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印記:李登海的玉米情緣


40年印記:李登海的玉米情緣

海南育種初期,李登海(右)在玉米地旁搭起一座小草棚,並戲稱為“風搖樓”。



“你看,這玉米多漂亮。我每次走在試驗地裡,都像在檢閱儀仗隊一樣。”他操著濃重的山東萊州口音,談起玉米來豪情滿懷。

李登海,農民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被稱為“南袁北李”。與共和國同齡的他,連續40多年不懈探求玉米高產攻關研究,如今還在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全國人大代表……李登海身份諸多,但他說:“從根上講,我就是個農民,為了祖國的富強和榮譽,選擇玉米育種,一輩子就幹了這一件事。”

1966年,初中畢業的他回到山東省掖縣(現萊州市)西由鎮後鄧村務農。那年頭,收成好的時候,也不過剛填飽肚子。年輕的他進了大隊農科隊,搞玉米、小麥等作物的引種、繁育和制種,心裡只有一個願望:多打糧,吃飽飯。

1972年,一則美國農民創造春玉米畝產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而那時,我國玉米畝產只有一兩百公斤。

“美國農民能做到的,我們中國農民也一定能做到。”擔任後鄧村農科隊隊長的李登海心裡升騰起夢想。他不分晝夜啃書本,騎著自行車到各地拜師,來彌補基礎理論的“先天不足”。

1974年,李登海得到了去萊陽農學院進修一年的機會。他如飢似渴,一年就學完了四年課程。老師劉恩訓被他的痴狂感動,贈予20粒珍貴的雜交種子。玉米育種家於伊給他撥亮了明燈:“要培育一種適於密植的緊湊型玉米。”老師的種子、專家的點撥,讓李登海找到了方向。

他先後選用國內100多個優良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終於找到了高產的奧秘。5年後,後鄧村誕生了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掖單2號”緊湊型品種,創下我國夏玉米單產776.9公斤的紀錄。此後,李登海屢屢刷新自己的紀錄: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1989年,他選育的“掖單13號”緊湊大穗型玉米,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並一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玉米高產開創了新紀元,他卻並未滿足。1978年,他帶著三個助手離開家鄉,來到被育種家稱為“天然大溫室”的海南島搞“加代”繁育。

“在我國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種一季,育成一個新品種,需要七至八年的時間。人生能有幾個七八年?”李登海和團隊只爭朝夕,加快雜交玉米產品中新的種子資源創新速度和力度。

在海南育種初期,他們在玉米地邊搭了個小草棚看護。風一吹,草棚就搖搖晃晃。李登海苦中作樂,給小草棚命名為“風搖樓”,還寫打油詩一首描繪其景象:“綠葉頂天風搖樓,烈日蒸烤度白晝……育種田邊住一宿,勝過賓館超五星。”

生活的艱辛磨滅不了他們的熱情,大家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侍弄每一株玉米。臨近玉米豐收的時候,李登海不顧高溫與蟲咬,索性吃住在田間地頭。連續30多個春節,他都在海南育種基地度過。

寒來暑往,愈挫彌堅。玉米新品種成功率只有12萬分之一,但他們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已進行了120多代的選育過程,相當於完成了在我國北方需要120多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李登海選育出的玉米雜交品種有90多個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他也成為我國擁有審定玉米種類最多的農業育種家,先後榮獲亞太地區種子協會“中國玉米產業重大貢獻獎”、國家時代楷模、全國創新爭先獎等61項獎勵。

玉米的產量上來了,要如何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惠及農民呢?李登海開始探索,“按照種子產業化的模式成立一個民營單位,不向國家伸手,不向集體要錢,自負盈虧搞科研,以科研養科研,為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子來。”

泥腿子要搞研究企業?就連李登海身邊的人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他卻認為,改革開放帶來了大好機遇,能成。1985年,他自籌資金2萬元,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集科研、生產、推廣、經營為一體的民辦農業科技實體——掖縣後鄧農業實驗站。這成為中國第一個民營農業科技企業的雛形。此後,李登海帶領團隊,試水產業化之路,逐漸構建起與全球最大種業公司比肩的種業集團。

我國加入WTO以後,國外種子企業紛紛打算進入我國市場。1996年,世界種業巨頭美國先鋒公司把進軍中國市場的合作目標鎖定為李登海的種業公司,尋求建立合資公司。

但是,一聽對方要求控股60%,李登海斷然拒絕:“我方必須控股!”而在這之前,先鋒公司在全球的合作都是作為“第一控股人”。

談判不歡而散。

經過6年多“馬拉松式”談判,對方最終做出退讓。2002年,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種業公司——山東登海先鋒種業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

問及“耽誤”6年時間只為中方控股的初衷,李登海說:“種子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我方不控股,很多東西后期會沒有發言權,咱們的研究很可能會流失。任何時候,都要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今,登海種業每年都有50至100個玉米新品種誕生。李登海育出的種子,畝產刷新並保持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隨後又實現了小麥、玉米百畝一年兩季畝產1750公斤以上的高產突破。(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張曉明 通訊員 胡凱旋 李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