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人物介紹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東省萊州市後鄧村人,現任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

李登海作為農民發明家,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使他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譽。30多年間,先後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80多個,6次開創和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他主持選育的"掖單"系列玉米新品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種,成為中國跨世紀的主推品種。

人物貢獻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檔案記載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的創始人華萊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另一個就是中國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

■一個玉米新品種,從培育到成功,幾率只有12萬分之一。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

卻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萊州後鄧村的一片農田裡,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創下中國夏玉米單產 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年僅31歲、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一躍站在了中國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種一年只能一次。為加快實驗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種。李登海27年沒能在萊州家中與白髮蒼蒼的老母親過春節,他一年育種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長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中國土地由每畝養活 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10億畝土地上推廣,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在國內,李登海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被種業界譽為"南袁北李"兩李之一。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主要成就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2005年創辦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和每股淨資產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9項植物新品種權。2002年以來又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2005年以來又獲得煙臺市、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次;2008年分別獲得農業部第二屆中華英才獎和第十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1988年開始,向全國育種單位無償發放自育緊湊型優良玉米自交系26個,推動了中國玉米育種事業的發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發放獎金10萬元。2000年資助開展"登海杯"萊州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迄今已進行了8屆。2007年捐贈萊州市慈善總會現金20萬元用於社會公益事業。2008年為支持四川災後重建,捐贈現金130萬元和價值180萬元的玉米良種。

李登海長期致力於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連續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研究的玉米品種7次刷新中國夏玉米高產記錄,2005年創畝產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並保持至今。他開創了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先河,有52個品種通過國家和有關省市審定,獲得44項植物新品種權和10項專利,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他先後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41項,其中"高產玉米掖單13號的選育和推廣"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在全國設立了28個育種中心和實驗站,建成國內最大的玉米育種科研平臺。他培育的玉米高產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0億畝,實現經濟效益1000億元。他是黨的十四大、十七大、十九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2017年6月,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社會兼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1992至1995年,農業部玉米專家顧問組成員;

1996年7月至今,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成員;

1997年1月至今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玉米專業委員會委員;

1997年至今,中國農業及農村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委員;

1996年至今山東農大教授、四川農大、萊陽農學院兼職教授;

1997年至今,河南農大碩士研究生副導師;

中國農業及農村科學技術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成員、第八屆全國青聯副主席,現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

外界評論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出身農民(出身是不能選擇的)。他的膚色、身材,他的穿著和飲食習慣,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農村漢子。

李登海出生的農村,五十多歲了,天南海北都走過,美國、歐洲、非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到過世界好多國家和地區,但他始終保持中國農民的本色。

中國的農民最勤勞,最能吃苦,李登海則更加突出。

在生產隊的時候,不管是作一名普通社員,還是作農科隊的技術員,他總是髒活累活搶著幹,而且特別有"抻頭",就是活不幹完不停手,常常是從清早開始幹,一直到"日頭晌了歪"(下午一兩點鐘)才吃中午飯。

培創高產田需要有機肥,到哪兒弄這麼多有機肥?李登海和隊員們把為小學和敬老院清廁所的事情包下來,把農活"三大苦",也就是最髒最累的"扔糞、打炕、拆破屋"攬下來。

在玉米所最初成立艱苦創業的日子裡,三夏大忙季節,為搶墒播種玉米試驗田,李登海帶領職工沒白沒黑地忙活,常常是晚上拔麥子幹到凌晨一兩點,累得人東倒西歪,這還不算,一大早還要起來滅茬、施肥、開溝、播種。

到海南島加代育種,為了選一個隔離條件好的地方,李登海在陵水縣一個叫荔枝溝的地方安營扎塞,建立育種基地。育種的隔離條件好了,但生活條件就無從談起了。李登海和同伴們砍來樹枝,搭起窩棚,聊作棲身之所。海南氣溫高,窩棚不需要禦寒功能,可是它遮不了風,也擋不了雨,更擋不住蚊蟲、老鼠、毒蛇。常常是人睡在床上,老鼠、毒蛇在床下、被子上串行。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裡面小下,外面不下了,裡面還滴嗒。吃飯就更簡單了,三塊石頭支上口鐵鍋,用幹蘿蔔絲煮一鍋湯,下進去麵疙瘩,就是主食了。

生活上馬馬虎虎,育種卻是一絲不苟。李登海把帶來的育種材料一粒一粒仔細地播進地裡,澆水、除草、滅蟲,起早貪黑;怕黎族老鄉的水牛跑進地裡糟蹋玉米苗,李登海帶領夥伴們上山砍來樹枝圈起籬笆牆。砍樹枝的時候,一不小心,盤踞在樹上的毒螞蟻就會落到頭上、脖子裡,痛癢難忍!衣服、褲子撕破了,身上掛出一道道血口子,李登海說:真正知道了什麼叫披荊斬棘。

李登海成了大老闆後,他的勤勞勤奮更是有增無減,因為時間對他來說更加寶貴了。僅以2002年9月16-19號這幾天的活動情況為例吧。

16號上午10點從甘肅敦煌下飛機,驅車趕到酒泉,連口水來不及喝,直接鑽到大田裡察看制種玉米的長勢;

中午簡單吃點東西,接著驅車奔張掖、武威,同樣是到一個地方,邊察看玉米長勢,邊詢問工作人員有關情況;

當晚驅車趕往寧夏,晚上10點到達中寧縣一個叫勝金關的地方,工作人員將他接到中寧縣賓館,10點半吃晚飯--這一天就跑了900公里!

17號早晨,一邊吃早飯,一邊和中寧縣的領導談論發展制種生產的有關事宜,早飯後開始察看中寧縣種子公司和良繁場的制種玉米及新品種試驗,直到中午11點半,婉拒了中寧縣的挽留,趕到青銅峽市繼續考察,結束時已是下午1點。

在青銅峽市吃了午飯,休息了一個小時,下午驅車到陶樂縣察看玉米制種田。

晚上9點回到銀川市,召開工作人員座談會,10點半休息。

18號上午,參加寧夏自治區"制種業環境創新座談會",9點45分接受記者採訪(15分鐘),10點驅車趕往內蒙古烏審旗考察。

19號上午從烏審旗趕往陝西榆林,考察生產基地。10點半,從榆林乘飛機趕赴西安,與陝西省種子管理站的領導商討在陝西進一步搞好新品種試驗示範的問題。當晚從西安乘飛機趕往四川成都。

這就是李登海四天的行程和工作。這就是特別有"抻頭"的農民李登海。

★識別二維碼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一心跟黨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