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無論哪個時代,能被稱為書法家的人總是極少數。但同樣無論哪一個時代,“寫字好看”的人從來都不難找。

簡牘時代也一樣。

1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北大漢簡《老子》,西漢中期


上面這句話出自著名的《老子》。字寫得很漂亮,寫字的人可能只是漢朝一位默默無聞的書手。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寫出這樣的字真不容易。竹簡比較窄,寬度不到1釐米,如果你用的是五英寸屏手機,它的實際尺寸大概是這樣: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字小也就罷了,更要命的是,那會兒寫字找不到舒服的姿勢。

兩三千年前的中國,一沒桌子二沒椅子,人們席地跪坐,面前擺放一張低矮的案几。你可以伏在案上寫,低頭彎腰,感覺自己像“一匹來自西域的駱駝”。

更多人選擇一手拿竹簡,一手拿毛筆,“凌空”揮毫——兩臂無依無靠,換作是現代人,怎能不手抖。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古人凌空揮毫的樣子。青瓷對書俑,西晉


但所有這些不方便的地方,古人毫不介意,因為他們習慣了。

古人不僅習慣了種種不便,而且推動漢字完成了自誕生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轉變:從我們不認識的模樣,變成了我們認識的模樣。

這一轉變過程,恰好被完完整整記錄在了簡牘上。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2

簡牘起源很早,據文獻記載,最晚出現於商代,只是沒有實物保存下來。

我們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的簡牘,來自戰國時代,尤其是秦國和楚國——倒不是說秦楚兩國人民更愛讀書,也許只是因為兩地土壤更適合保存文物。

戰國簡牘上的字,大多屬於篆書: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清華簡《金縢》,戰國楚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篆書難認,一是書寫習慣不同,二是字形結構不一樣,線條曲裡拐彎,一言不合就畫圈圈。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郭店簡《語從》,戰國楚,湖北荊門郭店出土



3

不少人以為,戰國人寫大篆,秦朝人寫小篆,漢朝人寫隸書,大家各寫各的,互不干涉。但事實上,每天要處理堆積如山的公文,誰有那麼多閒工夫畫圈圈。

於是,早在戰國時代的秦國,篆書的簡化就開始了。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青川木牘,戰國秦,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


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秦國簡牘,上面有一個普通的漢字:波。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這個“波”,已經和標準的篆書“波”不太一樣了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篆書“波”的左邊是一個完整的“水”字,而且是宛如小河淌水一般的“水”字,象形意味濃厚。



可是在秦國簡牘上,完整的“水”簡化成了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三點水”。這三個橫點完全沒有河流的樣子,不像篆書“水”那樣會扭腰。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青川木牘中的大部分字仍是篆書的寫法



“波”字代表了我們能夠見到的最原始的隸書。

從篆書到隸書,是漢字經歷的最重要的轉變。篆書保留了漢字的象形起源,寫字如同畫畫,所以線條曲裡拐彎,甚至畫出了圈圈。

隸書不僅把線條“拉直”了,而且把千變萬化的線條,簡化成區區幾種“零件”。只要把“零件”拼在一起,就能“組裝”成一個漢字。我們給這些“零件”起了個名字:筆劃。

從隸書開始,漢字才有了真正的筆劃。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4

從戰國時代的秦國,到秦朝,再到西漢早期,人們在正式場合還是喜歡寫篆字、畫圈圈。可私底下,“偷工減料”的隸書是越寫越溜了。

只是這會兒的隸書還是有點“原始”,多多少少摻雜了篆書的特點,所以稱為“古隸”或者“秦隸”——西漢早期的人寫的隸書,也可稱為秦隸。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講的是幹部行為規範,戰國秦至秦代,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裡耶秦簡《貲債牘》,這是一份追債公文,戰國秦至秦代,湖南湘西里耶古城遺址出土,裡耶秦簡博物館藏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長沙王后“漁陽”墓木楬,記錄隨葬衣物的種類和數量,西漢早期,長沙望城坡出土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虎溪山漢簡《為食方》,也就是菜譜啦,西漢早期,湖南沅陵虎溪山出土

直到西漢中期,我們熟悉的那些典雅飄逸的“漢隸”,才緩步登上歷史舞臺。漢字,也變得好認多了。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北大漢簡《倉頡篇》,一部啟蒙識字書,西漢中期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居延漢簡《相利善敝劍冊》,關於鑑定寶劍優劣的書,西漢中期至東漢初年,甘肅居延遺址出土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金關簡《橐他莫當隧守禦器簿》,一份武器庫存記錄,西漢中期至東漢初年,甘肅肩水金關出土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金關簡《論語·知道》殘簡,這是考古界最早發現的齊論語《知道》篇語句,比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知道》篇早出土40年。西漢中期至東漢初年,甘肅肩水金關出土,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如果說篆書偏圓,古隸偏方,那麼漢隸就是偏“扁方”了。

此外,漢隸還特別喜歡突出一個字裡的橫劃。寫“橫”的時候,往往起筆是圓的,如同蠶的腦袋(俗稱“蠶頭”),收筆是尖的,如同燕子尾巴(俗稱“燕尾”)。行筆中間略帶波浪,典雅中浪出了風情,端莊裡透出了秀逸。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蠶頭燕尾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西漢後期簡牘裡的漢隸,已和東漢碑刻上的漢隸沒有本質區別


5

楷書,行書,草書,誰出現得最早?學書法,大多從楷書開始寫,貌似楷書寫快了,就成了行書和草書。其實,最早的行書、草書是寫快了的隸書。

古隸出現的時候,就有人嘗試寫得“潦草”一點: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西漢早中期,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


等到西漢中期,漢隸成熟的時候,草書也成熟了: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尹灣漢簡《神烏賦》,一則關於烏鴉的寓言,西漢晚期,江蘇東海尹灣出土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馬圈灣漢簡,西漢中期至東漢初年,甘肅敦煌馬圈灣出土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金關簡《張宣書信》,西漢中期至東漢初年,甘肅肩水金關出土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居延漢簡,西漢中期至東漢初年,甘肅居延遺址出土


現存最早的由著名書法家創作的草書作品,是西晉人陸機書寫的《平復帖》(北京故宮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如果和西漢晚期簡牘上的草書比一比,會發現兩者已頗為神似: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西漢晚期簡牘上的草書,已經和西晉書帖上的草書很像了


當然,與後來的草書相比,漢代的草書還是不太一樣,多多少少保留了漢隸的特點,字形較扁,字與字之間不連寫,稱為“章草”。

我們現在寫的草書,更加自由灑脫,常常一筆寫出好幾個字,鬍子連著眉毛,稱為“今草”。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6

楷書,直到東漢早期,“原始的楷書”才姍姍來遲: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長沙五一廣場簡,東漢早期,湖南長沙出土


和草書一樣,最初的楷書同樣帶著濃濃的隸書味兒。

可仔細一瞧,橫劃的“蠶頭”還在,“燕尾”沒有了,變成了圓鈍的“蠶尾”,跟我們今天書寫楷書的習慣一樣。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原始的楷書與漢隸對比


2003年底,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郴州(郴音chēn)發現一批西晉時期的簡牘。簡牘上的楷書更加成熟,與今天相比幾乎沒有區別了。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蘇仙橋晉簡,西晉,湖南郴州蘇仙橋出土


跟前面那些在簡牘上寫篆書、寫古隸、寫漢隸、寫草書的無名氏一樣,這位西晉時期的書手同樣算不上書法家。他只是一位“寫字好看”的人,恐怕不曾想過,自己的一筆一劃竟然暗藏了時代的變革。

五十年後,一位真正的書法家為這場變革做了最精彩的註解。

他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春日裡,趁著若有若無的醉意,提起毛筆,記下好友相聚的盛況,抒發俯仰一世的感慨,也給古老的漢字,開闢出又一個延續千年的新天地。

拐彎又畫圈,漢字是如何長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王羲之蘭亭集序



那個春日距離今天,整整過去166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