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在奧斯曼帝國稱雄歐亞大陸的數百年間,曾經有一支彪悍如虎的部隊隨同蘇丹四處征戰,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成為奧斯曼人掃蕩歐羅巴、小亞細亞和北非的一柄利劍。這支部隊就是奧斯曼帝國步兵部隊中的王者——加尼沙裡禁衛步兵軍團。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加尼沙裡軍團在成立之初,是一支步弓手部隊,因此大部分成員的裝備為反曲複合弓和短矛,少數人裝備有劍。雖然他們也用戰斧等步兵兵器,但這些兵器僅被作為次要裝備使用,或乾脆只在參加重大典禮的時候才裝備。隨著時間的推移,軍團開始與來自巴爾幹、西歐、北非等地區的對手交戰,這些國家的兵器也開始流入並被加以使用,如馬穆魯克的劍、大馬士革彎刀、西歐的重斧等。除了使用繳獲的武器外,奧斯曼人還從歐洲各國進口大量兵器,因此軍團兵器庫裡的儲備與軍團的統一制服截然相反,是極為複雜多樣的。

軍團最為常用的冷兵器總結起來有弓、馬刀“基裡克”、彎刀“亞塔幹”、匕首“坎嘉爾”、長戟、長柄刀和長柄斧等。

奧斯曼弓有3 種: 戰弓 、射準弓和長弓。3 種弓均由4 種材料製成:木頭、獸角、筋腱和黏膠。每種弓的弓身中心位置都有一個供持握的部位,其表面一般都附有漆工藝的裝飾。

戰弓為典型的突厥式,其結構與亞洲其他的經典反曲複合弓類似。其核心部分為木質(楓樹為最佳材料),弓腹(面向弓箭手的那一側)用獸角製成,前段則用動物的筋腱製成,表層用動物粘膠加固。當弓弦被取下的時候,弓身彎曲到極點,弓緣前卷,形成一個“C”字形。有些弓的弓緣那些堅硬的頂端(“卡桑”)甚至會彼此相碰。突厥弓弓身持握的部分並不像其他亞洲弓那樣是凹進去的,弓腹相當筆直,而持握部分的前端則向外凸出。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突厥弓和釘頭錘

突厥弓的曲度極為明顯,因而它的上弦方式與歐洲的直體弓差異很大,有人宣稱:“突厥人有120 種上弦的方式。”最常見的上弦法是上弦者坐在地上,用雙足擠壓弓身的握把部分,給重型長弓上弦時, 通常需要一根長長的環形帶子將弓緣向後拉起,固定。

突厥弓配有一些附屬裝備,射手們在拉弓時要戴上一隻扳指,這種扳指用木頭、金屬、象牙、骨頭、獸角或皮革製成。表面刻有一根滑槽,以供弓弦伸入。有些扳指是用貴重金屬或寶石製成,裝飾得十分華麗。

除了扳指外,弓身上還裝有兩種裝置: “西普爾”和“梅加拉”。它們都是使箭支穿過弓身前沿通常搭箭處的裝置。西普爾是一種擱板,通過皮帶固定在射手持弓的那隻手上。這種裝置在戰弓上最為常見,它能幫助射手將弓拉滿,從而將最大的力量施加在箭支上;梅加拉則是一片薄薄的木板,上面刻有一道溝槽和一個用於鉤住箭手拉弦那支手的小圓孔。這一裝置使射手可以施放比弓的原配箭支短得多的箭。這兩種裝置都能讓箭飛得更遠。

多年以來,突厥弓的優越性能可謂是有口皆碑,直到1910 年,還有人用老式突厥弓在射箭比賽中創下434 米的記錄。

“基裡克”堪稱東方世界彎刀之王, 它的原型可能是中亞—蒙古馬刀,為單刃單手兵器,刀身用高碳坩堝鋼鍛造而成, 表面通常刻有血槽和古蘭經的銘文,刀柄與長形刀身之間形成輕微彎曲,後者的下半部分質地更為精良。同時,刀身後部也保持著狹窄的寬度,而只在刀身末段的三分之一處外展變寬。這種特別的逐漸擴展的末端被稱為“雅勒曼”(人工刀刃之意), 這一設計可以極大地增加彎刀的劈斬力度, 只需一擊就能斬下一顆頭顱。這種出色的威力令“基裡克”成為奧斯曼人的首選兵器。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基裡克”


“基裡克”的刀柄為犀牛角或牛角質地,並有一個橢圓形的末端,與刀柄形成一個彎曲的角度。“基裡克”的刀鞘是木質的,表面飾有印花圖案和金銀。在蘇丹巴耶濟德和蘇萊曼統治時期,基裡克變得更短,更輕,更筆直。

“亞塔幹”是另一種奧斯曼人常用的彎刀。據傳說,一個外號為“亞塔乾巴巴”的塞爾柱軍官征服了今奧斯曼東南部德尼茲利省的一個小鎮後,就在這裡發明了這種兵器,並用自己的外號命名它和它的誕生地。但據考古學家考證,其實在12 世紀起,“亞塔幹”就出現在中亞了。它也是單刃,刀身長60 到80 釐米,帶有一個明顯的前曲, 有些“亞塔幹”的刀身在前曲基礎上會朝刀身末端後傾。這種造型通常被稱為“內彎”。刀背是用較為柔軟的鋼材製成的,而開鋒的刀刃為了保證經久耐用,用經回火處理過的硬鋼鍛造。

刀柄分為兩片,一般由骨頭、象牙、角或白銀製成,用一根帶有裝飾的金屬帶子固定在一起,上面沒有護手,刀柄和刀尖之間以金屬板相連。為了防止劈砍時刀從使用者手中滑落,柄錘兩端同時向外延伸,形成一對翼形或耳形。不同地區的“亞塔幹”刀柄在外形上帶有不同特色:巴爾幹人的“亞塔幹”刀柄往往帶有碩大的柄耳,其製作材料通常是骨頭或象牙,而安納托利亞地區的“亞塔幹”刀柄的特徵則是柄耳較小,製作材料通常為獸角或白銀。由於沒有護手,“亞塔幹”可以與刀鞘緊密地貼合在一起;它往往是別在佩戴者的腰帶內的,用一隻鉤子固定住。這種佩戴方式使刀看起來很像“橫躺著”一樣,故而得名“亞塔幹”(奧斯曼語“躺著的人”的意思)。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亞塔幹”


加尼沙裡所用的“亞塔幹”被稱為瓦爾薩克,其規格更小,更輕(重約0.85 千克), 這樣在行軍的時候就不至於礙手礙腳。

“坎嘉爾”很短,象牙質握把頂端附有一對叉子形的護手,護手緊貼著匕首下端為開鋒的部分,這一設計令使用者可以握住握把下端而不必擔心傷及手指,使用起來也更自如。

長柄刀、長戟和長柄斧均為歐洲的舶來品。長柄刀的外形類似於中國的青龍偃月刀:單刃刀身連接著一根長形木柄。一般而言,形狀像斧頭的刀身長18 英寸(45 釐米) 左右,被固定在木柄(通常長2 米左右)上。少數長柄刀的刀身背面是鉤子狀的,專門用於對付騎兵, 這種長柄刀被稱為“鉤鐮刀”。長柄刀可以兼作一支鐵頭木棒、一支短矛、一支斧形槍,或一支長戟, 英國人西維爾認為它是長兵器中的王者。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手持長戟的士兵


長戟又稱為瑞士鐮鉤槍,是一種在14-15 世紀被廣泛應用的雙手長兵器,長度通常在1.5 米到1.8 米(5~6 英尺)之間。它本質上是斧頭和長矛的結合體。斧身背面通常附有一隻鉤子或刺以便將騎馬的敵人鉤下來。它造型簡樸,用法也很簡單,但用途廣泛,對上騎兵的時候更是遊刃有餘,熟練的長戟手可以將一名騎士輕鬆地拽到地上去。

長柄斧是從丹麥斧“斯巴思”演變而來的,一般被認為誕生於公元1500 年之後,在16-17 世紀聞名於東歐。但中世紀的手稿顯示, 公元1250 年起就出現了類似的兵器。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長柄斧

長柄斧在外形上與長戟不同:斧身背面沒有鉤子,其頂部也沒有矛頭。絕大多數長柄斧的斧頭部分都和一把切肉刀差不多,但斧身和長杆之間的連接方式不止一種:要麼通過兩個插孔(一個插孔與斧身頂部平行,另一個插孔位置要低一些,與斧身底部平行),要麼通過斧身頂部的一個插孔插入,再將斧身底部的一端固定在長杆上。這種兵器的使用方式與其他長兵器截然不同:斧身很長,經常超過60 釐米,斧柄很短,不到1.5 米。因此它更多地依靠斧身的重量而非揮動斧柄的力量來殺傷敵人,與它的前身斯巴思極為相似。

除了以上列舉的種種外,軍團常用的冷兵器還有歐式的闊劍、細劍、重斧和中亞風格的釘頭錘等,這裡就不贅述了。

15 世紀初,火器開始流入奧斯曼境內, 早期的火器由於有著射速慢、精度差且射程短、經常出故障、射擊後的煙塵容易把衣服弄髒(加尼沙裡軍團士兵多愛乾淨)等弊端,並不為慣用弓箭的奧斯曼所喜, 軍團更是隻有很少的幾個團裝備了它。然而,15 世紀中期對匈牙利的戰爭讓奧斯曼人認識到了火器的巨大潛力,再加上它的可靠性在不斷提高,軍團終於逐漸接受了它。絕大多數加尼沙裡士兵在短時間內都裝備了火繩鉤槍和火繩槍,槍術也很快成為軍團的一項重點訓練科目。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奧斯曼火繩槍


奧斯曼人用的火繩槍在長度和口徑上都要大於歐洲的同類產品。最大的可以發射重達80 克的鉛彈,最輕的也能發射22 克的彈丸。儘管火槍在軍團中的普及速度很快,但突厥弓卻仍在軍團裝備中佔有重要地位,反曲複合弓與火器混雜使用的情況持續了很久。17 世紀以後,加尼沙裡士兵們拒絕像歐洲人那樣,在步槍上裝上刺刀。因為後者對部隊的統一性要求很高, 軍團士兵厭惡地稱其為“異教徒的武器”。這使得軍團在與經過軍事革命改造的新式歐洲軍隊的作戰中漸落下風。

本文摘自《帝國強軍:歐洲八大古戰精銳》


蘇丹利刃,奧斯曼禁衛步兵的武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