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印记:李登海的玉米情缘


40年印记:李登海的玉米情缘

海南育种初期,李登海(右)在玉米地旁搭起一座小草棚,并戏称为“风摇楼”。



“你看,这玉米多漂亮。我每次走在试验地里,都像在检阅仪仗队一样。”他操着浓重的山东莱州口音,谈起玉米来豪情满怀。

李登海,农民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被称为“南袁北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连续40多年不懈探求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如今还在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李登海身份诸多,但他说:“从根上讲,我就是个农民,为了祖国的富强和荣誉,选择玉米育种,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

1966年,初中毕业的他回到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务农。那年头,收成好的时候,也不过刚填饱肚子。年轻的他进了大队农科队,搞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引种、繁育和制种,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而那时,我国玉米亩产只有一两百公斤。

“美国农民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农民也一定能做到。”担任后邓村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心里升腾起梦想。他不分昼夜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到各地拜师,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

1974年,李登海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进修一年的机会。他如饥似渴,一年就学完了四年课程。老师刘恩训被他的痴狂感动,赠予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玉米育种家于伊给他拨亮了明灯:“要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老师的种子、专家的点拨,让李登海找到了方向。

他先后选用国内10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高产的奥秘。5年后,后邓村诞生了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掖单2号”紧凑型品种,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纪录。此后,李登海屡屡刷新自己的纪录: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1989年,他选育的“掖单13号”紧凑大穗型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并一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玉米高产开创了新纪元,他却并未满足。1978年,他带着三个助手离开家乡,来到被育种家称为“天然大温室”的海南岛搞“加代”繁育。

“在我国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七至八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李登海和团队只争朝夕,加快杂交玉米产品中新的种子资源创新速度和力度。

在海南育种初期,他们在玉米地边搭了个小草棚看护。风一吹,草棚就摇摇晃晃。李登海苦中作乐,给小草棚命名为“风摇楼”,还写打油诗一首描绘其景象:“绿叶顶天风摇楼,烈日蒸烤度白昼……育种田边住一宿,胜过宾馆超五星。”

生活的艰辛磨灭不了他们的热情,大家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每一株玉米。临近玉米丰收的时候,李登海不顾高温与虫咬,索性吃住在田间地头。连续30多个春节,他都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

寒来暑往,愈挫弥坚。玉米新品种成功率只有12万分之一,但他们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已进行了120多代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完成了在我国北方需要120多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李登海选育出的玉米杂交品种有90多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他也成为我国拥有审定玉米种类最多的农业育种家,先后荣获亚太地区种子协会“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国家时代楷模、全国创新争先奖等61项奖励。

玉米的产量上来了,要如何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惠及农民呢?李登海开始探索,“按照种子产业化的模式成立一个民营单位,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为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来。”

泥腿子要搞研究企业?就连李登海身边的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他却认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好机遇,能成。1985年,他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为一体的民办农业科技实体——掖县后邓农业实验站。这成为中国第一个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的雏形。此后,李登海带领团队,试水产业化之路,逐渐构建起与全球最大种业公司比肩的种业集团。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种子企业纷纷打算进入我国市场。1996年,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合作目标锁定为李登海的种业公司,寻求建立合资公司。

但是,一听对方要求控股60%,李登海断然拒绝:“我方必须控股!”而在这之前,先锋公司在全球的合作都是作为“第一控股人”。

谈判不欢而散。

经过6年多“马拉松式”谈判,对方最终做出退让。2002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

问及“耽误”6年时间只为中方控股的初衷,李登海说:“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我方不控股,很多东西后期会没有发言权,咱们的研究很可能会流失。任何时候,都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今,登海种业每年都有50至100个玉米新品种诞生。李登海育出的种子,亩产刷新并保持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随后又实现了小麦、玉米百亩一年两季亩产1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突破。(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张晓明 通讯员 胡凯旋 李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