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过气点穴拳劲法解秘

两仪点穴拳的特点开始就练劲,先练大劲和长劲,练劲如站桩,先要掌握最基本的身法要领,每个劲法练习都是建立在这基础要领上。不管练习定步、活步、套路、操手、混元功、器械都要严格遵守这些要领。

两仪过气点穴拳劲法解秘

一、挂着顶劲。头为身体之上节,为诸阳之会,统领一身之气;百会穴和会阴穴犹如一条绳子穿在一起,百会穴似绳头虚虚的提起,挂在钩子上,意念上是似有意似无意,有提起绳子之劲足够了;意念太重时,顶劲就过了,属于硬顶,身体容易前挺,气血容易上浮,头重足轻,站立不稳,转动不灵,对养身不宜;意念太轻时,顶劲不足,身体容易犯勾头弯腰之病,有低头弯腰,功夫不高之说,浊气不能下降,清气不能上升,诸气皆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提不起精神;故初练者须慢慢的体会顶劲的要领。顶劲领好了,诸脉皆畅,诸气皆通,中气充盈,精神振奋。

两仪过气点穴拳劲法解秘

二、敛胸砸腰。在练功时,师傅常教导,挂着顶劲,砸着腰劲;一定要砸着腰劲,与其他门派的松腰、塌腰不一样,因为砸腰的目的,是在发劲时,配合脚落手出、上下音合的整个身劲。砸腰腰部是虚的、松活的,腰如车轮,上虚下实,周身运转灵活,圆转自如,但最后出劲点打穴位时,腰劲是坚实向下,和周身之劲合到一个点上(此乃腰劲的劲路);练者须慢慢体会,达到身知方为入门。敛胸是指颤中穴微微向里收敛,不可过,过则影响中气的运转,和挂着顶劲是相连的,顶劲领好,胸微敛,气自沉入丹田,支鼎炼丹,久之有气,再降到涌泉穴,由涌泉吸收的清气沿督脉上升致百会穴,劲路是整体的松沉劲、腰的砸劲,沿脚、腿、腰、躯干(督脉)、肩、肘自然传到手上,完成了气路和劲路的阴阳转换。再者敛胸使肩部自然合住劲,形成前合后开,两臂形成通背劲,气达四肢。此乃重要基本要领之一。

两仪过气点穴拳劲法解秘

三、塌肩坠肘,屈膝松胯。这两个要领和敛胸砸腰是相互一致。敛胸必塌肩,否则就容易造成横气滞停于胸,周身之气不能畅通,练功时呼呼发喘、憋气,久练之,胸口堵疼,感觉气上不来,头发晕。故肩必须塌下,塌的前提是松,没有松那有塌,练功时见有耸肩,必须先放松下来,发劲时必须塌下,初练者须慢慢体会其中感觉,此乃肩的劲路。肘要常坠,不能翘起,不论练任何劲法,肘都不能翘起,肘一翘肩就泛,百病皆生,肘也不能贴死在肋部,否则整个前肢运转不活;这时发劲时容易常犯的毛病,就像师傅讲的,气有三停,劲有三阻,都是指的的肩、肘、手。一停肩,二停肘,三停手,劲路也是一样。

两仪过气点穴拳劲法解秘

屈膝松胯和前面几个要领也是相辅相成的,屈膝和松胯是整个身法比较重要、比较难掌握的要领,屈膝不能跪膝,跪膝就是胯没有松,胯向前挺了,长期练功,容易造成膝关节的软骨、半叶板损伤,步法大小,膝关节都不能超出足尖。松胯必言腰,胯不松何来腰松,何来腰劲下走,何来腰裆劲,腰胯是整个身体的中节,是身法灵活性关键所在,是身法虚实转换、阴阳变换、上下相随、开合变化的机关。松胯是胯根即大腿根下沉微向里放松,这时要和尾骨配合,如何和尾骨合住劲,关系到胯松到什么程度为标准,首先做到尾骨下垂,下垂的意念是如同建筑工地上用的吊线锤,脊骨有下垂之意;然后尾骨有向前合托之意就行了,意念不能太强,太过容易僵硬,胯的转换不灵,气、劲下不去,上体和下肢的阴阳混淆;做的不到位,腹部就没有了支鼎炼丹熔炉,气易散,劲易跑,练久后,腰后部即命门穴部位,酸痛沉,对养身不益。每个人身体结构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做出的动作要在老师的不断几万矫正之中,找到自己合适的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