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邑、官职、地域、部落名称皆可为姓,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三辑

乐正:所谓乐正,就是管理乐师与乐器的官。乐正本来是周朝时的一种官职,在朝廷上,很受皇帝重视。在《元和姓纂》和《尚友录》上都有"周官乐正,以官为氏。"的记载。由此可知复姓乐正便是传自周朝,得姓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南宫:《尚友录》上记载,南宫源自姬姓,是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而《世本》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两书中认为,南宫的得姓,与鲁国的南宫阅,居南宫有关。此外《通志·氏族略》上有"南宫氏是孟僖子之后,或文王四友南宫之后。"这一说法。所谓"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指的就是南宫括。据考证,南宫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贤士。他是周文王父子兴周灭纣时的一位贤臣。春秋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本来叫仲孙阅,由于居住南宫,所以才以南宫二字为氏。据考证,不论是南宫括,还是南宫阅,他们都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南宫氏的发源地在东鲁郡(今山东省境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采邑、官职、地域、部落名称皆可为姓,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三辑

赫连:从《通志·氏族略》上考证赫连氏是匈奴右贤王刘去卑的后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后,自称云赫连天,因此以赫连为氏。这方面的说法在《夏录》中也有记载。而《晋云》上则详细说明了赫连勃勃改姓的经过。从以上书籍可以知道,当初赫连氏在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原来是胡人,跑到中国来,并当了皇帝。同时他选用这个姓是费尽脑筋的。而且他们的始祖赫连勃勃在诏书中明确规定,只有他的正统嫡系子孙才得相袭此姓,其余支庶,只能以"铁伐"为氏。这个家族,都是匈奴的后裔,不过在共同的传统文化大熔炉中,经过温长的锻炼和融洽,大家早已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沧县一带)。

谷梁:1、古代将谷子称为梁,所以善于种植梁的氏族首领就用谷梁命姓,他的后代子孙遂以谷梁为姓,称为谷梁氏。2、以地名命姓。古代有个叫古博陵的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安平、安国等县),在郡中有个城市叫穀梁,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 命姓,称穀梁氏。因为在古代"穀"与"谷"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在春秋以后,谷梁复姓就慢慢演变成单姓谷或单姓梁了。

漆雕:1、漆雕是周代吴国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部落,部落人以部落名命姓,称漆雕氏。 2、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中有个叫漆雕开的。孔子劝他去当官,实现孔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漆雕很谦虚,说自己的才能还不足以治理天下。后来漆雕这个复姓就简化成单姓漆了。

淳于:出自姜姓,以国名命姓,是炎帝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

采邑、官职、地域、部落名称皆可为姓,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三辑

慕容:1、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2、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子车:为春秋时秦国公族子车氏之后。当时,秦穆公有个出名的大夫叫子车奄息。子车奄息的后代子孙就以子车为姓,称子车氏。但后来,秦穆公死后,将他喜欢的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和子车钳虎这三个贤臣杀了殉葬,子车奄息、子车仲行的后代子孙就多改姓单姓车了。

皇甫:1、出自西周。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2、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的后代。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 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 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 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 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 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 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采邑、官职、地域、部落名称皆可为姓,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三辑

鲜于:商纣王有个叔叔被封在箕(在山西太谷县东),称为箕子。在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时,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果然越来越荒淫残暴。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听得不耐烦,干脆把他关起来了。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

欧阳:关于欧阳一姓,《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有类似说法,并提出欧阳一姓出自姬姓的观点。欧姓和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原来,越王勾践于"卧薪尝胆,雪耻复国"之后,其次子蹄被封于乌程余山之阳,号称欧阳亭侯,不久,越王无疆在楚国的大军压境下失国,于是,蹄之后世子孙就以欧阳为氏,称为欧阳氏。而欧阳余山,据考证是在现在浙江省吴兴县的东方。得姓历史2300年左右。

采邑、官职、地域、部落名称皆可为姓,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三辑

拓跋:《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圭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

巫马:所谓巫马,本来是周朝时的一种官名,即掌管治疗马匹的官职。巫马氏正是由这种官职的后人以巫马为姓,称巫马氏。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印证,书中有关于他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以官为氏。"的记载。而《通志·氏族略》上有关于巫马氏的子孙,孔子门生之一的巫马施,曾经任单父的宰相的记载。巫马施精心于国事,可从史书记载中知道。巫马以后,这个复姓,就很少见名人出现,也可能是改姓单姓巫的原因吧。

仲长: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公族的后代中有仲长姓,称仲长氏,世代相传。著名人物有仲长统,仲长敖,仲长子光等。

东郭: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采邑、官职、地域、部落名称皆可为姓,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三辑

轩辕:从文献资料可知,轩辕一姓起源于5000年以前,其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据考证:一说如《史记·索隐》上所记载,认为是黄帝居轩辕之丘而有轩辕氏;一说是为黄近作轩冕之服,而被人尊称为轩辕氏。总之,两者都有可能,或兼而有之。一句话,如《汉书·古今人表》记载所言"轩辕,即黄帝也。"轩辕氏出自黄帝,其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这是无疑的。而"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县的西北。由此可见,河南新郑一带跟每个炎黄子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长孙:关于长孙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上记载所言,长孙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号反正跋氏,又是拓跋圭的长子,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二是《汉书·艺文志》上记载有长孙顺,认为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氏,但源流无从考证。总之,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多在2000年上下,少在1500年左右。

采邑、官职、地域、部落名称皆可为姓,百家姓里的复姓来源第三辑

宗政:据考证,"宗政"是由"宗正"所改,宗正本来是一种官名,为九卿之一,专门掌管皇室亲属的事宜。这种官职,从我国历史上头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历代相袭,仅在名称上有所不同。《通志·氏族略》上记载"汉楚元王交之孙刘德为宗政",由此可知,刘德因任宗正之官,其后世子孙"以官名为姓",称宗正氏,后称宗政氏。得姓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公孙:公孙复姓起源很多。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 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