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陶朱棲幽處,

范蠡舊時林,

入山不見寺,

靜曲路幽森。

這是肥城陶山幽棲寺遺址石刻中的一首詩,也是對古靜隱幽的幽棲寺很好的註解。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陶山並不高,卻山勢險峻,植被茂盛,風光秀麗。這樣的地方非常適合佛家僧人在此參悟修行。然而,最早捷足先登看上這個地方的,卻不是僧侶,而是春秋時期據傳帶走西施隱居的中國商業鼻祖“商聖”范蠡。現在陶山上眾多的文物古蹟中,主要景點就有范蠡墓、范蠡祠和幽棲寺、朝陽洞、小泰山等。不過幽棲寺也已年代久遠,究其歷史已達兩千多年了。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據史料記載,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幽棲”、“西幽寺”。創建於秦代,初名幽棲祠,漢代改稱幽棲寺。它是西漢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在范蠡祠旁所創建的一座佛家寺院,唐、宋、金、明各代都曾對幽棲寺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擴建。香火最盛的年代,寺僧達800多人。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它在幾度興衰中飽經風霜,靜觀塵世喜怒哀樂。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走進幽棲寺,發現其建築多為現代新建的。不過如今寺內的地藏殿卻是遺存古建。

寺院住持告知,因年代久遠,幽棲寺早期的大部分建築都已譭棄,現僅存一座雕刻精美的唐代經幢,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中間刻有700多字詳細記載了寺、祠、墓的沿革歷史,現作為重要文物保存於泰安的岱廟內。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另外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宣和三年(1121年)、靖康元年(1126年)的石柱和柱礎構件都是擴建古蹟的實物見證。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重建幽棲寺大殿,並經明、清多次維修。文革時期,千年古寺毀於一旦。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據悉,幽棲寺最早的遺留文物為《唐貞觀趙懷相造佛像記》石碑,該碑通高約91釐米,寬約56釐米,其上部刻有三尊佛像,下部文字中有“唐貞觀元年三月七日”字樣。石碑字跡多殘剝不全,原放在韋陀殿南牆下,今移存范蠡祠內。其年月無考,以有貞觀字,舊稱為“貞觀碑”。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順幽棲寺東面彎曲婉轉的山路上行不遠,就是幽棲寺的塔林和塔院。塔林裡面石質墓塔林立,這是近些年在此修建法師墓塔時,發現土中埋有大量石塔構件,經過發掘整理,復立起來的由宋至明住持高僧墓塔十餘座。旁邊的塔院如今是法師師打坐修行生活的地方。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近年來,在幽棲寺附近發現並挖掘的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石碑共8塊,其中3塊為明代重修幽棲寺時所刻。其中一塊為明崇禎七年立,碑上刻有“太史公紀范蠡避地居陶,陶為通衢……”,另一塊石碑上刻有“幽棲寺何為而名世,以越大夫范蠡自春秋迄於今也”等字。

肥城陶山深的幽棲寺,建在帶走西施的范蠡歸隱處

兩千多年過去了,范蠡在陶山的歷歷往事在歲月的流失中漸行漸遠,湮滅於歷史長河中。依范蠡祠而建的這座幽棲寺卻在幾度興滅中述說著兩千年來的風雨滄桑,多少人世更迭,多少繁華如夢,幽棲寺一如歸隱的范蠡,與世無爭,靜靜矗立在這幽靜的陶山密林中聽風沐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