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戴上3D眼镜,就有“透视眼”?MR技术让颅内病灶“眼见为实”

有首歌唱得好:“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如今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多了一副“透视眼”。

让手术病灶“眼见为实”,提高了精准切除的效率。

这是两台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外科手术。

手术台前神经外科医生佩戴3D眼镜,患者的脑血管、神经、骨性标志等组织如同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一样,以3D全息图像的形式1∶1重叠在患者头部。

专家戴上3D眼镜,就有“透视眼”?MR技术让颅内病灶“眼见为实”

通过平板电脑的操作,医生甚至可以轻松旋转、放大每一个细节,让患者的病灶大小及位置从“了然于心”到“历历在目”。

这便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李学军教授团队近日应用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简称MR),全程术中辅助完成的两台颅内病灶精准切除手术。

眼见为实,规划精准方案

“以往手术时,医生只能通过核磁共振、CT等数据来判断手术位置、角度和深度,其精准性难以保证。”李学军教授介绍道。

“尤其是对于脑部手术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他接着补充,“而MR技术作为继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之后出现的全新数字全息影像技术,无异于让手术医生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让病灶‘眼见为实’。”

运用MR技术进行的第一台手术是切除患者丘脑区海绵状血管瘤。

专家戴上3D眼镜,就有“透视眼”?MR技术让颅内病灶“眼见为实”

49岁的患者胡先生,在过去的6年里曾两次出现脑室内出血,一个月前因头痛逐渐加重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李学军教授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考虑诊断为右侧丘脑区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出血,拟通过外科手术方式治疗。

第二位患者是62岁的李先生。

综合患者头痛病史及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考虑诊断为左侧大脑镰旁中三分之一占位性病变,病灶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

影像学特点符合脑膜瘤表现,同样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两台手术,一个病灶位置深,一个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

要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尽量避免损伤临近的神经纤维、核团和血管,保护患者神经生理功能。

李学军教授团队经过反复探讨后,决定为这两位患者应用MR多模态全程术中导航系统,对病灶进行精准切除。

精准导航,成就国际水准

要想实现远期稳定的治疗效果,术前李学军教授团队中的易小平博士后、王中杰博士后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三维数字建模及算法优化,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

专家戴上3D眼镜,就有“透视眼”?MR技术让颅内病灶“眼见为实”

随后在MR系统的导航下,对患者的切口及骨瓣进行个性化设计。

并在术前、术中多次使用该技术对术区及周围重要结构进行跟踪显示,以验证并确保手术切除的精准性。

两台手术均由李学军教授主刀,王苟思义主治医师配合完成。

手术过程平稳顺利,手术时长显著缩短。

术后复查结果满意,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此次通过MR技术与手术导航定位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患者全息影像和手术现实的精准匹配与实时互动。

更率先成功完成了MR技术导航辅助神经外科精准手术,这一技术目前在国际处于先进行列。

医工结合,守护患者健康

MR技术应用于外科将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骨科、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手术,将成为外科医生的利器。

专家戴上3D眼镜,就有“透视眼”?MR技术让颅内病灶“眼见为实”

“神经外科手术中对病灶的精确定位尤为重要,有了MR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增加手术的精确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绕实现多模态影像辅助神经外科精准手术这一目标,李学军教授搭建了以主治医师王苟思义博士、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领域易小平博士后、生物功能材料学领域张晓金博士后、人工智能及计算机视觉识别领域王中杰博士后

为核心的多学科医工结合团队。

团队除了不断精进与完善手术模式,推动神经外科MR多模态手术导航系统的应用转化与推广以外,还致力于促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实现不同区域间手术质量的高质化和均质化。

“神经外科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误诊率高,尤其是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更需要这类临床诊治决策支持系统,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生培养缓慢等问题。”

李学军教授表示,团队目前已陆续研发了多项基于临床需要的成果、专利。

关注 ,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