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涨价的IPhone遇到所谓的消费降级

据说,屌丝们都在熬夜看苹果的新品发布会,土豪只是早上起来,随手买上一部。2018年苹果的秋季发布会估计也不例外,打开朋友圈,时间线上有人在半夜哀嚎iPhone变得更加难看。最重要的是,IPhone价格还更高了,配置高一点就要一万以上。乔布斯已经不生气了,他只是躺在坟墓里沉默不语,两耳不问尘世事。

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里,吐槽遍野,口水漫天。大家异口同声抱怨苹果太任性,价格太高昂,大部分人都表示,不会买苹果,一个苹果能买三部华为高端机了。还有人冷静的分析,中美贸易战还在打,国内的消费又在降级,国产手机质量节节提升,苹果在中国的销量将近五分之一,看来这次要黄。

隔着太平洋,我都能听到库克的冷笑声:你们懂个锤子。

很多网友也许不知道、或许不愿去想一个问题,像苹果这样体体量的企业,他的新品发布、价格制定、营销策略都不是某个人拍拍脑瓜就定了,这一切都建立在N多市场调研公司的大数据基础之上,所有策略的制定都明确地指向一个目标:销量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发布会只是一个形式,所有的调研工作都已经完成,经过精算之后,苹果早已能够预估销量。不说百分之百的把握,起码是百分之九十的把握。

也就是说,苹果认定,这个价格照样有人买,在中国照样卖的动,而且销量不会差。

会是这样吗?会的。

IPhoneX发布的时候,它那个刘海屏有多少人说丑?或者说没人说不丑吧。后来怎么样?销量出奇的好,而且将苹果手机的出货价格硬是提升了15%,苹果市值也在今年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观。此外,“巨丑无比”的刘海屏照样引领了潮流,世界各大手机厂商不得不跟进。苹果的刘海屏藏了很多电子原件,是不得不搞个刘海,有的国产手机压根没这个需要,也非得弄个刘海,东施效“屏”,一时间让很多手机从业者“无语”、“想不通”、“想骂人”。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认为我是在吹苹果,其实也不完全是吹。或者说,光吹没有用,我们得明白其中的道理。

首先,苹果的产品质量还是过硬,有很多体验,就是其它品牌所无法提供的,而不仅仅是营销的噱头。我不算是一个果粉,但我在使用苹果的全套产品。在苹果之前,我也用过各种手机和笔记本,用了苹果之后,感觉和其它产品相比是两个极端。因为经常写文,我离不开笔记本电脑。苹果笔记本的特点就是轻便,响应速度快。自从用了苹果笔记本,我几乎不关机,随时打开随时使用,而且使用的“手感”非常好,没有“塑料感”,也没有“廉价金属感”。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产品要想任性,就得品质好,提供他人无法提供的体验。那么多骂苹果的手机从业者,他们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不想成为苹果的。但是,苹果的技术积累已经构成非常高的竞争壁垒,后来者要想超越过去,必须付出超常的代价。

其次,在中国,苹果的消费者已经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反正笔者身边有不少人,也不是什么富豪,但手里显然不会缺钱,平时虽然非常低调,但苹果一出新机器,他们必然没过多久就会换手机,并不是为了装,为了炫耀,纯粹就是一种消费习惯。还有一些消费水平明显买不起iPhone的人,因为“越级消费”的荣耀感,换手机也非常快,也是非苹果不换。特别是这一次,苹果手机增加了双卡双待,我能想象,这将极大刺激一部分人购买苹果的欲望。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苹果已经形成极其强大的产品文化。在以前,苹果在中国的消费者显得比较高调,什么彻夜排队买手机之类,而现在,这一部分人群已经进入消费成熟期,他们不再炫耀,但是也不想换手机品牌。他们可能不是巨富大贵,但就是愿意购买苹果手机。

所以,苹果的销量还是不会差。

那么,这么说来,国产手机还是差点火候。从内心深处讲, 我真的希望国产手机里能出现类似苹果这样的企业,或是其它行业里也行(比如无人机领域的大疆,我觉得有这个潜质,但现在好像问题很多)。要想追赶苹果,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特别是核心科技、创新专利,需要华为这样的企业去冲一冲,但在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差距。(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