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凡是說價值投資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不行

你真的能向一條魚解釋在陸地上如何行走嗎?對魚來說,在陸地上走一天勝過聽上幾千年的空談。同樣,一天的商業實踐也具有相同的價值。

——巴菲特

22年前的1996年1月24日,《上海證券報》發表了一篇名為《證券投資巨擘——華倫·布費》的文章,華倫·布費就是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沃倫·巴菲特。

坤鵬論:凡是說價值投資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不行

這是國內第一篇關於巴菲特以及其價值投資的報道。

此後二十多年間,巴菲特的相關文章和圖書多如牛毛,立志學習巴菲特的人層出不窮,但直到今天,堅持下來的卻沒有幾個。

當然,我們也不用自卑,全世界的股民都差不太多,因為人類往往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再大的口號也不過是動動上下嘴唇,但真要實際行動,不使出渾身解數,再加上數年的堅持,試問幾人能做到!

有數據顯示,中國股市這些年持續低迷,很多股民被腰折,甚至損失超過80%、90%,損失慘重,A股市場上散戶沒有賺錢的比例超過95%,而在全世界的股市上,跑贏大盤的散戶投資者只有5%左右,所以我們慘,也不比別人更慘,真沒必須撕心裂肺地叫喚,路是自己走的,股是自己選的,錢是自己投的,你非要怨天怨地,偏偏不怨自己,有意思嗎?!

昨天,有人說《再這麼救民企,韭菜就要被割光了》,話說那些垃圾股、妖股光是瞥一眼指數,就能嗅到腐爛的味道,韭菜非要投機去買,怪得了誰!

真是應了那句話,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

在看過多篇文章分析說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難以複製後,今天坤鵬論也來聊聊對這個話題的理解。

一、自己懶就別賴人家的方法學不會

坤鵬論一直強調,所有事情一定要先抓本質,就像吉德林法則所倡導的,遇到難題,不管你要怎樣解決它,成功的前提是看清難題的關鍵在哪裡。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來具體實行了。

昨天,看到有人說,中國的A股和美國的股市不一樣,是兩個不同的物種,簡單說,美股是“牛長熊短”,A股是“牛短熊長”。

美股往往一波牛市行情,會持續很多年,然後一年多快速暴跌。而A股,則是反過來,一熊熊個兩三年,然後一年不到,快速牛市結束。

按照相關數據統計,美國牛市平均59個月左右。

而A股牛市,平均持續時間12.1個月,熊市平均長達27.8個月。

所以,這些人得出結論,美國的不少投資邏輯,放在A股,不見得行得通。

但是,不管是美股,還是A股,本質有沒有區別?

追根溯源,表面上再怎麼不同,本質卻沒有任何不同。

所以,投機的邏輯會有不同,但價值投資的哲學沒有不同。

所以,太多太多的人,甚至太多太多的專家,都把投機當投資,關鍵還自以為有多高明。

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本質是什麼?

坤鵬論認為簡單總結下來是:

投資股票就是投資公司,在自己懂的行業裡找到好公司,在它的股價遠低於內在價值時買入,然後和它共同成長、成功,和時間交朋友。

再進一步簡化,好公司是關鍵。

所以,當你看過許多投資大師的投資哲學後就會發現,他們買入和賣出的操作各不相同,但尋找好公司這個目標卻出奇的一致。

那麼找好公司難嗎?

只要下功夫,智力平平的人一樣可以找到,只是花費的時間不同而已,讀財報、看行業、走訪......方法都在那裡,如果你非要說這些太難做不來,那真是無話可說,人懶還想發財,只能靠做夢了。

人們無比羨慕成功者擁有的財富,卻從來不想想人家財富背後受的罪和付出。

咱們不說巴菲特了,就說說彼得·林奇吧。

1982年林奇曾回答電視臺主持人什麼是他“成功的秘密”時說:

“我每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閱讀700份年度報告。”

這個數字之後變本加厲:1980年他拜訪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拜訪了330家上市公司,1983年拜訪了489家,1984年拜訪了411家,1985年拜訪了463家,1986年拜訪了570家。

根據這個速度,即使加上週末和假日,他也幾乎平均每天要訪問2家上市公司。

林奇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有人說12小時,有人說16小時),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大約要聽取200個經紀人的意見,通常一天要接到幾打經紀人的電話,每10個電話中大約要回一個,但一般只交談90秒鐘,而且還好幾次提示一點關鍵性的問題。

林奇和他的研究助手每個月要對將近2000個公司檢查一遍,假定每個電話5分鐘,這就需要每週花上40個小時。

所以,自己貪婪還偏偏很懶,就直接承認了,是繼續想懶,就別貪婪,想貪婪,起碼要用勤奮來換。

坤鵬論:凡是說價值投資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不行

二、價值投資壞了不少人的生意

毋庸置疑,價值投資的精髓是靠自己,要有堅定的投資哲學,不信預測、不信權威,只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自己要親自調查,長期持有,這些簡直就是要讓那些附生於股票之上的生意無路可走。

全都如此,誰還聽專家們的股評和預測、誰還會購買那些股票系統、誰還去參加各種收費培訓、誰還會頻繁買來買去支付不菲的手續費、誰還會輕信騙子的蠱惑......

所以,價值投資是許多人的死敵,沒有投機哪有他們過滋潤日子的機會。

縱觀歷史,但凡投機的生意,往往周邊的生意最終才是穩賺大錢的,比如:淘金的拼死拼活,結果卻是賣水賣牛仔褲的發了財,雙創的成功率不到1%,但刷單刷量的老闆們卻紛紛開上了瑪莎拉蒂.....

於是,不少暗藏小心思的人開始繞著圈地唱價值投資的反調,不談本質,談現象,不講未來,講現在,甚至編出巴菲特出身富豪家,標準富二代的謊言,反正就是一箇中心思想: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學不來!

其實就是千方百計讓人們丟棄了價值投資的念頭,繼續在投機中狂歡,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賺翻了天。

三、巴菲特“出軌”比較早

坤鵬論去年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要想孩子養得好 關鍵讓他出軌要趁早》,這裡的出軌並不是特指男女之間的出軌,而是在已知的安全範圍內,給孩子自由,讓他盡情地去嘗試,去試錯,出軌就是出了大人認為的規範圈。

巴菲特“出軌”相當早,所以他後來的成就與童年早早“出軌”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甚至影響了他一生。

巴菲特生於1930年8月30日,在家排行老二,經常讀坤鵬論文章的老鐵肯定熟知那個年代,美國大蕭條,經濟大危機,大部分美國人民的生活一落千丈。

當時,他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是奧馬哈聯合大街銀行的一名證券推銷員。

1931年8月,就在小巴菲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迎來第一個生日時,這家銀行倒閉了。

他的父親既失去了工作又破了產,因為他的所有儲蓄都隨這家銀行一起煙消雲散了。

霍華德·巴菲特很快就振作起來,與友人合夥開了一家小型證券公司。

巴菲特從小就對數字、經商非常感興趣,早在6歲時,就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做生意了。

他從祖父經營的雜貨店以25美分買進6罐裝可口可樂,然後再以每罐5美分的價值賣出,以此賺取自己的零用錢。

在暑假的炎炎夏日裡,同齡的小朋友都在玩耍,巴菲特卻不辭勞苦、汗流浹背地挨家挨戶拜訪推銷,對於這種連大人都不覺得輕鬆的小生意,他卻得意地笑著說:“如果可以賣出6罐,那我就有5美分零用錢啦!”

11歲時,巴菲特第一次接觸到了股票,當時他在父親的證券公司幫忙做記錄板書工作,也就是把股價用粉筆寫在黑板上。

巴菲特在記錄股價變動的過程中,心生靈感,覺得自己也應該嘗試看看。

於是,他將所有財產投入買進Cities Services公司的股票。當時買進價是38美元,雖然曾經一度跌到了27美元,可沒多久就迅速回漲至40美元,巴菲特選擇了立刻賣出,嚐到了生平第一次股票投資獲利的美好果實。

這隻股票之後仍然不斷飆升,數年後達到了200美元的天價,坤鵬論相信,這肯定對巴菲特有相當大的觸動,在一定程度上讓他明白了投資股票必須要有耐心。

少年巴菲特還廣泛接觸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比如:派送《華盛頓郵報》,並且同時也接受其他報社的委託派送,於是他一旦發現訂戶取消訂閱《華盛頓郵報》,就馬上向人家推銷其他報紙。

此外,他還招集附近的小孩,一起從事蒐集舊高爾夫球再便宜轉售出去的生意。

後來,他以販賣高爾夫球賺得的錢為資本,買下了4000平米的農地,甚至開始發展出租農地以賺取租金為目的的不動產生意。

最令巴菲特記憶猶新的還是高三那年的彈珠遊戲機生意。

當時,全新的彈珠遊戲機相當昂貴,要300美元一臺,巴菲特就和朋友兩人合資,以25美元的低價收購二手機器,整修得煥然一新後,再轉租給理髮店,後來這個租賃生意漸上軌道,巔峰時期曾同時出租7臺,光是租金每週就淨賺50美元。

他和朋友還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並起名為威爾森投幣機公司,而威爾森完全是為了博得信賴而虛構的人名,兩人假裝是該公司的員工,當理髮店的負責人要求進新的機器時,他們就會說:“我們會跟威爾森先生討論一下。”

小小年紀就這麼多心眼呀!

介紹了這麼多巴菲特小時候的事情,坤鵬論其實想告訴大家幾個關鍵道理:

1.“出軌”一定要趁早,因為越小,“出軌”犯錯的成本越低,即使經常跌倒又如何?這是用“錯的實踐,換來對的認識。”用“不斷的試錯,學會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用大膽的橫衝直撞,釋放創造的力量。”放才是最大的愛,不僅對孩子,對愛人,對員工都一樣。

2.資本的原始積累很重要,越早賺到錢,機會也就越多,所以坤鵬論經常會在文章中說,年輕人一定要使出洪荒之力,合法地儘快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比如:100萬。

如果真能實現這個目標,你的財富猶如爬上那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更多財富關卡會被一一打開。

如果巴菲特沒有賣可口可樂、派送報紙的收入,何來投資第一隻股票的資金,如果沒有在小小年紀做生意、投資股票的經歷,又如何將股票投資這顆種子深深埋在心中,同時沒有之前的資本積累,他也無法購買到土地和開展租賃生意,更不會有後面敢於用100美元起步創業的勇氣。

巴菲特這樣的幼年經歷並不需要父母有多少財富或是特權,只要放手,提供一點點機會,每個孩子都可以複製。

坤鵬論:凡是說價值投資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不行

四、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親傳弟子

還有人說,巴菲特可是格雷厄姆的親傳弟子,這個複製不了。

最重要的是,格雷厄姆將年輕的巴菲特從技術分析的泥沼中拖了出來。

巴菲特自從11歲買了股票後,就開始對其產生了痴迷,從11歲到20歲,他研究了近10年的技術分析,天天畫圖表,天天算指標,打聽小道消息,追漲殺跌做短線,頻繁買賣做差價,但投資卻並不怎麼賺錢。

年輕的巴菲特經常會去市中心的圖書館,閱讀每一本和股票投資相關的書籍,這些書大部分根據數學模型和走勢圖形模式總結出一套選股的系統方法。

他一直想找到一種運用起來穩妥可靠的選股系統方法,那時,他非常著迷於技術分析,“我把所有這些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加菲爾德·德魯寫的那本關於零股交易的經典著作,我整整讀了三遍。我也讀了愛德華和邁吉寫的那本技術分析聖經《股市趨勢技術分析》。我會跑到圖書館,把這些書一口氣讀完。”

後來,巴菲特在內布拉斯加大學上四年級時,偶然拜讀到了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如獲至寶,特別是“聰明的投資者不該因股價的波動而分心,而要專注於企業價值,通過分析企業價值,便能買進相對便宜的股票。”這讓巴菲特醍醐灌頂,隨便立刻申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投入格雷厄姆門下鑽研投資理論。

格雷厄姆告訴巴菲特:“技術分析有多麼流行,就有多麼錯誤。”

從此之後,巴菲特再也不相信技術分析,也根本不做技術分析。

在從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畢業後,他還在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實習了兩年,最近距離地和大師學習。

當然,這個理由其實都不用太駁斥,因為如果按這樣的邏輯推演,人類就不用一代新人勝舊人了,只要一個領域的大師去世,這個領域就會停止不前,所以此為謬論。

五、對錯誤的態度很多人學不來

人都會犯錯,但是如何面對錯誤,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一般而言,如果出了錯,大部分人會下意識地先去證明不是自己的原因,“我永遠是對的,錯都是別人搞出來的。”這是人性,但是成長往往就是反人性的。

正如保羅·圖德·瓊斯所說:“教給你最多東西的是錯誤,不是成功。”

有人曾問一位成功者:

問:您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答:五個字:正確的決策。

問:那您如何做出正確決策?

答:兩個字:經驗。

問:那您如何得到經驗?

答:五個字:錯誤的決策。

所以,成功的投資大師無不承認,他要對他的行為後果負責。當他遭受損失時,他不會說“市場跟我作對”或“我的經紀人給了我一個壞建議”。他會對他自己說:“我犯了一個錯誤。”他總是毫無怨言地接受結果,分析行動中的失誤,以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然後繼續前進。

索羅斯曾說過:

“我認為我真正的強項在於認識錯誤......這是我成功的秘訣。”

“我犯的錯誤可能和任何投資者一樣多。對於其他人來說,犯錯是一種恥辱,對我來說,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一種驕傲。一旦我們認識到理解上的不足是人類的先天特徵,犯錯就沒有恥辱可言了,恥辱的只是不能糾正錯誤。”

所以,有錯誤就改正,並且懂得反思,這才是正確的對待錯誤的態度。

但是,許多人永遠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失去了從錯誤中成長的寶貴機會,坤鵬論通過觀察發現,凡是愛抱怨者,就是這類人的“傑出代表”。

巴菲特甚至用對待錯誤的態度來評判企業管理者的優劣:“一個公開誤導其他人的CEO,最終會在私下裡誤導自己。”

坤鵬論:凡是說價值投資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不行

六、巴菲特是一臺學習的機器

據說巴菲特雖然講究不熟不投,但他平時卻儘可能地吸引各方面的知識,“我什麼都讀:企業年報、10-K報表、報表、傳記、歷史書,每天還要讀五份報紙。在飛機上,我會閱讀座椅後背的安全指南。閱讀是很重要的。這麼多年來,是閱讀讓我致富。”

芒格曾這樣描述過巴菲特:“如果你們拿著計時器觀察他,會發現他醒著的時候有一半時間是在看書。他把剩下的時間大部分用來跟一些非常有才幹的人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有時候是打電話,有時候是當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細觀察的話,沃倫很像個學究,雖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芒格在2007年還這樣評價道:“沃倫是這個世界上最佳的持續學習機器。烏龜最終戰勝兔子是持續努力的結果,一旦你停止了學習,整個世界將從你身旁呼嘯而過。沃倫很幸運,直到今天,即便是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他仍可以有效地學習,持續地改善其技巧。沃倫的投資技巧在65歲後更是百尺竿頭更上一層。作為一直從旁默默關注的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沃倫停留在其早期的認識水平上,這個紀錄也就不過如此了。”

複製勤奮學習應該誰都可以吧?但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做到沒有幾個。

坤鵬論:凡是說價值投資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不行

七、巴菲特背後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有人說,巴菲特的秘密還不僅是選股,如果只是靠選股、買股及長期持有,他的收益率戰勝不了格雷厄姆,也複製不了早期的巴菲特。

巴菲特真正的秘密是伯克希爾的商業模式,利用保險浮存金的無息槓桿進行優質股權的資產配置,有效放大了收益率,滾雪球越滾越大。

保險浮存金是什麼意思?

它是指保戶向保險公司交納的保費,保戶交納的保費並非保險公司的資產,在財務報表中應列入“應付賬款”中,屬於公司的債務,當保戶出險時,拿出來付給保戶進行理賠。

這些資金,保險公司在留有一定比例的近期理賠或支付金額後,其餘可以拿出去進行投資,而投資收益則歸保險公司所有(若與保戶另有約定,則投資收益按約定比例由雙方分享)。

其實伯克希爾就是以保險為主業,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額,或是淨利率(利潤額/營業收入),均在全球保險業排名第一。

但又因為它的業務過於複雜,世界保險業並沒有將其納入到保險的範圍內。

截止2015年底,伯克希爾在全球擁有11家保險公司和68家非保險公司,僱員人數超過36萬,絕對算是一個巨大的“保險帝國”。

在11家保險公司中,巴菲特與蓋可保險公司(GEICO)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學生時代。

1951年他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學習,對老師格雷厄姆擔任董事長的蓋可汽車保險公司相當感興趣,經常利用週末拜訪這家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保險公司。

他還曾在沒有事先預約的情況下,貿然拜訪正在假日期間加班的主管財務的副總裁,就“貴公司如何提升獲利能力?”“和競爭對手相比,貴公司具有哪些優勢?”“對未來公司成長的展望?”等業務內容及保險公司的整體運作架構,進行長達四小時的訪談。

當時蓋可的特色在於,實行完全摒除中間代理商制度,從而將節省的中間成本回饋給顧客的一種商業模式。

訪談結束之後,巴菲特認為,該公司相當值得投資,便將當時的全部家當10000美元投入買進蓋可的股票。

小知識

蓋可保險公司

英文為GEICO,國內一般譯為國家僱員保險公司,其名字源於創立之初,主要為政府職員辦理保險業務。目前,蓋可是美國最著名的財產保險公司之一,目前在全球的保單數量超過1300萬份,為2200萬機動車保駕護航。

其業務也包含壽險,它還是著名的直銷保險公司,並是少數率先提供全年不間斷索賠服務的公司。

蓋可之所以在美國深入人心,在於公司的服務宗旨就是幫助客戶節省更多投保成本。這一點主要得益於公司強大的直銷渠道,省去了傳統保險需要藉助第三方銷售代理推廣產品的龐大成本。“15分鐘節省15%”的廣告臺詞彰顯出蓋可的高效與優惠。

同樣,蓋可的低價秘訣離不開互聯網的興起,2010年,它成為全球首家支持移動電話投保的保險公司,難能可貴的是,與一般只注重價格戰的公司不同,蓋可的車險理賠服務口碑甚佳,獲得了超過97%的客戶滿意度。

蓋可的手機端APP服務同樣質量不凡,榮獲2015年Keynote評選的全美最受歡迎保險手機應用。

1996年,巴菲特收購GEICO剩餘股份,使GEICO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一直以來,巴菲特對現金流極度重視,所以也傳遞到了旗下的各家公司,而且他投資和收購的公司也都符合其現金流量折現估值法,現金流充裕,這使得他在基本滿倉的同時,能夠保證手裡始終有來自保險公司和旗下企業源源不斷的現金。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有網友分析認為,這個根本是普通基金和散戶無法複製的。

但是,坤鵬論認為,我們說複製巴菲特,可能沒有一個人想的是複製他的財富吧,更多人的初心是讓自己因此而更富有些,以此來攻擊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不可複製,有點偏了準星。

坤鵬論:凡是說價值投資不行的,基本上都是人不行

八、巴菲特也是一位好企業家

這個是事實,而且坤鵬論認為,正是早年經商、創業開公司等經歷,為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增加了相當重要的砝碼,甚至他能夠在眾多投資大師中脫穎而出,也應該拜親歷企業經營所賜。

只有他在自己的投資哲學中特別強調了企業管理者的重要性,同時給出了明確的標準,甚至如果他認為管理者不行,寧可不投,就像投資可口可樂,他觀察了52年,而最後促使他決定投資的關鍵是,可口可樂新的CEO郭士達上任之後,就開始大幅度改善公司的管理,提高公司產品的競爭優勢,使毛利率大幅提升。

坤鵬論曾經做過公司一把手,後來也創過業,如今每每回顧以往,對比一些公司的管理和運營,就會發現,公司管理者以前有沒有當過高管,有沒有創過業,最後落到處理公司事務會有很大不同。

比如:當過一把手,創過業的公司管理者,對現金流超級關注,對預算的制訂及執行極為嚴格,對公司成本能夠達到摳門級,他們衡量員工的唯一標準是靠不靠譜,而不是夠不夠勤奮,能不能口若懸河,說得比唱得還好聽。

正如巴菲特所說:“我是個好投資家,因為我是個企業家。我是個好企業家,因為我是投資家。”

確實,從巴菲特對於企業管理者的論述可以看出,他確實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實戰經驗,每每出言,必會戳中要點,稱其為企業管理大師也不為過。

針對這一點,坤鵬論也認可,不是誰都有機會複製,而且如果不是親自實踐,看再多書也無法真正體會和理解。

以上是關於巴菲特不可複製文章中提到最多的論點,其實除了小時候的經歷以及企業家這兩點外,其他對於任何人來說,要做馬上就可以。

總結下來,因為自己懶做不到,但又想面子好看,自己也挺有道理,於是就扯出各種各樣客觀原因開脫自己,歸根結底,啥也別說,還是自己不行。

所以,當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類似情形,基本上可以確定,不是事不行,是人不行。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