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阿斯佩恩-埃斯林戰役

5月21日至22日,卡爾大公在多瑙河北岸的阿斯佩恩-埃斯靈打敗了冒險渡河的法軍,贏得了阿斯佩恩-埃斯靈會戰,首次挫敗了拿破崙一世的進攻,擊斃包括法國名將拉納在內的近4萬人,其中陣亡7000餘人,有29793名傷兵和俘虜被送往維也納,拉納元帥、聖伊雷爾及一大批跟隨拿破崙征戰四方的將軍戰死。

不過由於力量不足,加上約翰大公的援軍沒有及時趕到,沒有底氣,他沒有繼續進攻,乘勝追擊,消除洛鮑島這個法軍位於多瑙河急流中的突出部,這給了失敗的法國軍隊"站穩腳根"的機會,也給了他們"舔傷口"的時間。

拿破崙一直渴望復仇,雖然他和近侍們開玩笑地稱它為“悲慘島”,但他幾乎在剛剛退兵多瑙河南岸的同時便再度開始經營此島。在上一次戰役中,洛鮑島是法軍集結和開進的“跳板”;在下一次戰役中,它的地位不會有絲毫改變。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

拿破崙為了此次戰鬥集結起一支規模遠超過阿斯佩恩-埃斯林戰役的大軍,包括由法國皇帝直接指揮的近衛軍、烏迪諾的第2軍、達武的第3軍、馬塞納的第4軍、貝爾納多特的第9軍、貝西埃的騎兵軍。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部隊大多數都在上次戰役吃過虧,不過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各自得到了補充—— 來自法國本土的生力軍。

除了上述各部,皇帝還調集了兩支額外的援軍:其一稱作意大利軍團,是由其養子歐仁率領,從意大利北部兼程趕來,編制內包括麥克唐納的第5軍和格雷尼埃的第6軍;另一支稱作達爾馬提亞軍團,主力為馬爾蒙特的第11軍。除了負有拱衛維也納周邊重任的第7軍和第8軍,拿破崙幾乎動用了當時能調來的全部兵力,這使得法軍達到17萬人,擁有火炮433門。

法軍在6月份起開始做渡河的準備。他總結了之前的經驗教訓,工兵們的成就遠超過上一次—— 到6月21日,他們總共搭起了3座主橋和8座輔橋,使得法國大軍再次渡河成為可能。(說實話拿破崙像這次一樣如果穩紮穩打,阿斯佩恩-埃斯林一役不可能會輸。)

同時,吸取了上次戰役期間敵人從上游放駁船撞橋的教訓,法軍採取了多種手段來保護渡橋:工兵們在主橋的上游河段搭建了長800米的雙層木柵,從而有效地阻擋順流而下的駁船;法軍組建了配有輕型火炮的巡邏船隊,專司巡視河面以防任何敵對行為。6月30日傍晚,馬塞納軍的一個師在阿斯佩恩以南舊浮橋址進攻,奧軍沒有抵抗,法軍輕易建起支柱橋。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

但奇怪的是,面積十餘平方公里的洛鮑島始終處於北岸奧軍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奧軍統帥卡爾大公卻從未下達過炮擊這座江心島的命令,他所做的僅僅是在距北岸數公里遠的地方佈置一支小部隊,密切監視著法軍動向。

卡爾大公打算在多瑙河北岸的平原地帶把自己的部隊擺一個“口袋”,專等法國人渡河後鑽進來,來個甕中捉鱉,將拿破崙圍而殲之。

卡爾大公選中的戰場是一片被稱作馬契費德的多瑙河畔衝擊平原,位於上次戰場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線的東北方。這塊平原名副其實,大部分地勢平坦無遮,僅零星長著一人高的玉米地。在平原的東北緣,一條被稱作魯斯巴赫的小河自西北流向東南,河流本身和河岸密佈植被共同構成了一道“不大不小”的天塹。沿著河岸,分佈著瓦格拉姆、包梅斯多夫等幾個小村莊,它們無一例外地成為奧軍陣線上的重要支撐點。

卡爾大公就把他的大軍部署在平原周邊,構成了一個總長近20公里的半圓形陣地。這些人馬包括諾德曼的前哨近衛軍、貝勒加德的第1軍、霍亨索倫的第2軍、科洛雷特的第3軍、羅森貝里的第4軍、克雷瑙的第6軍以及利希騰斯坦的第1預備軍。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其右翼由3個軍組成,以阿斯佩恩村為依託,沿佈雷滕利-蘇森布侖-亞德拉克-多伊茨-瓦格拉姆佈置,長8英里。其中阿斯佩恩-佈雷滕利為克里勞的第六軍,佈雷滕利-蘇森布侖為柯羅華特的第三軍,蘇森布侖-瓦格拉姆為列支敦士登親王的預備軍。

左翼也由3個軍組成,從瓦格拉姆沿魯斯巴赫河左岸一直延伸到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長4英里。依次是貝利加德的第一軍,霍亨佐侖的第二軍,羅森貝格的第四軍,他們已經挖掘好戰壕據守。兩翼結合部是路易斯的第五軍。

此外,他的騎兵分別在阿斯佩恩村西,蘇森布侖-亞德拉克村北,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以東集結。為了保證戰役的勝利,他還命令自己的弟弟約翰大公率還在普雷斯堡的軍(14000人)向西運動,封鎖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以南的缺口,從而完成整個包圍。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

然而,拿破崙對奧軍的佈置和計劃卻一無所知,他自認為自己有17萬大軍,只要過河突擊便可穩操勝券。7月2日拿破崙發佈準備渡河的命令。

七月四日,皇帝突然感覺“吉時”已到,於是他準備指揮大軍(25個步兵師和10個騎兵師),趁著夜色掩護,全部渡河到北岸去。

參謀們已經擬定了渡河秩序表:戰鬥力最強的達武、烏迪諾、馬塞納所部第一批渡河;近衛軍以及遠道而來的意大利軍團、達爾馬提亞軍團第二批渡河;貝西埃的騎兵們則最後一批渡河。為了穩妥起見,拿破崙又在洛鮑島上留駐1個師和100餘門火炮,以備不時之需。

4日黃昏,兩營輕步兵在炮火掩護下乘筏子從亞歷山大島出發,渡過多瑙河,在米爾勒騰和格羅斯恩澤斯多夫之間的漢斯格蘭德的低窪淺灘建立橋頭堡,成功架設浮橋,各部除雷尼埃率1個步兵師和113門火炮駐紮洛鮑島外,悉數渡河。

可是大部隊渡河時,貝爾蒂埃下達的行軍表不準確,導致本該經右邊橋樑過河的達武軍走了中間的橋,部隊展開延誤了好幾個小時,進攻被迫推遲,因此拿破崙十分惱火,責備了他的參謀長。

不過由於卡爾大公計劃引誘法軍進入其在北面設置的圈套,以及4日晚的暴風雨分散了奧軍注意力,另一方面,“口袋”戰略也需要法國人自投羅網。但不管怎麼說,能夠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晚上把十餘萬大軍全部送過多瑙河,法國人在這場尚未開打的戰役中,其實已經是先聲奪人了。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示意圖1

1807年7月5日的清晨到來,拿破崙成功地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戰役的故地展開大軍,據估計到上午7點,從洛鮑島成功登上北岸的法軍已超過10萬之眾。根據部署來看,拿破崙仍希望把奧軍吸引到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線,這樣法軍便可以從右翼迂迴包抄,以一記“右勾拳”將敵軍圍殲。

於是,當瓦格拉姆之戰在上午正式打響時,戰場爭奪主要就是在奧軍右翼和法軍左翼之間展開,核心位置恰恰就是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線,這一切使得戰役看起來正在按拿破崙預計的那樣發展。

在這個局部戰場上,法軍佔據著絕對的數量優勢,奧軍“孤懸”在前的只有諾德曼的前衛部隊和克雷瑙屬下的一些人馬。戰至中午,諾德曼所部幾乎損失了一半人,不得不帶動全軍後撤,法軍則牢固控制了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線。

7月5日下午3時,15萬法軍終於完成了渡河後的展開,並以扇形接敵的機動抵近奧軍的陣線。此時,第四軍馬塞納元帥部4個師(布代,勒格朗,聖西爾,莫利托爾)3萬人在阿斯佩恩-亞德拉克之間構成整個法軍的左翼,左翼2個騎兵師集結在了阿斯佩恩以南。

緊挨著馬塞納的是由貝爾納多特元帥指揮的,2個步兵師組成的第九軍薩克森部隊萬餘人,進據了亞德拉克村。在法軍的右翼,烏迪諾上將指揮的第二軍4個步兵師和達武元帥指揮的第三軍4個步兵師總共約5萬人,挺進到掘壕據守的奧軍左翼前。

1個騎兵師掩護達武的右翼。歐仁親王指揮的意大利軍5個步兵師和馬爾蒙上將指揮的軍3個步兵師則集結在兩軍後部。近衛軍2個步兵師和騎兵預備隊5個師直到下午6時終於集結到拉斯多夫附近。

雙方都排開架勢,大戰終於揭幕。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示意圖2

5日下午,自從馬塞納完成法軍左翼構成後,就與克里勞的部隊在阿斯佩恩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可是奧軍主力並沒有動靜,因為其主要部隊都還沒完成展開運動,約翰大公的部隊又沒有趕到,所以並沒有投入全力應戰,相反選擇防守。

由於拿破崙擔心奧軍獲得增援,所以雖然部隊剛剛完成戰術機動,就急於進攻。經過偵察,他認為奧軍的左翼比較薄弱,於是立即命令達武和烏迪諾率部進攻。因為倉促投入進攻,戰前偵察不足,而且命令傳達到各級部隊又出現極大的時間差,使得兩軍完全是各自為戰,零星攻擊,並沒有對奧軍防禦陣地形成有效的衝擊。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示意圖3

相反,早有準備的奧軍死守陣地,還適時發起猛烈的反擊,在戰線中段的奧軍核心據點阿德克拉村,由第9軍指揮官貝爾納多特抓總的攻勢不僅沒能擊退奧軍,反而越打越被動,右翼的奧軍積極配合,也加入反擊,將無能的貝爾納多特逐出了亞德拉克村,薩克森部隊敗退的模樣極為狼狽。

更要命的是,這個緊要關頭,貝爾納多特元帥驚駭於潛藏在薄暮中的敵人聲勢,居然下令撤退!他的敗退很有可能牽動法軍全線動搖,萬幸中部的奧軍同樣兵力有限,也就未實施追擊。不過,皇帝接到報告後,自然是怒不可遏—— 他帶領扈從,衝到垂頭喪氣的貝爾納多特面前,大吼道:“交出你所有的權力!立刻從我的面前消失!立刻從我的大軍中滾開!”

隨著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指揮官在火線上被戲劇性地解職,法軍在七月五日的搶攻也就無疾而終了,法軍不僅沒能佔領任何陣地,反而傷亡慘重。夜幕降臨時,拿破崙意識到繼續進攻不利,自己的預備隊到位時間過晚,於是下令停止了進攻,準備第二天再行動,各攻擊部隊回到攻擊前陣位,而薩克森部隊也在亞德拉克村後方重新集結。

皇帝震怒與貝爾納多特差點壞了整個戰局,即使到了晚上還是餘怒未消。據他的近侍記載:“這樣的震怒在拿破崙任執政和當皇帝的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憤怒的拿破崙

6日清晨,已經完成全部戰術展開的奧軍在卡爾大公指揮下,搶先向法軍陣地發起突然的進攻。奧軍以其右翼為突擊兵力,將主力克裡勞軍和柯羅華特軍投入馬塞納第四軍所在的阿斯佩恩-亞德拉克一線,而前日就挫敗薩克森部隊的列支敦士登親王軍猛攻貝爾納多特的薩克森軍。

而法軍左翼的馬塞納第四軍在7英里正面上僅有4個步兵師,要抵擋奧軍兩個主力軍5個師的進攻,十分吃力。很快,最左翼的據守阿斯佩恩村的布代師被趕了出來,其他三個師也步步後撤,奧軍奪取了法軍的炮兵陣地,逃跑不及的法軍喪失了幾乎全部的炮兵。而右邊的薩克森部隊則再度崩潰,潰兵潮水般向後逃跑。

卡爾大公的這一招令拿破崙大為吃驚,他根本沒有想到奧軍居然還敢主動進攻,而且還敢在約翰大公的增援沒有趕到前進攻。現在,如果任奧軍在其左翼的形勢發展,法軍就會被完全切斷退路,被奧軍包圍殲滅。而解決的辦法無外乎兩種選擇,其一就是將預備隊投入自己的左翼,其二就是將預備隊投入到對奧軍中路和左翼的打擊中。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經過考慮,由於第一方案的機動距離太遠,調動複雜,於是改採用第二方案,並且決定突擊方向選擇在瓦格拉姆,因為這是奧軍左右兩翼的結合部。

他立即下了幾道命令,一面要求馬塞納無論如何也要堅守住左翼,一面令歐仁親王的意大利軍,馬爾蒙軍,符雷德的巴伐利亞師和騎兵預備隊組成一支臨時編成的序列,由麥克唐納上將指揮,做好進攻準備,而洛里斯東和德魯奧將軍把近衛軍的60門火炮投入中路,與那裡的44門火炮配合,集中炮擊瓦格拉姆和亞德拉克之間的奧軍結合部。

在經過長時間猛烈的炮擊之後,法軍完成機動動作,行進到瓦格拉姆附近的麥克唐納縱隊立即發起了進攻。打頭的是由意大利軍布魯西埃師和拉馬克師8000人組成的4個密集縱隊,前面2個分別有4個營,後面2個分別有8個營。緊隨其後的依次是意大利軍塞拉斯師和符雷德的巴伐利亞師的密集縱隊,意大利軍迪呂特師和帕克託師的密集縱隊,以及瓦爾特的近衛軍近萬人密集縱隊。

左翼是南蘇蒂將軍的24連胸甲騎兵和4連輕騎兵,胸甲騎兵在前。右翼從前往後依次是10連近衛軍騎兵,8連巴伐利亞騎兵和4連輕騎兵。部隊冒著奧軍猛烈的炮火前進,損失很大。而同時法軍右翼達武元帥和烏迪諾上將所部也發起了攻勢,法軍奮力渡過魯斯巴赫河,前赴後繼地進攻。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

此時,戰局的天平開始扭轉。因為卡爾大公手中卻沒有任何預備隊,在中路和左翼遭到進攻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增援,只能依賴部隊的拼死抵抗。而法軍在中路雖然死傷慘重,但是很快取得突破,並對整條戰線起到決定性的威脅作用。

經過準備的法軍右翼部隊也很快確立了戰術優勢,達武的部隊席捲了整個奧軍左翼。整個法軍右翼開始向瓦格拉姆開始實施合圍。奧軍雖然戰鬥十分英勇,可是戰局形勢已經完全逆轉。

在中路,法軍同樣取得了成功。拿破崙把意大利軍團、達爾馬提亞軍團和貝西埃的騎兵軍都投向這裡,近衛軍的火炮也同樣指向這裡。當時歐仁屬下的麥克唐納第5軍以一個8000人結成的堅實方陣步步推進,奧軍則以炮擊和輕騎兵衝鋒為“對招”,但卻無法阻止法國人繼續前進。儘管麥克唐納第5軍的進攻並不能撕破奧軍中路陣地,但也足以讓卡爾大公無法從這裡調兵支援本方左翼—— 奧軍在那裡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到這個時候,此前奧軍右翼(即法軍左翼)一度佔上風的攻勢也陷入困頓。說起來很好笑,這恰恰是因為他們推進得太快了。當奧地利人南下壓迫馬塞納所部時,也進入了還留在洛鮑島上的法軍炮兵的射程內。拿破崙的先見之明體現出來了,島上100餘門火炮齊發怒吼,把奧軍的推進陣勢打得七零八落。

下午4時,卡爾大公在得知弟弟約翰大公的部隊離戰場還有10英里遠時,才意識到自己圍殲法軍的計劃已經失敗,這場戰鬥繼續下去不僅於事無補,還對自己極端不利,就命令部隊脫離戰鬥,向北撤退進摩拉維亞山區。

奧軍的撤退是井然有序的,他們僅僅拋棄了打壞的火炮,撇下重傷難於同行的人員。匆匆趕到的約翰大公沒有與法軍交戰,也未掩護撤退,匆匆脫離。而拿破崙則用光了手頭的預備隊,各部隊又精疲力竭,無力追擊。於是瓦格拉姆之戰至此落下帷幕。

奧軍共損失41000餘人,其中23750人傷亡,其餘都失蹤或被俘;法軍的損失數為37500人(包括近萬人失蹤或被俘)在傷亡名單中包括1866名軍官,僅將軍就超過30名。大量經驗豐富的一線指揮員損失,對拿破崙來說絕對是一件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事情了。

復仇之戰—瓦格拉姆戰役

疲憊的法軍沒能對敗退之敵展開有效追擊,甚至在匆匆趕到的約翰大公軍面前一時驚慌失措。這本有可能成為拿破崙的一大遺憾,畢竟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戰役最後,卡爾大公就因為沒有窮追對手,埋下了瓦格拉姆戰役失敗的“種子”。

不過法國人的遺憾被避免了—— 儘管保持著較完整的撤退隊形,但奧地利求和了。取勝的拿破崙心情極佳,在火線上將率部突擊的埃蒂安-雅克-約瑟夫-亞歷山大·麥克唐納晉升為元帥。隨著奧地利和法國簽訂停戰協議,第五次反法聯盟宣告土崩瓦解,心情更佳的拿破崙又將烏迪諾和馬爾蒙特雙雙晉升為元帥。

這次瓦格拉姆之戰,是一次較為經典的大軍團決戰。雙方總共動員了30多萬兵力,各自調動了400門以上的火炮,從單個戰鬥而言,超過了1789年以來時期歷次戰鬥的規模。而雙方的統帥又是當時兩國最著名的統帥,曾經有過一次交手的經歷,在戰鬥中,兩人均有上佳表現。

其中拿破崙的良好組織大軍過河;危機時靈機應變,及時在最關鍵的地點和時機,投入預備隊,取得決定性戰果的指揮,都堪稱戰術的典範。查理大公選擇伏擊地點,誘使敵軍進入預設口袋,實為謀劃高明。

然而兩人也各自犯下低級錯誤。拿破崙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自恃自己兵力強大,貿然渡河,被敵軍引誘入設定的圈套又倉促進攻,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若非自己反應機敏,奧軍又延誤戰機,約翰大公遲遲不到,恐怕勝負難料。

至於卡爾大公則略顯死板,雖然設好埋伏,但是未能乘法軍渡河時和渡河後的混亂及時進攻,為等弟弟延誤了時機。在後來進攻中,戰線又拉的過長,兵力分散,沒有形成主突擊方向,另外也沒有保留任何預備隊應付突發情況。綜合而評,拿破崙在整體指揮和組織上實勝查理大公一籌,法軍實力上也稍佔優勢,所以取得勝利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