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群:中小學教師慎用“學科帶頭人”稱號

中小學教師慎用"學科帶頭人"稱號

眾所周知,"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為此,各級政府部門都出臺政策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在具體措施中,很多地方都有一個大同小異的做法:通過培養一支骨幹隊伍來示範、引領全體教師,而在骨幹隊伍的培養過程中,各地不約而同地都冠了一個"高大上"的名號:學科帶頭人。

以前只知道大學裡有"學科帶頭人",其遴選條件是非常嚴格的,他的學術地位必須高於本學科的一般人。筆者一開始聽到中小學骨幹教師培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感覺這對基礎教育教師發展來說是一種激勵措施,但是,當如今這種"學科帶頭人"越來越多,甚至連幼兒教師中也出現了"學科帶頭人"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探討這種稱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

王越群:中小學教師慎用“學科帶頭人”稱號

網絡圖片

反覆研讀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筆者發現,如果把中小學、幼兒園的一部分骨幹教師叫成"學科帶頭人",是不合適的。這是因為:

第一,按照《綱要》要求,中小學強化的是"課程"概念而非"學科"概念。

"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

"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準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由上述《綱要》原文可以看出,新課改的核心是"課程"改革,是要樹立"課程"概念,改的是與"課程"有關的所有系統,並非單純是以前的"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雖然有很多具體課程,但不強調分科,特別是小學階段強調的是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也是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只有到了高中才以學科課程為主。至於幼兒園,則強調"領域"和"整合",即健康、語言、科學、社會、藝術等五大領域的整合,並通過遊戲和活動來完成對幼兒的教育,更是毫無"學科"概念可言。

第二,按照《綱要》要求,中小學要淡化"學科本位"理念下的過分知識傳授傾向,要改的是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如此可以看出,新課改其實是要讓教師樹立一種與課程教學"三維目標"達成相匹配並在理念、知識、水平、能力等方面都與之前以知識與技能傳授為主的"學科教師"不同的"全科教師"意識,即儘量淡化教師的"學科"概念。中小學在課改前的"繁、難、偏、舊"現象,就是過分強調"學科"教學的緣故。如果在中小學繼續沿用"學科帶頭人",必然在很多教師頭腦裡造成"學科知識"深化與新課改"整合知識"的衝突。

第三,從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看,雖然課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仍有教師頭腦中的"學科教學"概念根深蒂固。

由於長期習慣於"學科"概念下的教學, 處在基層一線的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自覺地將"三維目標"理解成了"雙基(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目標"。筆者常赴基層中小學幼兒園調研,瞭解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如果在由政府部門主導的骨幹教師培養體系中,自身先在名稱上強化了"學科"概念,並將優秀教師冠以"學科帶頭人"稱號,其實也就無形中給一線教師在心理上暗示了傳統的學科教師的意識。每個名稱都有其特定內涵,對人們心理的導向作用非常大,猶如"管理"與"治理"不同一樣,"學科"與"課程"也不是一回事。

王越群:中小學教師慎用“學科帶頭人”稱號

網絡圖片

綜上,筆者認為,各地各校在骨幹隊伍建設中,把"學科帶頭人"改為"課程帶頭人"更為合適一些。因為,改為"課程帶頭人"能讓獲此稱號的教師樹立強烈的課程改革意識,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從課程改革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綜合因素出發,全方位重新構建符合發展素質教育的要求,服務於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綜合性的知識與能力體系。此外,"課程帶頭人"也可以從概念和內涵上與大學裡的"學科帶頭人"區別開來,避免產生歧義。

筆者相信,這樣的調整,對那些長期身處教學一線、對課程改革理解還不到位的教師們,一定會起到喚醒課程意識作用,對加快深化課程改革必然會有促進作用。


據2018年11月18日《教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