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在黃埔畢業生中擁有五個“第一”,為何卻被稱“常敗將軍”

胡宗南是國民黨軍隊的骨幹成員,一生坎坷,頗具傳奇色彩。從最初的一名小小教書先生,到投筆從戎,歷經東征、北伐、抗日、內戰,身經百戰,成為了坐擁數十萬軍隊的“西北王”和黃埔系少壯派的翹楚。在黃埔軍校學生中,擁有五個“第一”的頭銜。是哪五個“第一”呢?

胡宗南在黃埔畢業生中擁有五個“第一”,為何卻被稱“常敗將軍”

(胡宗南舊照)

一、棄筆從戎,投身黃埔。

胡宗南1896年出生於浙江鎮海,年幼喪母,7歲隨父來到孝豐生活。其父好逸惡勞,酗酒、賭博、抽大煙,把家裡折騰得一貧如洗。胡宗南在親戚的幫助下勉強讀完中學,畢業後在孝豐當地一所小學任教9年。

穩定的教師生活,沒能禁錮住胡宗南那顆躁動的心。28歲那年,他報考了黃埔軍校,並通過了初試。然後,從朋友處借來了一筆路費,隻身一人跑到黃埔軍校參加複試和體檢。

但令他無比沮喪的是,考官嫌他個頭太矮,身材瘦弱,把他淘汰了。

也該胡宗南出人頭地。正當他和考官爭得面紅耳赤之際,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聞聲而來,被他的一片赤誠打動,破格錄取了他。

很快,胡宗南在軍校就嶄露頭角,廖仲愷欣賞其才幹,將他推薦給了蔣中正。由此,胡宗南的命運就和蔣中正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1924年11月,軍校畢業的胡宗南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胡宗南在黃埔畢業生中擁有五個“第一”,為何卻被稱“常敗將軍”

(胡宗南北伐舊照)

二、南征北戰,戎馬一生。

胡宗南最初從一名機槍連排長做起,先後參加了北伐戰爭、“圍剿”紅軍、抗日戰爭和內戰。逐步展示了其軍事才能,也得到了蔣中正的賞識和重用,屢破黃埔系軍官升遷記錄,成為“少壯派集團”核心人物。

1936年4月21日,胡宗南被任命為第一軍軍長,成為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軍長,而後率部大舉進犯紅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胡宗南奉命率部參與淞滬會戰。7月13日被任命為第十七軍團軍團長,又成為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軍團長。由於準備倉促,胡宗南在戰鬥中損失慘重,被迫撤離。

1938年,胡宗南秉承蔣中正“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對我陝甘寧邊區實施嚴密封鎖,建立起了一條長達幾百公里的封鎖線,高舉反共大旗。

1942年,胡宗南被蔣中正提拔為第8戰區副司令兼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司令,對我軍的襲擾更加肆無忌憚,給我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西北王”的名號由此叫響。胡宗南也成為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

1944年,蔣中正將胡宗南所在的第8戰區劃入了第一戰區,任命陳誠為司令員,胡宗南為副職。胡宗南內心不滿,屢次頂撞陳誠,暗中下令各師團不得聽從陳誠調遣。時值日軍土肥原軍團入侵中原,國軍節節敗退,胡宗南率部反擊,擊退土肥原。

於是,蔣中正將陳誠調離第一戰區,委任胡宗南為第一戰區代理司令長官。1945年7月31日,胡宗南轉正,成為了黃埔畢業學生中的唯一的戰區司令長官,手握近50萬大軍。

胡宗南在近10年的戰爭生涯中,為蔣中正立下汗馬功勞,由此成為黃埔系中,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第三顆將星的人。

胡宗南在黃埔畢業生中擁有五個“第一”,為何卻被稱“常敗將軍”

(胡宗南在延安舊照)

​三、深受恩寵,官運亨通。

胡宗南和蔣中正都是浙江人,兩人的老家相距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加上胡宗南是黃埔一期的學生,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深受蔣中正的寵愛和欣賞。

在蔣中正的不斷提攜下,胡宗南成為了升遷速度最快、統軍人數最多、佔據地盤最廣的封疆大吏。

四、志大才疏,臨陣脫逃。

但胡宗南在掌控軍隊大權的十幾年中,並未展現出多少卓越的軍事才能,只知道對蔣中正惟命是從,沒有整體和長遠的戰略眼光,缺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膽量和氣魄,好謀無斷,貪生怕死。

1947年的《人民日報》,對胡宗南作了這樣的描述:“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陰險虛偽的常敗將軍。”

胡宗南最後的掙扎是在四川西昌。

1949年底,我軍攻克成都後,胡宗南已是苟延殘喘,率殘部一萬餘人逃竄至西昌。

1950年3月,我軍對西昌發動了總攻。26日深夜,胡宗南拋棄了正在前線作戰的官兵,獨自乘機飛往海口。而後於4月4日逃到臺灣。

至此,這位叱吒一時的“西北王”,成了亡命天涯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