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可歌可泣藁城後——元朝開國董氏事略考證三題

董元奔‖可歌可泣藁城後——元朝開國董氏事略考證三題

我們江蘇省宿遷市區西郊一帶的董氏是董仲舒的後裔,董仲舒自古被奉為一世祖。但是,本文我要談我們的近祖、董仲舒五十七世董俊。我擬用三章內容還原董俊的血脈流向宿遷的痕跡,以供其後裔知曉往昔,展望未來。

一、滅金亡宋立鴻功

董俊(1186-1233),字用章,真定藁城(今河北省藁城市)人。

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南宋主戰派韓侂冑的首級被主和派送往金國,宋金“嘉定合議”,宋寧宗放棄抗金國策,但是宋金雙方仍然在積極備戰。

金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7),董仲舒五十七世孫、藁城人董俊組織家族武裝,積極參加金軍對南宋的進攻。1215年,蒙古國王木華黎率兵伐金,圍攻藁城,俊率所部投降蒙古,並打敗金將武仙,迫使武仙投降,奪取了真定州。為此,1220年,木華黎授俊龍虎衛上將軍、行元帥府事,駐藁城;並升藁城為永安州,俊兼太守。1225年,武仙叛蒙,復歸金,俊再度攻克真定,穩定了蒙元的河北局勢。

降蒙元十餘年間,俊追隨蒙古人南征北戰。元太宗窩闊臺四年(1233),俊參加元軍對汴梁的圍攻,金哀宗出城逃跑,俊率兵追擊,死於陣中。

董俊死後,窩闊臺追贈其為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壽國公,諡忠烈。窩闊臺並責成俊長子文炳繼任永安太守,兼領俊原軍職。董俊的其他七個兒子都得到了妥善撫卹。1234年,文炳率所部參加了元朝滅金的戰役。

1259年,蒙元政權海迷失後垂簾聽政末期,蒙哥即帝位,忽必烈組織伐宋,文炳以四弟文直領永安州,自己帶領諸弟隨忽必烈出征。文炳部作為先鋒,強渡長江,大敗宋軍。第二年,忽必烈即皇帝位,授文炳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文炳兄弟從此成為忽必烈的心腹。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年(1269),文炳被拜為參知政事。十三年(1272)三月,文炳隨元世祖大舉伐宋。十七年(1276),文炳部佔領南宋首都臨安南郊,宋恭帝投降。

元朝統一全國,元世祖推文炳為第一功臣,拜文炳為中書丞(領中書省、樞密院事)。由於文炳的幾個弟弟均有戰功,元世祖授文炳三弟文用兵部尚書,後轉禮部尚書、知秘書監,元世祖晚年,更拜文用為御史中丞兼翰林學士承旨。元世祖對文炳八弟文忠也極其倚重,曾渭太子說:“董八,崇立國本者,其勿忘之。”元統一全國後不久,世祖拜文忠為資德大夫、樞密院事、典瑞監卿,兼領兵馬司。文忠是“老五房”的祖先。文炳二弟文蔚於統一前戰死沙場,泰定年間(1324-1328)被追贈明威將軍、上騎都尉、隴西郡伯;四弟文直統一前接替文炳任永安太守,元統一後棄官歸隱。

二、有元一代家門盛

1278年,董文炳病死,元世祖追贈其金紫光祿大夫、平章政事,封趙國公,諡忠獻。1281年,文忠病死,享年51歲,元世祖追贈其光祿大夫、司徒,諡忠貞。

整個元朝期間,董俊後裔,特別是俊長子文炳和八子文忠後裔,一直是朝廷重臣和皇家依仗。這裡我只對我們宿遷江都堂董氏的祖先文忠後裔的情況進行總結。

文忠一支,前後七代共有八十五人取得功名。其中重要的有:

文忠長子士珍(1255-1314宿遷江都堂的祖先),字周卿,官至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諡清獻。董文忠次子士良,曾官開州知州。文忠三子董士恭,官至資德大夫、御史中丞。

下一代,士珍生有六子,其中,守中官至樞密院副使、護軍都尉,封趙郡公;守庸(“老五房”的祖先),官至資政大夫;守恪官至禮部郎中;守遜官至潁州知州;守簡官至御史中丞、上柱國,封冀國公,諡忠肅。士良長子守成,官至資德大夫。士恭次子守讓官至正議大夫、東昌府(今山東省聊城)總管;三子守訓官至中書左丞。

復下一代,守中長子董玥官至通議大夫;次子董轄官拜參知政事;三子董鉉官至秘書少監;四子董鐩官至奉政大夫。守庸四子董鐫為承德郎。董守恪長子董鎬,官至中憲大夫;董守訓長子董鍰,知太醫院事;四子董久,官至廣信府(今江西上饒)知州。

更下數代,不復列舉。

三、沙場散後復聚來

元朝統一中國前,董俊長子董文炳任忽必烈的親衛軍指揮使,此後在整個元朝的一百餘年裡,董俊的後裔均有大批人被選入親衛軍,而且一直充任統領,元朝皇室甚至首都的安全繫於董門。

元末爆發劉福通、朱元璋、張士誠等農民大起義。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元軍與起義軍在黃淮地區激戰,戰場以高郵為中心,北起徐州南,南達揚州,沿運河兩岸。起義軍聲勢浩大,元政府不僅投入了數十萬官兵,還把精銳的侍衛親軍派到戰場上去,侍衛親軍的統帥是文忠的重孫董玥。董氏的青壯年也大都參加親衛軍出征。

正當元軍在高郵城外快要進入攻勢的時候,元軍統帥脫脫招政敵哈麻誣告延誤戰機,脫脫被撤職,數十萬元軍陷入混亂,起義軍迅速組織反攻,元軍大敗,死傷無數,元政權即將崩潰。

董玥率領的元朝親衛軍也被打散,董氏子弟成為起義軍搜捕屠殺的重點群體之一,董氏子弟被迫大略以支系為小分隊,分散逃命。他們大部分過江南逃,後來散居在蘇南、浙江、江西等地;少部分向北欲逃回老家藁城,但是大多沒能逃到藁城,遂散居在以贛榆為中心,北起山東日照,南到江蘇鹽城的沿海區域;另有一部分散居在徐州周邊。

董士珍之子守庸曾是元政府資政大夫,元末受官司牽連失官,他厭倦了政治,加之戰亂,遂舉家遷居景州(今河北省景縣)。為了避免家族受元朝舊政敵迫害和新興的漢族政權報復,守庸以一座寺廟的名字改自己名為善權,取願意隨方就圓,忍辱偷生之意;他又把自己的兒子董鍚改名為董揚,希望後代再度崛起,重揚董門。

明朝統一全國後,為了緩和國內矛盾,明政府希望復興董仲舒儒學,於是對元朝藁城董氏逐漸放寬政策,藁城部分董門子弟逐漸進入仕途。明前中期,董揚的重孫董全體任徐州儒學教諭,後來就把家牽到徐州東北花谷山(今董家湖,屬尹莊)。全體是董俊八世,董仲舒六十四世。此後,全體家族人丁興旺,逐漸分散到銅山東、睢寧、邳州南等地。清初,董全體七世(董仲舒七十世)董玉員帶著五個兒子從邳州遷居宿遷西,至今已繁衍十餘代了。


董元奔‖可歌可泣藁城後——元朝開國董氏事略考證三題

【作者簡介】董元奔,字固轅,1971年生,江蘇人,董仲舒79世,董俊23世,傳統文化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