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

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

賣柴的人聽不懂這句話,但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

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溼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

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不再理睬秀才,擔著柴就走了……

對牛彈琴,我們應該譏笑的是彈琴者,而不是牛。同樣,這個故事中,秀才就是那個“彈琴者”。這樣的故事,或許只是一笑而過,也應該不會在今天發生了。不過,通過“借古諷今”,卻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尤其值得領導幹部學習借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管理者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在平時溝通中最好要用簡單的語言、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訊息,而且對於說話的對象、時機和場合都注意一定的規律和技巧。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難以達到想要完成的目的和效果。

現實中,一個人有才華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在人際交往中,如果總是文縐縐的賣弄文采、顯擺才華,斷然會自找沒趣、無人理睬,有時甚至會惹禍上身。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明朝有一個官員,就因為喜歡賣弄文采而捱了一頓揍。

這個官員叫茹太素,山西晉城澤州縣大陽鎮人。《明史》中評價他“以平允稱”“抗直不屈”。

只是,太過正直的人難免有缺陷,那就是迂。在官場,如果過於迂腐,那是行不通的,極易給自己帶來不利。

公元1730年,茹太素中舉,後被任命為監察御史,也就是監察百官的官職。三年後,他又改任為四川按察使。又過了一年多,茹太素調往刑部當差。不幸的是,茹太素把性格迂直也運用到了自己所寫的奏章之中。

上學的時候,每當作文課時,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寫得越多越好,這樣能多得分。想必茹太素的老師也是這麼教的。於是,他每次寫的奏章,總是唧唧歪歪、長篇大論,明明一千字就可以說清楚的事,非要寫成幾千上萬字。而且為了表示自己有能耐,他還經常用生僻、晦澀的詞語。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何況朱元璋既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也是一個喜怒無常的怪人。這樣,就活該茹太素倒黴了。

朱元璋每天要閱讀大量的奏章,非常累。茹太素這種動輒萬字的奏章,搞得他很是苦惱,但一直忍著。

洪武八年十二月的一天,茹太素變本加厲,竟然上了一道近兩萬字的奏章。

一開始,朱元璋還耐著性子看,可看了快一萬字了,還沒看到實質性的內容,他煩躁起來,就讓別人念給他聽。

直到一萬七千字的時候,才切入主題,這可把朱元璋激怒了。立即派人把茹太素弄過來,噼裡啪啦就是一頓板子。打完之後,才解了心頭之恨。

解氣後,朱元璋告訴茹太素,以後寫奏章,如果能用一千字寫完,就儘量不要寫兩萬字了。可憐的茹太素,只好忍著劇痛和眼淚,陪著笑點頭稱是。

茹太素寫奏摺挨板子的事,迅速傳遍朝野。大臣們驚恐之餘,再也沒人敢在奏章中賣弄文采了。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賣弄文采無人理睬

時至今日,時雖過,但境不遷。當前,在我們身邊依然還有不少喜歡賣弄文采的“秀才”和“茹太素”,文件越寫越長、報告越做越久,被群眾戲稱為“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這種“新八股”真可謂“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賣文采、無人睬,寫長文、挨板子......這對我們整治“長空假”的文風,是不是有所啟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