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戴上3D眼鏡,就有“透視眼”?MR技術讓顱內病灶“眼見為實”

有首歌唱得好:“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如今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醫生不僅有一雙“慧眼”,還多了一副“透視眼”。

讓手術病灶“眼見為實”,提高了精準切除的效率。

這是兩臺充滿未來科技感的外科手術。

手術檯前神經外科醫生佩戴3D眼鏡,患者的腦血管、神經、骨性標誌等組織如同科幻電影裡的情節一樣,以3D全息圖像的形式1∶1重疊在患者頭部。

專家戴上3D眼鏡,就有“透視眼”?MR技術讓顱內病灶“眼見為實”

通過平板電腦的操作,醫生甚至可以輕鬆旋轉、放大每一個細節,讓患者的病灶大小及位置從“瞭然於心”到“歷歷在目”。

這便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李學軍教授團隊近日應用混合現實技術(Mixed Reality,簡稱MR),全程術中輔助完成的兩臺顱內病灶精準切除手術。

眼見為實,規劃精準方案

“以往手術時,醫生只能通過核磁共振、CT等數據來判斷手術位置、角度和深度,其精準性難以保證。”李學軍教授介紹道。

“尤其是對於腦部手術來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他接著補充,“而MR技術作為繼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之後出現的全新數字全息影像技術,無異於讓手術醫生擁有了一雙‘透視眼’,讓病灶‘眼見為實’。”

運用MR技術進行的第一臺手術是切除患者丘腦區海綿狀血管瘤。

專家戴上3D眼鏡,就有“透視眼”?MR技術讓顱內病灶“眼見為實”

49歲的患者胡先生,在過去的6年裡曾兩次出現腦室內出血,一個月前因頭痛逐漸加重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就診。

李學軍教授詳細詢問了患者的病史,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評估,考慮診斷為右側丘腦區海綿狀血管瘤合併出血,擬通過外科手術方式治療。

第二位患者是62歲的李先生。

綜合患者頭痛病史及體格檢查和影像學資料,考慮診斷為左側大腦鐮旁中三分之一佔位性病變,病灶位於左側大腦半球功能區附近。

影像學特點符合腦膜瘤表現,同樣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兩臺手術,一個病灶位置深,一個病灶位於重要功能區。

要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同時,儘量避免損傷臨近的神經纖維、核團和血管,保護患者神經生理功能。

李學軍教授團隊經過反覆探討後,決定為這兩位患者應用MR多模態全程術中導航系統,對病灶進行精準切除。

精準導航,成就國際水準

要想實現遠期穩定的治療效果,術前李學軍教授團隊中的易小平博士後、王中傑博士後結合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通過三維數字建模及算法優化,對病灶進行精準定位。

專家戴上3D眼鏡,就有“透視眼”?MR技術讓顱內病灶“眼見為實”

隨後在MR系統的導航下,對患者的切口及骨瓣進行個性化設計。

並在術前、術中多次使用該技術對術區及周圍重要結構進行跟蹤顯示,以驗證並確保手術切除的精準性。

兩臺手術均由李學軍教授主刀,王苟思義主治醫師配合完成。

手術過程平穩順利,手術時長顯著縮短。

術後複查結果滿意,目前患者恢復情況良好。

此次通過MR技術與手術導航定位技術相互融合,實現了患者全息影像和手術現實的精準匹配與實時互動。

更率先成功完成了MR技術導航輔助神經外科精準手術,這一技術目前在國際處於先進行列。

醫工結合,守護患者健康

MR技術應用於外科將是大勢所趨,特別是骨科、神經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等手術,將成為外科醫生的利器。

專家戴上3D眼鏡,就有“透視眼”?MR技術讓顱內病灶“眼見為實”

“神經外科手術中對病灶的精確定位尤為重要,有了MR技術,可以幫助醫生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的手術創傷、增加手術的精確度、提高手術成功率。”

圍繞實現多模態影像輔助神經外科精準手術這一目標,李學軍教授搭建了以主治醫師王苟思義博士、神經系統腫瘤影像學領域易小平博士後、生物功能材料學領域張曉金博士後、人工智能及計算機視覺識別領域王中傑博士後

為核心的多學科醫工結合團隊。

團隊除了不斷精進與完善手術模式,推動神經外科MR多模態手術導航系統的應用轉化與推廣以外,還致力於促進優質醫療服務下沉,實現不同區域間手術質量的高質化和均質化。

“神經外科醫生培養週期長、成本高,各地醫療水平參差不齊,誤診率高,尤其是對於基層醫院來說,更需要這類臨床診治決策支持系統,有效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均、醫生培養緩慢等問題。”

李學軍教授表示,團隊目前已陸續研發了多項基於臨床需要的成果、專利。

關注 ,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