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一個很有人情味的溫暖節日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七律·思故人

人間萬事陰陽隔,但能前知不會痴。

悲苦自當君自曉,歡欣可共故人思。

悲淚但隨寒衣寄,冷霧惟怯紙箔溼。

莫訴人間悽苦狀,惹得離人泉下哭。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寒衣節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

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

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

謂之送寒衣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相傳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活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天氣從九月開始逐漸要冷了,而寒衣節標誌著嚴冬的到來,人們在添衣禦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關懷與牽掛。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寒衣節祭奠先人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

送寒衣由來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

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

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寒衣節民俗習慣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

⊙ 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 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麵、莜麵。

⊙ 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

有人情味的中國“鬼節”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在儒家“孝親”傳統與“靈魂不滅”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古人由生者推及死者,由陽世推及陰間,認為遠在黃泉之下的亡親,需要在十月添衣過冬。作為亡者親屬,有義務為其置備禦寒物品,以示悼念之情。

直至近現代,民間仍有在農曆十月一日過此節的習俗。寒衣節出現得較晚,宋朝始有記載,但寒衣節的主要風俗——送寒衣,卻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的“送寒衣”,雖然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地區差異,但“合乎時令的悼亡”是送寒衣的內核。

在此,倡導大家選擇綠色文明的方式祭奠先人,情分比形式更加重要。當然,送寒衣不僅是傳統習俗那麼簡單,給在世的人送棉衣、厚衣,更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哦!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寒衣节: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温暖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