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何為“三希堂”

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視為三件希世之寶, 將其珍藏於養心殿內的西暖閣,此閣原名溫室,因藏此三寶,易名“三希堂”。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王獻之《中秋帖》▼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王珣《伯遠帖》▼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他親筆書寫的“三希堂”匾額,至今還懸掛在牆上,匾額兩側有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乾隆皇帝胸懷古今、博覽群書、勤政親賢。他曾說:“吾今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聖、希天之意”。愛賢,重德,順法天地自然的治國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何為《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內府收藏的歷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眾工,將其模勒上石,鐫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 供他人效法之帖。

帖中的字,是如何傳神的鐫刻在石頭上呢?

刻碑要先書碑,古代書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書丹,就是用筆蘸硃砂,直接在石頭上寫字以備鐫刻;另外一種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這種方法。首先用透明的紙,附在原帖之上,鉤勒出字的輪廓,再在鉤好的紙的背面,用硃砂再次反鉤出輪廓,故稱為雙鉤。然後覆於備刻的石頭, 以紙數層疊放於摹紙上,永石均勻砑磨,使硃砂粘於石面之上,據此鐫刻,而書家的原墨跡也得以完整保留。《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鉅製。製作過程,非能工巧匠不可勝任。

完成後,乾隆皇帝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可見對其愛憐之至。

其後,乾隆十七年,又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選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廣為流傳。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目前,《三希堂法帖》原石共495方,均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閱古樓平面為半月形,上下兩層,中間是天井。

閱古樓外景▼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三希堂法帖》裡面有啥?

法帖共分32冊,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書法叢帖,集歷代書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以歷史順序編纂,囊括了當時宮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跡珍寶。▼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閱古樓內石刻明亡之後,許多宮室舊藏流於民間。清康熙後,多次下詔搜討,乾隆時尤甚,致使歷代名家墨寶多羅致於宮廷。故此,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孫過庭、懷素、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宋徽宗、趙孟頫等歷代書法大家真跡都有集於此。

可以說研讀完《三希堂法帖》,對於瞭解中國書法歷史,就有了比較全面的基本認識。

《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學士、書法家梁詩正編刻的一部大型書法叢帖,規模之大、水平之高前無古人,共收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書法家作品,幾乎囊括了當時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跡珍品;自魏晉至明末書法大家的名帖盡收其中,按年代順序編次的一部書法通史。▼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作為我國古代最高藝術成就的精品,《三希堂法帖》是我國古代書法家為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書法藝術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朵奇葩。我們既可以從中欣賞到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高古神韻,又可用作臨摹、學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鑑賞價值、史學價值、實用價值。

看完上面的介紹,詩小編嚴重懷疑自己買到了一部假的《三希堂法帖》。

歷任三部尚書並編寫《三希堂法帖》的梁詩正書法▼

“三希堂”和《三希堂法帖》,原來是這三件希世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