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淺讀金庸,大道永在,傳奇不朽


請不要淺讀金庸,大道永在,傳奇不朽



公元1500年的時候,大明王朝,在中國的淮安,出生了一個神童。這個孩子從小喜歡看書,尤其喜歡各種神話、野史、志怪小說,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但是其人聰明歸聰明,卻是沒有做官的命。44歲的時候才中了一個候補的貢生,45歲到河北新野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官。

雖然人到中年,但是從小養成的喜歡看那些稀奇古怪,神神怪怪的奇書的嗜好卻是一直沒有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胸中積攢的神奇故事越來越多,50歲的時候,他決定寫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堪稱是他畢生的積累和構思,他決定要講一個前所未有,而且甚至後來也不可能有來者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這部小說前前後後大概花了他將近十年的時間完成。在這部小說中,他真的描繪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他創造了諸多鮮明生動的故事主角,千年之後,幾乎只要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西遊記》成為中國歷史上永垂不朽的偉大小說。

1、金庸的意義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與世長辭。

幾乎有中國人的地方,無不為老先生的辭世而內心震動。紅綠燈下的人們掏出手機忘記過路,地鐵中竊竊私語像水波般盪漾,朋友圈中無數人停下手中的事情,一字一句敲擊思念。金庸先生留下所有的故事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記憶與想象,到達另一個世界。

在中國,估計稍微有點閱讀能力的人,都會知道金庸的小說,即使沒有讀過也應該看過各種相關的影視作品。400年前,吳承恩寫了一部《西遊記》,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了孫悟空。如果時光再過400年,甚至更久,我想,在中國依然會有很多的人知道《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等等。

金庸之於中國文化的意義,一點不亞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金庸留下的十五部小說,其意義和生命力不會低於四大名著。從一個更長的時光視角來看,金庸一定會是一座豐碑,是我們這個民族百年千年難得一見的天才。金庸的作品會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元素當中一個閃光的符號。

十年前,三聯書店出版了金庸全集,正版發行量超過4000套,而盜版數量更是不計其數,估計超過上億套。在那個年代,全世界都有金庸迷。

新加坡出租車播《鹿鼎記》廣播,泰國王室集體讀射鵰,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金庸小說每年要被借出上百次,戳印密密麻麻,常年是消耗品。

越南國會議員開會時,互罵對方是嶽不群和左冷禪,而印尼前總統瓦希德自比勢大力沉的郭靖,“我不過使出一招半式,我的政敵已經雲裡霧裡。”

金庸先生辭世,很多人說“大俠遠去,江湖不在”,我覺得這是嚴重的誤判。

對每一個人來說,心中總會充滿幻想,總有英雄情節,總渴望自己也能夠成為英雄伸張正義,即使自己不可能實現,那些從普通人中成長起來英雄歷程投射到自己的內心當中,也會覺得痛快,喜悅,揚眉吐氣,酣暢淋漓!

所以無論孫悟空、郭靖、令狐沖、胡斐,還是蝙蝠俠、蜘蛛俠,美國隊長,等等等等,這些符號永遠不會消散,永遠不會再見。江湖就是善惡分兩邊,只要這個世界有善有惡,就會有英雄的情節和夢想,所以江湖一直都在,金庸先生的意義也會不朽。

馬雲說,每一個人從小時候到青年時代,總是會喜歡武俠,喜歡江湖豪氣,喜歡仗劍不平事,沽酒結英雄。這是人性,是內心的希冀,人類只要有這樣的希冀和幻想,金庸和他的符號就會始終廣為流傳。

2、對於金庸,不應稱之為大俠

宋徽宗政和年間,皇帝命令遍搜普天下的道家之書,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

如此浩大的工程,讓誰來做呢?在《射鵰英雄傳》當中,周伯通講了這麼個故事:委派刻書之人,叫做黃裳。黃裳出生於1044年,於1082年(38歲)才考取狀元,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文官。在《天龍八部》末尾,蕭峰段譽虛竹等人在雁門關退千萬敵兵的時候,50歲的黃裳尚在福州任職,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做福州市市長。

已過天命之年的黃裳大概自己也不認為自己這輩子會和武林、江湖等等扯上關係,可是世事就是這麼難料。黃裳刻書時已經67歲。他因為害怕這部“大道藏”刻錯了字,皇帝發現之後要治他的死罪,所以就逐字逐句極為細心的校讀。沒想到,這麼讀了幾年下來,他居然便精通天下道學,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

最後,黃裳將自己的領悟和理解,寫成了《九陰真經》,藏在一個隱秘之處。《九陰真經》成為金庸幾部小說中最為重要的武學經典。

有人稱金庸先生為“大俠”,我認為倒是不盡然,金庸更像那個黃裳,他自己其實並不精通武學,但是深諳江湖的道理,人生的道義,武學的道義。所以,金庸以一個文人的身份,開創了一個英雄的江湖,但是金庸本身並不像一個大俠,他更像一個“道者”,就像當年的老子一樣,用他的觀點,闡述了天地之道,人生之道。

同樣,金庸老先生寫出了“江湖之道”,這是他的以柔克剛,以文御武。再高的武功,再厲害的大俠,都要遵循“道”而為之。俠是具象的,是一招一式練出來的,而道是抽象的,是悟出來的。“道”是串珠子的線,是關鍵,所以,金庸先生絕不應該稱之為“大俠”,在他的小說中,他詮釋了狹義、敦厚、仁慈,這些是金庸意義的本質,是金庸先生的道。

3、金庸的美

1988年,在瀋陽召開的國際小說研討會上,全國作協理事端木蕻良,怒批金庸小說,稱其是隻可流行一時的通俗讀物,文學意義為零。傳聞中,他不屑稱“金庸算什麼東西”。

後來成為南開大學副校長的陳洪,憤而力爭,“那是五百年後的《水滸傳》”。

金庸先生的小說只是通俗讀物,只是快餐文化嗎?如果誰如此理解,那麼其人可以認定為要麼愚蠢,要麼狹隘。在中國公認的三大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梁羽生、古龍當中,金庸小說當中的文學意義、其中所蘊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詩詞歌賦、歷史地理,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道義、正直、寬容、和解等等,是最豐富,最深刻的。

我們來看一看《射鵰英雄傳》的開頭,是寫的多麼的唯美,意境深遠:

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

江畔一排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村前村後的野草剛起始變黃,一抹斜陽映照之下,更增了幾分蕭索。兩株大松樹下圍著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幾個小孩,正自聚精會神的聽著一個瘦削的老者說話。那說話人五十來歲年紀,一件青布長袍早洗得褪成了藍灰色。只聽他兩片梨花木板碰了幾下,左手中竹棒在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連聲。唱道:

“小桃無主自開花,菸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一個蕩氣迴腸,精彩絕倫的好故事即將開場,金老爺子以寫實的手法從一個非常微觀的視角入手,交代了歷史背景,場景透露出的淒涼與悲壯,意境悠遠,平凡的村落和人們,圍觀聽書,斜陽西下,讓人無比的身臨其境。這樣的開頭筆法,不比《三國演義》那首《臨江仙》絲毫遜色。

金庸的小說,其中處處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詩詞、對聯、美食、占卜、歷史場景、名勝古蹟、地理風貌,等等等等,堪稱包羅萬象。所有的這一切,讓金庸的小說充滿了中華文化之美,值得不斷地推敲,研究和發掘。

所以,近年來,對金庸武俠脈絡,人物關係,串聯起各部小說進行分析研究的文章層出不窮,讀起來同樣精彩絕倫,讓人耳目一新,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六神磊磊讀金庸”,足見金庸作品的精緻和博大。

4、金庸的道

在本質上,金庸小說脫離“大眾通俗小說”的根本原因,在於金庸小說當中的那種“精神和氣質”,這樣的精神和氣質遠遠不止“俠”這個字所能代替和概括,對比金庸和古龍的小說,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金庸小說在精神上的“高貴之處”更勝一籌。

這種高貴深藏於金庸先生的小說當中,我們可以看金庸筆下的一些人物:

鳩摩智是天龍八部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反派角色,更是讓段譽吃盡了苦頭。但是,關於鳩摩智與段譽最後的結尾,讀來卻是讓人心旌爽朗,煙消雲散。在金庸的武俠裡,仇怨到最後大部分並不是你死我活,鳩摩智和段譽的最後結局,可以說是這種“高貴精神”的典型代表。一起看原著是這樣寫的:

鳩摩智內力雖失,心思仍是十分縝密,識見當然亦是卓超不凡如舊,但聽得段譽細細的呼吸之聲,顯是在竭力抑制,已猜知他的用意,輕輕嘆了口氣,說道:“段公子,我錯學少林七十二絕技,走火入魔,兇險萬狀,若不是你吸去我的內力,老衲已然瘋狂而死。此刻老衲武功雖失,性命尚在,須得拜謝你的救命之恩才是。”

段譽是個謙謙君子,忽聽得他說要拜謝自己,忍不住:“大師何必過謙?在下何德何能,敢說相救大師性命?”

鳩摩智嘆:“老衲雖在佛門,爭強好勝之心卻比常人猶盛,今日之果,實已種因於三十年前。唉,貪、嗔、痴三毒,無一得免。卻又自居為高僧。貢高自慢,無慚無愧。唉,命終之後身入無間地獄,萬劫不得超生。”

只聽鳩摩智道:“老衲過去諸多得罪,謹此謝過。”說著合什躬身。段譽雖見不到他行禮,忙即還禮,說道:“若不是大師將晚生攜來中原,晚生如何能與王姑娘相遇?晚生對大師實是感激不盡。”鳩摩智道:“那是公子自己所積的福報。老衲的惡行,倒成了助緣。公子宅心仁厚,後福無窮。老衲今日告辭,此後萬里相隔,只怕再難得見。這一本經書,公子他日有便,費神請代老衲還了給少林寺。恭祝兩位舉案齊眉、白頭偕老。”說著將那本沾滿了汙泥的易筋經交給段譽。

段譽道:“大師要回吐蕃國去麼?”鳩摩智道:“我是要回到所來之處,卻不一定是吐蕃國。”段譽道:“貴國王子向西夏公主求婚,大師不等此事有了分曉再回?”

鳩摩智微微笑道:“世外閒人,豈再為這等俗事縈懷?老衲今後行止無定,隨遇而安,心安樂處,便是身安樂處。”說著拉住眾鄉農留下的繩索,試了一試,知道上端是縛在一塊大石之上,便慢慢攀援著爬了上去。

這一來,鳩摩智大徹大悟,終於真正成了一代高僧,此後廣譯天竺佛家經論而為藏文,弘揚佛法,度人無數。其後天竺佛教衰微,經律論三藏俱散失湮滅,在西藏卻仍保全甚多,其間鳩摩智實有大功。

要是知道,在開始,鳩摩智對段譽各種迫害和追殺,讓段譽吃盡苦頭,但是在最後,這兩個人說放下一瞬間就放下了。

超越仇怨,只要一旦放下,曾經的仇敵,瞬間大徹大悟,彼此雙方很快都能成為互相尊重的好友,惺惺相惜,人世間還有什麼樣的事情能比這個更加讓人感動,至善至美的呢?這就是金庸小說的偉大之處。

再比如說,殺人如麻的李莫愁,江湖中人無不對之聞風喪膽。但其良心未泯,曾撫養剛出生的郭襄。在絕情谷中被萬千情花刺中後,仍不忘陸展元,最後葬身於焚燒情花的大火的時候,唱著詩人元好問的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這樣的結局讀來讓人唏噓不已,讓人忘記了李莫愁是一個魔頭而是一個不幸的女人。即使是萬般壞人,她身上同樣有人性的一面,有閃光的一面,有悲哀的一面,有可以值得原諒的一面。

幾乎金庸所有的小說當中,處處可見這樣的化干戈為玉帛,處處可見原諒與和解,閃耀君子之風,人性之光。胡斐與苗人鳳是這樣,洪七公與歐陽鋒也是這樣。在最後的時候,總能大徹大悟,握手言和,這才是真正的江湖英雄,快意恩仇,心境坦蕩。

金老爺子的儒雅,寬容,敦厚和高貴,可見一斑。

金庸說,“如果在我的小說中選一個角色讓我做,我願做天龍八部中的段譽,他身上沒有以勢壓人的霸道,總給人留有餘地。”

倪匡曾經評價:“段譽有絕頂武功,朱蛤神功好象沒有怎麼用過,六脈神劍要緊時用不出,斗酒時卻大派用場,凌波微步要來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實在。”在性格上,段譽博學多才、善良固執,被爹孃取小名為“痴兒”。由此看來,段譽的這些特徵倒是與金庸有些相似。

5、金庸的江湖與人性

金庸的江湖,充滿了神奇讓人聯想翩翩的名字,黑木崖、光明頂、桃花島、白駝山,等等等,每一個都意境悠遠,畫面感十足。

10月31日,馬雲發表悼念金庸的文章,堪稱情真意切。馬雲說:先生賜字“天行”於我,學生終身銘記;‘信不能棄’的告誡,一刻不敢忘;郭靖,黃蓉,行顛,逍遙子,奔雷手,蘇荃,語嫣……滿滿十五部書的花名,託先生之福,常在思過崖行走,在摩天崖爭辯,在光明頂見客……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無論人物還是重要的地點都跟金庸的小說有關係,馬雲花名風清揚,在阿里巴巴,辦公室叫“桃花島”,會議室叫“光明頂”,洗手間叫“聽雨軒”。阿里巴巴的價值體系,先後被稱為“獨孤九劍”和“六脈神劍”。

金庸的江湖就是在這些詩意的名字和個性鮮明的人物之間展開。在地裡概念上,俠客島讓人聯想到南海小島,射鵰英雄傳基本發生在江南地域,雪山飛狐讓人想到白雪高山。在金庸的作品裡,他的江湖是非常具象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金庸的江湖有俠氣,有英雄氣,更有煙火氣,就在我們每個普通人的身邊。

金庸的江湖雖然也有壞人,有詭計,但絕大部分並沒有那麼兇險和詭秘,這一點與古龍筆下的江湖比起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所以,讀金庸的小說是一件比較輕鬆和美妙的事情,讓人放鬆,充滿愉悅感,因為這樣的江湖,其實是蠻美妙,蠻陽光,蠻可愛。

更重要的是,金庸筆下的人物,充滿人性,他們一定是有好有壞,並不是那種毫無缺點,一味偉大的英雄和大俠。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特徵,千人千面,各不雷同。郭靖愚笨,楊過機靈,段譽痴情,蕭峰豪邁,性格特徵十分鮮明。

除了金庸的道與美,金庸帶給我們的江湖場景和人物風貌,同樣在另一個角度,會讓金庸的作品具有了無限的廣度和深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美妙的審美體驗。

6、斯人已去,江湖永在

金庸先生駕鶴西去,但是,他的作品和他的道義永遠留下。他的美好以及他塑造的江湖和各色人物會永久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是在今後漫長的歷史當中,對先生的解讀,對金庸先生所遺留下來的皇皇鉅著的研究分析,再也無法得到先生權威的驗證,後人只能不斷地去揣摩思忖。

江湖不會再見,武俠也永不落幕,清潔和高貴的精神更加會在金庸的作品當中滋養許多的人。只是在另一個世界裡,金庸先生會不會遇見他所創作的每一個人人物,也許,老爺子在那個世界裡可以與段譽對弈,與蕭峰飲酒,聽語嫣彈琴,也許可以的話,老爺子說不定還能勸說李莫愁不要那麼因情而生恨,指點歐陽鋒放下一些小氣和暴戾。

大師雖逝,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