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的“科技範”:傳統牧區建“智慧國家公園”

中新社西寧11月22日電 (記者 張添福)保存著大面積原始自然風貌與獨特遊牧文化的中國國家公園三江源,正利用科技打造“智慧公園”,呵護“中華水塔”。

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早在“國家公園”體制在此試點前,大批科研力量已關注這塊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積累的大量寶貴基礎資料,為後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22日說。

今年,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在青海掛牌,中國多位“兩院”院士本月受聘為專家諮詢委員會顧問、委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唐芳林日前稱,“這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奉獻力量,(對此)十分期待。”

趙新全介紹,該院將“借力”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及“美麗中國”等科技專項,主攻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模式集成、監測評估、體制機制、人才培養等。

趙新全說,該院已啟動的“高原物種基因組計劃”,試圖分析物種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物種多樣性維持機制,建設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基因庫等,而正謀劃和實施的“數字國家公園計劃”,通過天-空-地監測體系,希望掌握動物本底數據,形成多學科融合、大數據驅動的科學平臺。

中新社記者注意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多項科技項目已陸續上馬。該局生態監測信息中心主任曹軍介紹,除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合作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中心、衛星通信系統外,“天地一體化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江源國家公園分室”將重點研究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傳輸、時空大數據挖掘等空間信息技術與產品,推動三江源的環境監測採集與評估、環境變化規律等的理論研究、技術攻關。

三江源堪稱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巧女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亦在此開展大量生物多樣性監測、社區發展等項目。隨著保護及監測深入,“神秘”的雪豹、野犛牛等常被人類鏡頭“捕獲”。

《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提出,運用先進技術和設施,並充分利用有關公共基礎設施和既有資源,引用社會力量,集約建設“智慧國家公園”,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生態監測和自然教育示範基地。

“以前,科技應用很少,現在牧民們樂意使用一些成熟的生態監測手段。”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說,“科技手段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也希望使用更先進的科技成果。”(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