好幾車去賣,真是太方便了。”劉先建告訴我們,他家種了5畝地蔬菜,這幾年每年收入上萬元。

“近幾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渡改橋’工程,多次召集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年度‘渡改橋’項目建設任務和推薦方案,並在項目建設資金上給予較大支持。”營山縣海事處主任何毅告訴筆者,自2010年以來,營山縣投入資金2億多元計劃建設“渡改橋”及脫貧幫扶橋42座。其中,已完工24座,今年續建3座、新建14座,2019年開工建設1座。

三級監測 嚴控“渡改橋”質量

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營山縣境內的儀隴河、營山河、消水河在黃渡鎮交匯並流入流江河,河流連通了該鎮7個村。長期以來,村民們只能依靠小木船、機動船出行,遇到極端天氣便寸步難行,生產生活十分不便。

日前,我們在黃渡鎮金臺村的小埡口“渡改橋”建設現場看到,工程車來回穿梭,挖掘機揮舞雙臂忙個不停。在河岸兩邊,不少村民圍觀著施工進程。“我們都盼望著這座橋能早日修成。”村民任先華告訴我們。

小埡口“渡改橋”全長129米,橋樑引道路基寬度7.5米,路面寬度6.5米,為四級公路標準。據現場施工方負責人介紹,小埡口“渡改橋”項目於今年3月開工,力爭明年初完成項目施工。

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為了促進“渡改橋”項目建設,營山縣海事處成立了“渡改橋”工程建設項目部,明確“渡改橋”建設時間、建設規模、建設標準、投資結構、補助標準等重要事項,並將責任落實到人頭,加快推進“渡改橋”項目建設。同時,嚴格質量監管是“渡改橋”重中之重的工作,縣海事處制定了本項目設計變更和計量支付實施細則,並實行施工自檢、監理獨檢、監督抽檢三級實驗監測模式。即先由施工單位自檢合格並經現場監理確認後申請監理抽檢單位進行獨立抽檢,監理抽檢合格後由監理工程師確認後再申請政府監督抽檢單位進行監督抽查。同時,“渡改橋”項目還要接受相關部門和當地群眾的監督。

投資2億多!營山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將不再靠坐船出行……

“渡改橋”項目的實施,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而且成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到2020年,全縣將完成所有“渡改橋”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