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瑰寶。對於書法的歷史,大家瞭解多少呢?下面帶來五分鐘的極簡書法史,讓我們走進書法世界的大門。

話不多說,先看極簡知識圖譜:

|請將手機橫屏查看|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如果你看得似懂非懂,那就配合下面的文字版吧。

數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書法變化多端,難以窮盡,我們大體可以按照字體變化、書寫介質變化、書法審美變化三個方面去理解這一博大精深的藝術。

先秦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文字發展期,實用為主

傳說中的倉頡造字以後,漢字就成了傳承中華記憶的特殊載體。在先秦時期的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書法的面貌。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即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已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刻有文字的龜甲

商朝時,金文也開始萌芽。金文即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在周朝達到鼎盛。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西周,大盂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書體也出現了蝌蚪文、鳥書等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書寫載體更加多樣,出現了竹木簡牘、帛書、石刻等,其中刻在石頭上的石鼓文,是迄今所知傳世的最早的石刻文字,為大篆書體,為秦朝的官方字體小篆的前身。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秦石鼓拓片,故宮博物院

秦篆、隸書

文字開始變為藝術

李斯、程邈

秦朝很短暫,卻是字體發展演變的重要時期。秦滅六國後規定“書同文”,官方文字為小篆(秦篆),民間流行書寫更加簡便的隸書。

小篆由李斯等人改造,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用筆均勻,結構協調,字體典雅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李斯 泰山刻石(明拓本)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篆書書寫複雜,更加簡便(偷懶)的隸書出現了。隸書由秦朝程邈從篆書簡化而成,秦隸將篆書的圓變方,筆畫更簡便。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雲夢睡虎地秦簡,湖北省博物館

篆、隸書、草書

書寫達到高度自由

張芝、蔡邕

小篆、隸書為漢代通行文字,為了進一步“偷懶”,書寫更便捷的草書也出現了。

草書就是草率的隸書,逐漸發展為有章法可循的章草,再進一步放縱不羈愛自由,不拘泥章法的就是今草。東漢張芝創今草,世稱張芝為"草聖"。草書出現意味著人們的書寫達到高度自由,可以通過筆墨隨性地表達個性,抒發情感。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東漢 張芝(傳)《冠軍帖》


書寫介質上,雖然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紙張尚未普及,書寫介質最為流行的還是“寫”在石頭上,即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蠶頭燕尾,波磔分明。漢隸書法家的代表有蔡邕,發明了飛白書。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蔡邕《熹平石經》

三國兩晉

楷書、行書

開創風格,樹立典範

鍾繇、王羲之

三國時期,楷書逐漸從隸書中演化出來,成為書法的又一主要字體。曹魏書法家鍾繇的楷書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鍾繇《宣示表》

兩晉時期書法家輩出,王氏家族佔據半壁江山,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這一時期最流行行書,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代表作有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以及“三希”《快雪時晴帖》《伯遠帖》《中秋帖》。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王羲之《蘭亭序》(唐摹本)故宮博物院藏


至此,書法界的五大主流書體: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都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且都不乏神作,最重要的書寫介質——紙張,已經普遍為人們使用,此後的書法史,可以看作一場精彩又漫長的墨與紙的切磋。

南北朝

隸楷、行草

北碑南帖,上承漢隸、下啟唐楷

羊欣、智永

南北朝時代最為矚目的屬魏碑,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過渡時期書法。

北朝書法以碑刻為主,尤以北魏、東魏最精,字體多為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體。代表作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敬使君碑》。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鄭文公碑》

南朝書法繼承東晉風氣,行草是書寫時的主要字體,推崇王獻之的書風,書寫介質以尺牘為主,代表人物依然是王家人,如王獻之之甥羊欣、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此外還有些優秀的匿名碑刻作品如《爨(cuàn)龍顏碑》、《瘞(yì)鶴銘》。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智永,真草千字文


隋唐

唐楷、狂草

崇尚法度規範

初唐四家、顏柳張懷

隋唐時期,書法藝術在社會上普及,從帝王權貴、文人士大夫,到平民階層,都不乏書法高手,楷書、草書的成就最為突出,對日本等東亞國家也有深遠影響。

隋朝統一南北後,書風擺脫前代的粗獷,逐漸趨向規範。

唐代楷書的法度逐漸完備,進入了完全成熟期,出現了許多楷書大家,如“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筋柳骨”顏真卿、柳公權等。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顏真卿《多寶塔碑》

草書在唐代也出現了創新,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兩人被稱為“顛張狂素”。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張旭《古詩四首》其一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懷素《自敘帖》

五代兩宋

行書、瘦金體

承唐繼晉、注重意趣

宋四家(蘇黃米蔡)

五代到宋初時期,書法上承襲唐代遺風,代表書法家有楊凝式、南唐後主李煜等。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楊凝式《韭花帖》

北宋中後期,出現了宋代書法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他們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宋徽宗趙佶也是位傑出書法家,以瘦金體著稱。

唐代書法尚“法”,宋朝書法則尚“意”,注重風格,表現意境。南宋書法大都跳不出黃庭堅、米芾的藩籬。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蘇軾《寒食帖》局部


楷書、行書、草書

崇尚復古,注重結字的體態

趙孟頫

時尚是一個輪迴,元代書法沒有按照時間線型發展,又開始復古,上追晉唐了~

提出復古的便是元代藝壇領袖趙孟頫,為避免宋代書家筆下呈現的縱肆躁露的書風,力主宗學晉人的姿韻和唐人的法度。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趙孟頫小楷《洛神賦》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趙孟頫草書千字文

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于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楷書

從臺閣體到探尋個人風格

吳門書法、董其昌

明代書法在宋元帖學基礎上發展繼續,明初期臺閣體盛行一時。書法裡的臺閣體就好比科舉的“八股文”,是一種明代官場書體,科舉時規定皆用楷書答試卷,字寫得不好即使再有才也會落榜,導致讀書人寫字力求工整,雖然端正好看但阻礙了個性發展。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臺閣體”代表人物沈度作品

明中期出現了吳門三家:祝允明、文徵明和王寵,徹底擺脫了臺閣體的流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影響甚廣。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祝允明手札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文徵明行書詩卷局部


明晚期畫家陳淳、徐渭的書風獨具一格,個人風格突出。董其昌主張學習古人,但提倡師其意而不師其跡,建立了清雅疏秀的書風,對明末清初影響極大。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陳淳《白陽山詩》局部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董其昌行書詩軸局部

篆書、隸書、魏碑體

帖學、碑學

王鐸、傅山、鄧石如、康有為

清代書法大體可分為兩大流派:學帖的和學碑的。

帖學承接晉唐以來的書法傳統,追摹鐘王、顏體、趙體,還有董其昌的帖子。比如康熙就推崇董書,乾隆酷愛趙體。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明末清初 王鐸草書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康熙《行書五絕詩軸》,上海博物館藏

清代書法的復古可以說是一個猛回頭,由於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熱衷於金石考據,碑學便是借鑑鐘鼎、秦篆、漢隸和六朝石刻的書風。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吳昌碩、康有為等。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金農隸書軸

書法極簡史:5分鐘讀懂中國書法變遷史

鄧石如篆書軸

數千年的書法史精彩紛呈,各家各派各有千秋,你是否也有自己的偏愛和心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