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最慘的總督

清末最慘的總督

葉名琛

葉名琛,字昆臣,生於1807年12月21日,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家庭薰陶,葉名琛在少年時就"以詩文鳴一時"。不到18歲,他就考取貢生,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不到40歲,他就被提升為廣東巡撫。咸豐二年(1852年)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葉名琛生前叱吒風雲,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變亂紛起的環境中,多少總督、巡撫因不能應付時局而落馬,但偏偏葉名琛深得咸豐帝寵信,穩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位置八九年。這當然與葉名琛深諳做官之道以及在鎮壓廣東地區各種叛亂、起義時乾脆利落和心黑手辣有關。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戰爭開始後,葉名琛上書咸豐帝,說道:" 默唸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可見他是把作戰的希望寄託在民眾身上。

事實上葉名琛,一方面表現得非常鎮定,他"高談尊攘,矯託鎮靜,自處於不剛不柔、不競不繡之間" 。當英軍三艘軍艦越過虎門、攻佔廣州東郊的獵德等炮臺時,葉名琛正在閱看武鄉試。他聞訊後微笑著說:" 必無事, 日暮自走耳。但省河所有之紅單船及巡船,可傳諭收旗幟,敵船入內,不可放炮還擊。" 次日,英軍攻佔省城對岸河南鳳凰岡等處炮臺, 葉名琛聞報後仍不動聲色, 繼續閱看武鄉試的馬箭比武。他的部下卻害怕了, 說" 風大, 難馬射,請早收圍" 。葉名琛這才退堂,招集各官到督署商議對策, 斷言十五日無事。

葉名琛的鎮定,首先來自他的巫術活動。原來他在總督衙門建了一個" 長春仙館",裡面祭祀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一切軍機進止都取決佔語。其過十五日無事,就是兩個大仙告知的。而廣州城恰恰十四日淪陷。當時民謠曰:"葉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無事。十三洋炮打城驚,十四城破炮無聲,十五無事卦不靈。洋炮打城破,中堂仙館坐;忽然雙淚垂,兩大仙誤我。"

但是,另一方面,葉名琛還是作了積極迎戰準備的。除了發佈告示懸賞殺敵外,他還下令整備團練二萬餘人。各地民團積極響應,"城廂內外,各榜長紅,約剿殺外人, 同仇敵愾"。民團的騷擾也有一定的效果:其一,他們用裝滿火藥的沙船襲擊岸邊的英軍軍營,雖然沒有炸死他們,也著實嚇唬了這300名士兵。其二,他們沿用赤壁之戰的火攻之法,用四隻筏子,點燃後漂到英艦旁,造成了英軍的混亂。其三,英軍的一艘小船,曾經碰觸到民團拋擲的火藥瓶,燒燬。

廣東水師也發動了襲擊。比如,他們安放的水雷爆炸,可惜稍稍提前了一些。再有,廣東水師的幾艘戰船曾經炮擊兩艘英艦達二十分鐘。同時,水師船隻不停地騷擾英軍補給船,並發動對英軍駐紮地的火攻。

1 8 5 8年1 月5 日,葉名琛被俘後被擄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艦" 無畏號" 上。如此高官被俘,英國人倒也沒有虐待他。而且總督自始至終也保持了一種凝然的氣節。據《香港紀事報》載, 軍艦上所有軍官很尊敬他。偶然有人上艦, 都向葉脫帽致意, 他也欠身脫帽還禮。他在軍艦上生活了48 天后, 即被解往印度的加爾各答。

時人評價葉名琛的, 罵者居多。但也有在葉死後寫輓聯執公允之論的。"公道在人心, 雖然十載深思, 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 想見一腔孤憤, 化作洪濤。"在印度, 葉名琛有兩首詩闡明自己的心跡。

其一曰: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雲一範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

其二曰:

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札猶傳節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鬥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茄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牆紅遍木棉花。

詩中所效仿的人物, 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民族氣節的名人。一範即北宋范仲淹,不僅心憂天下,而且戍邊時也是令敵人膽戰心驚之英雄。向戎,宋國的大夫,他在公元前5 4 6 年發動弭兵運動,親自勸說晉、楚、齊等1 3 國在宋國首都開會。此次謀求和平的努力,導致其後列國間十多年沒有戰爭,主要大國之間4 0 年沒有戰爭。葉名琛自比向戎,是要說明自己不死而隨英人走的目的。其中,蘇武的自喻也是此種目的。零丁洋之嘆, 以南宋文天祥自喻。高士之粟,說的是商末伯夷、叔齊兄弟倆,周朝滅商後,不食周粟而亡。使臣之槎, 是把自己比喻成了求和的使臣,符合以上向戎、蘇武的典故。

由此看來, 葉名琛是把自己的被俘當成是可以晉見英國君主的契機;他在被俘之初不自殺,是要留下一條命,向英國君主闡明大中華的和平意願,並藉機去反問英國君主。葉名琛後來對隨他而去加爾各答的僕人明確地說明了這層意思。惜乎此種心境, 不為史家和普通民眾解,更不為後人重視。葉名琛說:"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諸度外,原欲始終其事,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

在加爾各答, 葉名琛繼續關注時事新聞, 按時作息, 清早即要人給他讀報(翻譯給他聽)。後來,他得知晉見英國君王無望後,決定絕食。他於二月二十九日得病不食,至三月初七日戌時病故。臨絕並無別話,只說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