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手机用户58965063716


无论按照三国演义还是按照三国志,徐庶离开刘备都是为了他的母亲,这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三国演义,徐庶投奔刘备后,帮助刘备大破八门金锁阵,攻克樊城。曹操大为震惊。谁知徐庶的同乡程昱向曹操献计,把徐庶的老母诓骗到了许昌。先想骗徐母写信让徐庶投奔曹操,遭到徐母拒绝怒骂。

此后,曹操软禁徐母,又由程昱假冒徐母笔迹,写信劝徐庶到许昌来救母亲。徐庶为了母亲,只得忍痛离开刘备。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徐庶到许昌后,徐母见儿子被骗来了,又气又急,自杀身亡。徐庶为了母亲的坟墓,只能长期呆在曹操手下,但却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计,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演义这一段,塑造了徐庶的孝顺和迂腐,徐母的刚烈和迂腐,程昱的狡猾,曹操的爱才和阴险。不过,也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徐庶既然都决定投刘备了,他还把老母长期放在曹操统治下的地方,是自找不痛快么?

历史上,情况没那么复杂。徐庶和母亲一起住在荆州。他投奔刘备后,母亲并没有被曹操抓去。相反,徐庶和诸葛亮一起共事了一年左右。但是到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南逃的时候,在当阳一带,刘备被曹操击溃,跟随刘备的大批百姓基本都沦为曹军的俘虏,徐庶的老母也在其中。


于是,徐庶只好向刘备告别,去曹营找他的母亲: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说的也很恳切。老母被曹操掳去,就算曹操不杀她,这日子也难过。徐庶为了孝顺,必须去侍奉母亲。既然去了曹营,历史上的徐庶并没有一言不发,相反在曹操手下当官,官至御史中丞。

应该说,历史上的徐庶因为母亲离开刘备,没有演义中那么戏剧性,那么悲壮,但却更加合理。


巴山夜雨涮锅


徐庶是刘备在荆州的第一个谋士,徐庶是主动来投刘备的,他是来投明主的,刘备见了自然极为高兴,徐庶见了刘备的马,然后问:这可是的卢马?刘备说:是的。

徐庶说:这的卢马虽然也是千里马,但是会妨主,不能够骑呀。刘备说:已经应过了,就把的卢跃檀溪的事情告诉了徐庶,徐庶说:这个是救主,并不是妨主,终究还是会妨主的,不过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

刘备就问:有什么办法?徐庶说:你比较不喜欢谁,就把的卢马送给他,等妨了这个人之后,再拿回来,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不知道刘备送庞统是不是这个想法呀),刘备变色说:你过来,不教我正道,却让我去做损人利已的事情。

徐庶说:我向来听说主公仁德,一直不相信,所以就故意试探一下的。刘备就以徐庶为军师来操练军马。后来徐庶看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程昱就向曹操献计,说徐庶这个人是孝子,只要把徐庶的母亲带到许昌,那么徐庶肯定会来的。

而徐母并不同意,程昱就仿着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信,让他回来,否则曹操要杀她。徐庶就跟刘备说了这个事情,说他只能回去。刘备说:母子是至亲,你就尽管回去吧。徐庶拜谢。

孙乾偷偷的跟刘备说:徐庶一直在新野,我们军中的虚实,他都知道了,如果他到了曹操那边,曹操重用他,岂不是对我们不利呀?还不如把徐庶留下,而曹操看到徐庶不回去,就会把徐母杀了,那徐庶肯定要为母报仇,就会对你尽心尽力的。

刘备说:不可以这样,我们不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大家都为刘备的仁德而拜服。刘备为徐庶送行,徐庶说:我是想与主公一起成就大业的,但是因为母亲的原因,让方寸大乱。

徐庶远去,刘备目送,没多久,徐庶又骑马回来了,他对刘备说:刚才我的心太乱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忘了跟你说,襄阳城西隆中有一个卧龙先生,叫做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的才能远胜于我,你只要请他出山,大业可成,这个就是徐庶走马荐卧龙。

徐庶还担心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不肯,就到诸葛亮的家中先劝了一下诸葛亮要出来帮刘备,可见徐庶离开刘备,确实是为了母亲。


历史简单说


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徐庶此人才华横溢,为刘备出了许多的奇招,曹操看上了徐庶的能力,于是假冒徐庶的母亲给其写了封信,徐庶当时对刘备说,自己为了母亲得走,不管曹操怎么逼自己,他都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

在三国志中可不是这样说的,徐庶出身寒门,他也一直没有展露出自己的才华,按理说在历史上留不下什么名气,一直到刘备屯兵新野,此人前去投奔。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刘备还是缺人,缺钱,缺地盘,但是徐庶认为刘备是有潜力的,刘备对他也很好,他相信自己跟着刘备是没有错的。

不久之后,曹操率兵攻打荆州,刘备被打的只顾着逃命,在演义中这件事描写的非常精彩,基本都是在突出刘备,在三国志中可不是这样,刘备只是想着逃命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确是提到曹操捉了徐庶的母亲,可是没有说曹操写信让徐庶过去,是徐庶在危难之际,主动离开的刘备。

当然在三国志中,徐庶也是以母亲为理由选择的离开,但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完全就是徐庶找的借口,因为这次战役,让徐庶认识到,刘备没有能力与曹操等人抗衡,即使他对人很好可是在慌乱之间便能看出人品,况且刘备当时的实力太差,说白了就是徐庶不看好刘备,所以他选择离开。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三国时期的确非常的注重孝道,可是根据分析情况来看,徐庶离开刘备不止是这一点,大家认为徐庶离开刘备是自己背叛,还是为了母亲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徐庶是三国的超级谋士,其智谋出众,军事才能出众,才情可和诸葛亮等人相媲美。这一点在下山追随刘备的表现可见端倪。运用各种计谋打败曹军就是最好证明。

但徐庶最大的特点是孝顺,也就是说,他有非常强的恋母情节,把孝顺敬重母亲当作头等大事。也正是因为这样,曹操利用他的孝心这个弱点,通过"假冒"徐母手书的方式,骗徐庶去曹营。


徐庶接到母亲的书信后,果然上当,马上不顾明主刘备的劝谏,毅然离开刘备去了曹营。

徐庶才智过人,他文武双全,和诸葛亮等人都是挚友。他下山选择追随刘备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刘备是仁德的雄君明主,他之所以弃明投暗跟随曹操,显然是为了他的母亲,孝心使然。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对于徐庶,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演义中是刘备到荆州后的第一位重要谋士。此人博学多才,和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等人非常交好,在荆州一带颇有名气。投靠刘备后,也立刻有所建树。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说的就是他。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历史上的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又是什么时候离开刘备的呢?他为什么要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母亲吗?他投靠曹操后,真的没有献一策?

徐庶:母亲啊!

历史上的徐庶确实和诸葛亮等人十分交好,也确实很有学问,但是徐庶破八门金锁阵,手把手教刘备怎么打仗的事是肯定不存在的。刘备一个主帅,军事战斗需要别人来指挥?就算是后期的火烧博望坡什么也都是他亲自领导的,可能听听徐庶的建议啥的。

演义中编了一段故事,说是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捉了起来,然后徐庶就不得不离开刘备,然后离开之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其实不然,徐庶并不是这个时候离开比刘备的,翻开《三国志·诸葛亮传》就可以知道徐庶是在刘备一行人逃亡江夏的途中,因为徐庶的家眷(母亲)在逃跑途中被曹军捉了,徐庶才决定离开刘备的。虽然都是离开刘备,但是历史和演义有个时间差的。

历史上徐庶是因为母亲才离开刘备的?三国志的交代是因为母亲被抓走,徐庶心如死灰,方寸大乱,只好辞别了刘备,投奔曹操。自古忠孝不能两双,徐庶选择了孝。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呢?笔者猜测还可能是吃不了这颠沛流离的生活的苦~

徐庶进曹营真的没有献一策?这多半是不可能的!

据《魏略》记载: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就是说公元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多多少少是个官职吧?一策都不献就拿了个官做,可能吗,科学吗?

对于徐庶,应该是个有学问,有谋略的人才,诸葛亮也是挺欣赏他的。如果跟着刘备一直混,在蜀国估计会成为主要支柱。


小刀文史


在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意指人在心不在,出工不出力.徐庶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其人,尤其在小说中对他的相关介绍还是比较详细的.他在第35回里以"单福"的化名出场,当上了刘备第一位正式的军师,并在随后与曹操派来的小规模部队作战中,充分利用他的干练,指挥刘备的军队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不但得到了刘备集团的上下尊敬,也引起了曹操的重视.后来曹大丞相从谋士程昱的口中得知了他的真实身份,并采纳程谋士的计策,把徐母骗到许昌软禁起来.

又伪造徐母笔迹,写了一封信,把徐庶骗来许昌.徐母得知后,大骂其子不忠不孝,解下裤腰带悬梁自尽了.徐庶由此深恨曹操,虽然给曹阿瞒当差,但终身不为曹孟德设一计献一谋.这就是这句歇后语的由来.后世更把徐庶的举动称之为"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徐母也被传统观念奉为"忠君爱国的大义之母"的典范,受到后世无尽的吹捧.



"滚滚长江东逝水\

昭烈名臣


我觉得不是。徐母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徐庶去徐母必死。这道理就算徐庶人在事中迷,可他绕道去了隆中,以诸葛亮的智慧看不透吗?不劝他吗?可他还是去了!

刚开始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软禁在许昌,确实是心乱如麻,无心辅佐刘备,因为他是孝子嘛!但是徐庶是文人,忠孝不能两全,忠孝并存先尽忠后尽孝的道理不可能不明白。可他还是去了!



徐母是程昱出策诳去的,程昱和他是好友,他若不去程昱也会想办法保徐母安全;曹操也不会因为这是杀害他的母亲的,可他还是去了!
徐母死后,被派来劝说刘备投降,完全可以借口报母仇与曹操决裂,留在刘备账下。可他还是回了曹营,虽有面子和所谓的做人原则,也足以说明不愿再侍刘备。


秉灯夜读


三国不外乎人与人之间的成王败寇,国与国之间的优胜劣汰,生死存亡。世事难料,今时成王,明时做寇;今时生,明时死;今时存,明时亡。因此,想在三国混,没有识时务的眼光,你只能成为浮萍,一直漂游不定。孰不见三国单挑王吕布,先从丁原,拜为义父,后弑丁原,投靠董卓。始终秉性未改,为貂蝉又杀董卓,易主比翻书还快,怪不得张飞直呼“三姓家奴”。防主吕布朝三暮四的性格最终导致他殒命白门楼。三国中谋士猛将跳槽者不乏其人,但像吕布这样屡次投新主弑旧主的主则为数不多,也会为三国之士所不耻。

有道是贤才择明主而仕,三国中贤才猛将在寻找到他们心中的明主,则会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身边猛将又有多少是揭竿而起的铁哥们,张辽原是吕布的手下,张郃原是袁绍的手下,徐晃原是杨奉手下,他们都是混乱中择爱才的曹操而居,当然这也离不开曹操的一双慧眼。不是每一位贤士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明主,也不是每一位明主都能全揽天下之英才。周公吐哺,也未尝能让天下归心。明主与贤才之间从来都是双向选择,缺一不可。旧主是公认的明主,所投之主又是雄才大略之主,又该如何选择呢?不巧的是这种事情就发生在徐庶(元直)的身上。

话说曹操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于樊城。二吕先发制人,向刘备进攻,此时刘备营中有位毛遂自荐的谋士名为单福。单福出了一计即大败二吕,之后曹仁、李典的八门金锁阵,又被这个单福给破了,不死心的曹仁在偷袭中又被识破,因此二将大败,逃回曹营。曹操也是大度,安慰二将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他却对谁为刘备出谋划策极感兴趣,从曹仁口中听到单福这个名字。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此时曹身边的谋士程昱笑曰“此人非单福,乃颍川徐庶,字元直。”曹操得知徐庶之才十倍于程昱,恨不能揽于幕下,后程昱出一计,赚徐母于许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徐庶得知母亲的遭遇,哭着喊着要去寻其母。从而,出现了刘备与徐庶煽情离别的场面,直教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一步两回头,那种依依不舍,生死离别的情景,至今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此情此景,也不晓得刘备身后的两位结义小弟吃醋了没有。明知不能留而留之,简直就是枉费心机。《三国志》记载徐庶对刘备云“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已,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战乱时期,既遇明主,难道仅以母亲为虑,就可弃明投暗吗?是否还记得“分一杯羹”的典故。刘邦日益壮大,霸王项羽惧之,欲以烹刘父,令刘邦投降。《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为天下者不顾家乃争夺天下的人本就不顾念家庭的,为天下之利应当舍小家之念,忠孝难两全,难道徐庶不知道这些古训吗?

再者说,徐庶既然是大孝子,对母亲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是熟记于心的。这样一个大孝子难道连母亲的字迹也不能辨识,以致于被曹操等人模仿的字迹给诓骗。不识母字,被人诓骗,这有些说不过去了。以徐母的大义,应该在徐庶小的时候,就会经常教育他忠孝两者之间相比较,哪个孰轻哪个孰重。但当真正处在忠与孝进行抉择的时候,徐庶出人意料违背母亲之意,反其道而行之。这能称得的上是大孝子吗。

《三国演义》记载,司马徽云“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曹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若去,其母必死。”司马徽凭借素闻就可对徐母见微知著,推测出徐母的所想所为,难道徐庶还没有司马徽了解自己的母亲吗?难道他不知道母亲的大义,母亲的大贤,一直识曹操为欺君罔上之贼,识刘备为汉室之胄,仁义布于四海之主。

实则为母而屡屡违母之意,以母为托辞弃刘备而投曹操在今天看来必不是充分条件。唯一的解释就是徐庶已对刘备信心不足,有意转投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真是令人唏嘘,徐庶离开刘备,难道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答案,非也。


手机用户58965063716


徐庶,离开刘备肯定是因为她母亲被曹操软禁,因为古人对孝道是非常重视的。

徐庶,成为刘备军师之前一直是有试探过刘备,故意跟他说的卢马救人一次,下一次必定会害主人,让刘备把马转赠给与自己有仇的人,这样可以杀人于无形。

刘备,听徐庶这一席话,顿时觉得此人心术不正不可取,随之便面露嫌弃之情斥责了徐庶,怨他无故只会教人害人之术。

谁知这一番斥责,没有令徐庶有任何羞愧之色,他反大声笑道:我久闻皇叔仁义,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刚才乃是我试探之言,多有得罪还望皇叔莫怪。

徐庶这么一说,刘备知道今天自己是碰到高人了,赶紧问徐庶,先生即是有心试我,想必定是有治国良策之大才,备多有得罪还望先生海涵,务必请先生随我一同回新野畅谈,略微指点在下。

就这样,一个有心来投,一个求才若渴,两人把手同归新野以后,刘备就拜徐庶做了军师。

徐庶做了刘备军师以后,很快就展露自己的本事,大破曹操的八门金锁之阵,一战杀得曹仁丢盔卸甲匆匆而去。

曹仁,败落回到曹操军中告知此事,心中大为疑惑,想来想去都找不出刘备军中哪个能人破了自己的阵法。

后来,打听之后知道是徐庶,就让陈昱把徐庶母亲骗来军中,徐庶不忍老母被抓,不得已离开刘备军中,这就是徐庶最终离开刘备的原因。



道道品谈


三国演义,贬曹褒刘,刘备在新野,重用徐庶,拜他为军师。后来曹操绑架徐庶母亲,于是徐庶入曹营出仕,在曹操时期,徐庶不为曹操出一策,让世人即言徐庶重情重义,真相是这样的吗?



曹操,为了得到天下英才,可谓费尽心机,为了得到当时在刘备账下当军师的徐庶,不惜囚禁其母亲。后来,徐庶得到消息后,离开刘备,入魏仕曹操,那么,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为了他的母亲嘛?

我看未必,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被曹操四处追着打,万般无奈,只能投身荆州的刘表。刘表也没有安什么好心,直接让刘备入驻新野,给他守住荆州的北大门,以抵挡曹操的大军。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非常之人,要不然谁敢投身刘备账下。



徐庶,早年是个游侠,因替朋友鸣不平,误杀他人,这可是杀头的大罪,无奈,只能出逃。他逃到荆州一带,认识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名士。徐庶出逃,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想必多年未见其母亲,听说他母亲被曹操囚禁,离开刘备,去仕曹操,按理说,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徐庶离开刘备,并未是因为他的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徐庶客居荆襄之地,刘表多次请他出仕,即没有成功。可见,徐庶在择主时,是很谨慎的,刘备来荆州,徐庶是在司马徽的推荐之下,才效力于刘备的账下的,出仕之后,他未必对刘备满意。如果不满意,以徐庶的名声,如果无缘无故离开,必定被世人嘲笑,所以曹操囚禁其母亲,给了他一个机会。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你想,徐庶入曹营,母必死,这么简单的道理徐庶会不明白?所以,相必是刘备让实力、人品等让他失误了,所以才找理由离开。



徐庶寻常之人,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选择离开之后,向刘备推荐非寻常之人诸葛亮了。徐庶的才能未必能够胜任当时刘备的军师,当时刘备势单力薄,想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伟业,必定要非寻常之人,与其坏了名声,不如找机会离开,所以当时介绍卧龙和凤雏。言外之意,只有王佐之才,才能在刘备阵营力挽狂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