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红色革命历史与文化遗存概述

红安县红色革命历史与文化遗存概述

一、红安县红色革命历史概述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1931年底,红四方面军解放黄安县城,为纪念这一胜利,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地方当局恢复黄安原名。1952年9月,经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改名红安县。黄安县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的故乡。董必武1920年秋与陈潭秋、包惠僧等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该组织最初的7名党员,黄安籍的有董必武、张国恩、赵子健3人。在董必武的培养引导下,黄安旅汉读书学生中的一批先进分子在党的创立时期先后加入了共产党,并于1923年冬在武汉成立了党的工作组,1924年初回到黄安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秋黄安成立了党团特别支部,1927年春夏期间建立中共黄安县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黄安县的革命斗争从农民运动开始发动和形成起来。北伐军尚未到达武汉之前,黄安县的农民运动已经秘密开展;北伐军攻下武汉以后,黄安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武装普遍建立,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县。在大革命高潮时期,黄安县党组织领导农民武装同地主武装红枪会展开了真刀实枪的战斗。大革命失败后,黄安、麻城两县党组织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于1927年11月13日领导发动了有农民武装和数万群众参加的黄麻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大别山地区率先举起工农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黄麻起义的武装最早在黄(安)麻(城)光(山)边界地区建立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为后来鄂豫皖苏区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鄂豫皖苏区的诞生、形成、发展与坚持的革命斗争中,黄安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黄安先后有数万工农群众参加红军和革命斗争,一大批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国革命历史和湖北革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与黄安联系在一起的。如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黄安檀树岗重建;1937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为培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干部在黄安七里坪举办培训班;1938年3月红二十八军在黄安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同年12月以新四军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抗日游击第五、第六大队后来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突围后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在黄安天台山坚持斗争为迎接刘邓大军南下起了重要作用。

二、红安县重要红色文化遗存概述

根据统计,红安县重要红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遗存共计 231 处。其中:故居66处,旧居 5 处,旧址104 处,遗址7 处,烈士墓地及纪念墓地、殉难处、就义处 28 处,诞生地、纪念地、重建地、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亭、纪念塔 6 处,标语、石刻、石洞 13 处,茶园、鱼塘2 处。

红安县红色革命历史与文化遗存概述

七里坪列宁市列宁小学旧址

红安县红色革命历史与文化遗存概述

七里坪工会旧址

红安县红色革命历史与文化遗存概述

董必武故居

相关文章:黄冈的红色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